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目前地球上至少生活着一万种恐龙,比如麻雀

澎湃新闻记者 赵振江 发自北京
2015-06-10 11:5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6月10日,电影《侏罗纪世界》在中国上映,美国导演再次将恐龙搬上了大荧幕。

        恐龙是科学传播领域中最受人欢迎的形象之一。近些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关于恐龙的一些认知就会发生一些颠覆性的变化:从早些年残忍冷血的鳄鱼家亲戚,到今天广为人知的鸡和鸽子的共同祖先。而被写进教科书的始祖鸟,很有可能并不是最早的鸟类,而仅仅是一种小型恐龙。

        这些带给人们种种颠覆性认知的,都会指向一位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徐星。

被写进教科书的始祖鸟标本。 CFP 资料    

中国古生物学家徐星已经给60多个物种进行了命名

       徐星在古生物研究界更广为人知的事件则是他纠正了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有关古盗鸟的错误报道,避免了错误知识的传播。他撰写的科普文章《飞上蓝天的恐龙》入选了小学课本,堪称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普及知识的典范。

        徐星最近获得的奖项是中国2014年年度杰出科技成就奖,因为他在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研究方向,做出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2015年,果壳网将徐星选为首批科学人科学顾问。        

        然而,徐星告诉澎湃新闻他上大学时并不喜欢古生物学,我小时候想过当和尚,一代高僧,云游世界。

        69日,徐星在工作间隙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他表示,中国的恐龙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贡献是最大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上海自然博物馆恐龙盛世展厅内,多棘沱江龙模型。张新燕澎湃资料      

恐龙是麻雀和三角龙的最近共同祖先及该祖先的所有后裔,这句话你懂了么?       

        澎湃新闻:什么是恐龙?

        徐星:传统上定义的恐龙是生活在中生代、陆地上的一类直立行走,头骨、四肢上有一些相应的有助于快速奔跑的变化、脑颅更加发达的一种动物。现在的定义更严格,不是按照特点而是按照亲缘关系来定义的,如恐龙是麻雀和三角龙的最近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裔这个定义小编起先也没看懂,耐心看下去,你就会懂)。

        澎湃新闻:如何研究恐龙?

        徐星:大类上讲,我们做的是古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描述它的形态,把解剖学上的主要特征搞清楚。另外从分类学上来研究,判断种类是新的还是旧的,你也看到我命名了几十种恐龙。这些是学科的基础和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再探讨其他问题,比如和鸟类起源相关的问题,生物演化的问题。还会做一些功能和行为的问题:比如飞行是如何产生的,这需要做一些骨骼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的分析。还有一些生物结构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比如恐龙的翅膀如何演化。还有一些和地质学做一些结合,探究恐龙生活的环境。还有一些工作是研究恐龙多样性的演化规律,这些规律和环境有没有关系。我去新疆、辽宁、内蒙这三个地方比较多,还有山东也去的比较多。那边的化石多。

        澎湃新闻:是不是侏罗纪时期恐龙最多?

        徐星:也不一定,中生代分三个纪,分别是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恐龙的多样性是一直往上走的,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的多样性达到最高。  

        澎湃新闻:恐龙到底有没有灭绝?

        徐星:从刚才的定义来讲,恐龙还包括麻雀。如果按科学定义来讲,我们现在的地球上生活着至少一万种恐龙,你说有没有灭绝?肯定没有灭绝。恐龙分成很多支系,像鸟类的支系就在6600万年的大灭绝中生存下来了(这下懂了吧)。但是其他的恐龙支系都灭绝了。

        澎湃新闻:鸟类和恐龙的关系,如何证明?

        徐星:这是典型的进化问题。达尔文的进化论简单来讲就是世界上的所有生物是有共同祖先的。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分成了越来越多不同的物种。

        比如鸟类和其他动物是有关系的,只是关系有近有远。鸟类最近的亲戚从演化的关系来讲其实就是相似性的比较。这种相似包括外表形态、骨骼结构、血液、肌肉系统,从宏观到微观都是相似的。

        比如现在的亲子鉴定就是通过DNA鉴定两者的相似性。恐龙和鸟类也是一样的道理,科学家找到所有信息,两者相似度越高,说明亲缘关系越近。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研究现代鸟类、鸟类的化石,研究各种恐龙的化石、化石的解剖学特征、化石的微观特征、甚至蛋白质的片段。有大量的化石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恐龙和鸟类的相似性。最终得出结论,鸟类肯定是从恐龙当中的一支演化而来的。        

        澎湃新闻:恐龙会不会复活,或者在陆地的某个角落还活着?

