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教育|中国式批评不一定不好,美国式表扬也有问题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5-06-19 09:23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随着赵薇主演的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中国教育模式又一次引发话题。6月18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学校心理学专业助理教授王慈欣接受澎湃新闻专访,阐释她眼中的中美校园及家庭教育差异。她表示:“若家长一味处罚孩子,并没有鼓励和‘讲理’,就容易造成孩子自尊心受伤、情绪抑郁、问题行为增多”,“但过度表扬也会产生问题”。

《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虎妈”毕胜男在教训女儿       

        王慈欣持有美国心理学行业执照(Licensed Psychologist),其目前研究主要包括欺负行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以及亲子互动。因其自身的成长背景,王慈欣对于华裔父母的教育方式深感兴趣。出生在中国的她还记得一年级时考试得了99分,但母亲却批评她没有得满分。如今她已身为人母,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多的思考。

大班教学和小班教学各有利弊

        6月17日,王慈欣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做了一场名为《学生欺负行为和老师教育方式:中美对比》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她提到比起美国学生,中国学生更喜爱学校,无论同学关系还是师生关系也都比美国学生亲近。“中国学生会更认为校园规矩是公平的,事实上他们的问题行为,如打架、欺负同学等也确实比美国学生少。”

        王慈欣告诉澎湃新闻,有研究显示中国老师更容易营造一种积极的相处氛围。相比美国,中国有更多的大班教学,也少有走班制,这意味着上课时间更紧凑、中国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老师也能和学生有更长的相处和了解时间。“不能说小班教学就一定比大班教学好,只能说各有优劣,存在差异。”

        又比如,中国的老师们经常说“同学们都要积极举手发言”、“同学们排好队”、“同学们不要吵”等。“在问题行为发生前,中国老师就会提醒学生了。”王慈欣说,相比澳大利亚、以色列、美国学生,中国学生认为老师运用了更多的提醒、表扬和奖励机制。

        另一方面,“学生被老师赶出课堂”或“被学校暂时开除”的现象在美国学校十分常见,每年大约有3百万人。“在中国的数量暂时不得而知,然而大多数亚洲教师认为学校开除学生是不可取的。”王慈欣告诉澎湃新闻,她认为这种校园教育的差异和中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中国强调集体主义,重视相互关联,而不鼓励攻击行为,所以中国学生比起美国较少有暴力;中国传统文化也讲自省与尊师,所以中国学生会比较‘听话’。开除现象也就少了。”

        不过,王慈欣也强调并不能因此说明中国的校园教育要比美国成功。“因为教育的成功还要看学生成绩、心理健康、行为表现、创意等方方面面。”对于现在不少中国父母急于将孩子送出国读书,她认为一是因为国际化的缘故,二是国外教育的衡量标准更多元化,类似“学习成绩”这样的竞争不会像中国那么激烈。

家庭教育:中美都不能只有“虎妈”

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与她的两个女儿

        2011年,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的一本《虎妈的战歌》曾引起人们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书里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然而女儿确实也“不负期望”: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姐姐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年仅12岁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

        “其实很多人只看到了虎妈(指蔡美儿)对孩子的高要求、严惩罚,并没有关注到其实这个家庭里还有一个美国白人父亲,他们的家庭教育亦有鼓励和表扬,应该说努力达到一种平衡。”王慈欣认为,若家庭教育中仅有虎妈式的“高压管教、缺少鼓励”,对子女并不好。

        有研究表明美国家庭中亚裔父母要比白人父母更多批评、更高要求、更少表扬。“因为中国文化强调为人谦虚,但美国文化强调张扬自我以获得关注。所以一般美国家庭更倾向于表扬孩子。”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对待孩子,美国人就是随意“放养”,中国人则是严格“圈养”。王慈欣则认为“不一定”,因为中美样本中的个体差异依然很大。“也有个案提到美国中部白人家庭对孩子十分严厉。”

        王慈欣补充,随着受西化影响的中国年轻一代也成为了父母,我们也不能将中国教育与“高要求、严惩罚”直接画上等号。但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家庭教育,王慈欣都认为,“严格要求”之外还要配合“支持和鼓励”。“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会带给孩子正面的影响,反之,过于掌控孩子和处罚孩子会带来负面影响。”

        去年1月,王慈欣在美国期刊《家庭问题》(Family Issues)上发表研究论文《父母行为、儿童忧郁征状和行为不当问题:中国青少年自尊心与学校适应困难》。这份研究调查了589位来自中国杭州的12岁到19岁高中生,以三项正面指标(“支持”、“讲理”、“关注”)和三项负面指标(“溺爱”、“处罚”、“冷处理”)来评判孩子对父母教育模式的感知及影响。王慈欣表示,若家长一味处罚孩子,并没有鼓励和“讲理”,就容易造成孩子自尊心受伤、情绪抑郁、问题行为增多。而诸如“你做不好,我就不理你了”这类的“冷处理”,对孩子亦有不良影响。

        “此外今年我还发现,如果对孩子过度表扬,反而会令男孩子的问题行为增多。”问题就是,生活中的父母该如何把握“过度”?王慈欣告诉澎湃新闻,现实确实比研究复杂多了,每个家庭的教育模式都不可复制,即便是同一个家庭里的两个孩子,都有性格、情绪上的差异,各自“最适合”的教育模式也不相同。她表示,父母最好的检查办法就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如是否情绪低落、有否抑郁倾向、有无问题行为等,以及评估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有效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

6月17日,王慈欣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做了一场名为《学生欺负行为和老师教育方式:中美对比》的学术报告。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