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法院报:小伙因与毒贩同名需“自证无罪”,导致人人自危

江红霞/人民法院报
2015-06-13 09:43
来源:澎湃新闻
法治中国 >
字号

        因与毒贩同名,河南小伙子贾飞于2007年第一次被警方误抓。此后,他多次在网吧、列车、宾馆等地无故被警方盘查,甚至出差都带着老家固始县警方开出的“排除作案嫌疑”证明。据公安局称,这属于“信息录入错误”。

        无独有偶。之前有多家媒体报道,大连小伙李某每次外出开房都被警察带走,警方的回应也是缉毒“信息录入错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在多次误抓后,仍“照抓不误”?既然早已确认“信息录入错误”,为何在长达8年“要个说法”的坚持下,仍未纠错?

        人身自由权是公民基本的权利,“无罪推定”更是最基本的刑事原则。“自证无罪”的无奈背后,是名誉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不争事实,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公信,甚至导致人人自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改变这种情况。

        一是要健全机制,做好防范。要建立健全缉毒系统,对相关信息予以充实和完备,确保信息录入完整充分。要严格按照规定,精准地收集和使用缉毒系统信息,审慎启动侦查、抓捕程序,将侦查权放进制度的笼子里,避免侦查权的任性和放纵,杜绝公权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是要强化追责,做好补救。相关部门要将“信息录入错误”、“纠错难”的原因进行调查:确因工作失误造成的,要按照权限管理的有关规定逐级上报,在合理合法的期限内予以纠正,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在一定范围内消除影响;确因相关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的,要严肃追责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三是要阳光透明,做好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在阳光公正成为“新常态”的当下,应及时主动地将调查结果、纠错程序、纠错进程等向当事人和群众公开,将纠错全程放到阳光下,主动接受当事人和群众的监督。

        全方位、广覆盖的缉毒网络,为打击涉毒违法犯罪、保障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信息录入错误”、“纠错难”却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是“不严不实”的具体表现,不能“错就错了”,更不能“一错了之”。反思错误原因、严格追责、补齐短板,方能避免类似错误发生,也才能确保公民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得到保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