        徐星:陆地上典型的非鸟类支系的恐龙存在可能性几乎为零,鸟类是存活的。确实有一个美国的作家写过一本小说,其中提到:人们在非洲一个偏僻的地方发现了活着的恐龙,但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不说百分之百,也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不存在。        

        澎湃新闻:这其实还是涉及到对恐龙的定义,人们对恐龙定义是有误差的?

        徐星:对,恐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小型的、也有巨型的、有吃肉的、也有吃草的。但人们常常拿一两种恐龙来指代所有的恐龙,这是一种以偏概全,这是最大的误差了。     

        澎湃新闻:如何做关于恐龙方面的科普?

        徐星:作为基础科学的研究者,科普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基础科学科研的核心作用是构建人类的知识体系。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做科普,一个是写了一些科普文章、书籍;帮助电视台拍了不少科普的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BBC等;此外我们也帮一些博物馆的展览做学术指导。

        此外,我还辅导中小学生在一些简单的科普项目,带一些初中生做一些野外考察,寻找恐龙化石;我还带了中关村三小的学生做一些小的项目。他们学了我的课文《飞上蓝天的恐龙》,对这个很感兴趣。我就带几十个孩子做了一个科普项目。他们对科学、自然、化学的理解力超出了我的想象。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中的恐龙化石模型。张新燕澎湃资料

中国的恐龙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贡献是最大的        

        澎湃新闻:你在恐龙研究方面获奖很多,你如何看待中国的恐龙研究在世界上的地位?

        徐星:最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恐龙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成为世界恐龙研究的中心之一,中国的恐龙研究在世界上影响力和贡献是最大的。其他古生物学科也和恐龙研究一样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澎湃新闻: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

        徐星:最大的原因是资源优势,咱有大量的化石发现。古生物学是一个资源学科,要有化石才能做研究。从整个世界背景来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古生物学都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尤其是我国在高速的经济建设中发现了大量的化石,从贵州、云南到辽宁、河北的化石大多是被农民发现的。

        第二个,相对来说,中国从事恐龙研究的学者,跟进西方主流研究方法步伐快一些。基本上在方法上、研究思路上和世界主流研究方法的处在一个水平上。

        但中国恐龙研究的缺点也很明显,无论是总体研究者的素质还是个体研究者的素质和西方同行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比如说我和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者还是有很大差距。

        澎湃新闻:为什么?

        徐星:原因也很简单,科学素养需要长期的积累,美国的精英教育是很好的,他们从小学到初中的长期培养科学方法,他们的科学方法的应用、拓展都超过我们。

        另外一个因素是科研环境。我们这些年在硬件上进步很快,但总体科研环境还和欧美国家有很大差距。举个例子,去加州伯克利访问的时候,我注意到我的古生物学同行周围有做生态学的、生物力学的,有做系统发育分析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你很容易找到新的研究问题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国内在这方面就非常薄弱。  

西方科学家对科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 

        澎湃新闻:你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恐龙化石?

        徐星:我明确记得的是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生物研究所)读研究生专业时接触到的。我是从新疆考到北京来的,上面写古生物学,到了北大才知道是地质系。大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古生物。即便见到恐龙化石也没有激动的感觉。这在中国,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普遍的现象。不像西方人很多人是从兴趣着眼开始进行研究的。我认识的西方同行,很多从56岁就对恐龙感兴趣。

       现在我们所里做古生物研究的有70多人,我觉得至少有一大半以上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或者感兴趣才做这个的,更多的只是一个作为职业或者吃饭的饭碗而已。        

        澎湃新闻:这是否和中国的科学教育有关系?

        徐星:但有很多因素,一和国家发展阶段有关系。但现在的这一代中国人,从小不太担心生活问题,家长也会注意孩子喜欢什么。比如我现在带一些中小学生做一些小的科普项目。他们对科学、自然的理解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所以我想我们国家以后一定会出现一些好的科学家、甚至包括企业家、慈善家。下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会发自内地喜欢科学。

        此外,还有文化差异。毕竟现代科学是从西方开始的,西方科学家对科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探索意识很强。中国人则很少有这种探索意识。我们更多的是跟着走,能跟着走就不错了。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果壳网wuou:《来,和徐星聊聊恐龙和化石》一文,谨致谢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