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要让科研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名利双收”,将加大激励力度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2015-06-03 22:24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陈杰

        上海目前已有创业苗圃71家(累计预孵项目5300多个,49%成功注册公司)、市级孵化器107家(其中民营孵化器33家、占比30.8%,专业性孵化器77家、占比70%,在孵企业6300多家、毕业2000多家)、加速器13个,涌现出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有近百家(如新车间、蘑菇云、苏河汇、飞马旅等),形成了由金领、蓝领、白领,上海人、外省市人、外国人,教授(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等组成的上海创业“新八路军”。

        但是上海当前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畅不活的诸多瓶颈制约,6月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加快建设科创中心”专题系列采访,请来了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陈杰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两位负责人表示,将打通高校和院所转移转化通道。

大幅强化对科研人员激励

        陈杰表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要任务是打通高校、科研院所的转移转化通道,切实解决科技成果的权益问题,全面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收益不再上缴国库,真正落实高校院所实施转移转化的自主权。

        陈杰介绍,上海将大幅强化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加大对转化主体的激励力度,明确成果研发团队应当享有的收益比例或数额,同时深化绩效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改革,切实让发明人和团队享有科研成果的收益,让科研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实现“名利双收”。不断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强化应用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目标导向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明确应用类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果转化义务,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包括成果转化人员的职称申报、评审渠道等。着眼于保障成果转化的合法性,为科研人员、大学生在岗离岗创业提供一定的身份保障,明确界定各类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收益行为与各类违法违纪行为之间的标准界限,减少科研人员和管理者们的后顾之忧。

上海将建设一批“创业学院”

        上海成立了全国首个众创空间。陈杰表示,上海优化全市众创空间的空间布局,争取用三年时间实现创新创业服务“全覆盖”,促进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与全市创业者和企业“零距离”对接,打造一批“创业社区”,将发展建设一批创业学院,支持高校建设创业教育基地,以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政府购买服务等为抓手降低创业成本。

        上海还将打造全球创客最佳实践城市,为创客提供开源硬件平台、开放实验室、加工车间、产品设计和创意思想碰撞的空间,设立创客服务专区,打造全球顶级创客产品路演与展销平台。上海会大力弘扬勇于创新、无惧失败的创业文化,打造创业新媒体孵化平台,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媒体挖掘和持续广泛宣传创业“明星”、创客、极客、优秀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孵化器管理者;上海的目标是优化城市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完善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参与的创业治理体系,大力培育发展创业服务社会组织,鼓励创业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建设,支持创业服务组织加入相应的国际服务组织。

改革高校为人诟病的评价系统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

        袁雯介绍,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相关精神,上海教育系统结合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发挥独特优势、主动而为,把对接支撑“科创中心”建设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动力和重要目标,明确目标定位,即:要使“上海高校和学科成为支撑‘科创中心’的知识源头、工程和科学研究重镇、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创新创业人才汇聚及培养的场所、创新驱动发展的智力资源宝库”,形成“四大支撑、一个保障”的重点举措。

        袁雯表示,高校的评价系统一直为外界诟病,上海将构建高校二维分类标准体系及不同的投入与评价方式,科学引导全市各高校找准定位、特色发展;引导一批市属本科院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建设若干所高水平高端职业院校,满足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载体,为“科创中心”建设持续提供高水平预备队和生力军。

鼓励外国留学生在上海创业

        人才吸引进来,如何留得住,袁雯表示,上海将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试点建立若干教学科研和人才“特区”,试行“长聘教职制度”,探索建立教师合理流动和退出机制,支持高校建立有利于高端人才集聚的政策制度;试点建立合同制科研队伍,制订完善高校行业薪酬标准;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和激励机制,构建“入职门槛—职初培养—专业发展—职业提升—荣誉成就”全过程培养体系。

        上海还将鼓励外国留学生在沪创业就业。通过制定“优秀外国留学生”的评测标准、设立特殊人才专项奖学金等举措,设立“上海市白玉兰优秀留华毕业生奖学金”,支持上海高校吸引和招收国外优秀青年来沪留学、来华留学毕业生在上海创业就业。

        为了免除“海归”的后顾之忧,上海教育系统将着力完善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所需要的保障条件和政策举措,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服务。包括:完善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体系,从国别课程、课程层次、区域分布等方面对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做出布局规划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