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广西田阳留守儿童调研:38%的孩子每月与父母交流不到一次

澎湃新闻记者 韩晓蓉 吴洁瑾
2015-06-16 12:5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15年4月,广西,一位大学生村官正在辅导留守儿童学习。 CFP 资料

        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83%的孩子会经常或偶尔感觉到孤独;60%的孩子对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60%的孩子称,上学几年来老师几乎没有来家访过……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留守的心愿”发布《留守儿童调研报告》。该支教团在服务地广西省田阳县的4所小学,通过让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填写问卷,并对留守儿童家访,调研了400名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情况。

多数孩子理解父母外出务工        

        调研显示,95%的受访留守儿童基本来自低收入家庭,56%的留守儿童家庭月收入不满1000元;非独生子女占调研总数的73%。收入来源少、家中人口多是这些孩子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的初衷。

        支教团发现,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平均每年在家少于3个月的情况分别为78%与74%。当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均外出打工时,68%的留守儿童日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亲戚抚养。由于长期在外,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主要通过电话,进行说教式、理解式的教育。即使是这样,仍有38%的孩子连每月与父母交流一次都达不到。

        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83%的孩子会经常或偶尔感觉到孤独。对于父母不在家,26%的孩子表示出了愿意或无所谓的态度,根据课堂及家访的情况反馈,这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行为规范往往有待加强。

        大部分留守儿童则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独立,60%的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当被问到“对于父母不在家的感受如何?会痛恨父母吗?”时,多数孩子表示父母不在家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也会很想念父母,但都表示不会痛恨父母,因为他们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家庭生计、为了供他们读书生活;只有极少数还表示出对父母痛恨,父亲或母亲在年幼时就离开了,没有让自己感受到父爱或母爱。

        调研还发现,当心情不好或有心里话时,近50%的孩子选择与自己的朋友进行分享,35%孩子会选择自行解决与消化自己的情绪与心情,愿意与自己亲属或老师分享心里话的孩子分别占10%与6%。

        当自己做错事面临长辈及老师的批评时,近九成的孩子都会虚心接受。在支配父母给予的生活费时,逾九成的孩子会选择勤俭节约。这些都表明了留守儿童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独立。

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多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呈现出“橄榄形态”,68%的孩子在班里达到一般及良好水平。61%的孩子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不在身边是有区别的,63%的孩子坚定地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其学习有影响。

        调研显示,学校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当地学校几乎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成长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每年一次或每学期一次被老师家访过的留守儿童不到30%。支教团调研小组进一步家访发现,60%的孩子表示,上学几年来老师几乎没有来家访过。

        此外,所调研的4所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与办公机构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情感予以帮助。这也从孩子们“最希望学校为你们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反映出来: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延长电话开放的时间或设立信箱,可以让自己多跟父母打电话沟通或者收到父母的信;还有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或教室,能够有人能听他们倾诉,不再孤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