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平视|嘿!家长,你是否正在做校园施暴者背后的黑手?

付小平
2015-06-25 18:07
来源:澎湃新闻
亲子学堂 >
字号

【编者按】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 当我们在谴责这些未成年人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对这种暴力行为进行追根溯源,找到制造这些暴力的家庭因素?事实上,许多父母也很头疼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在愤怒情绪下的自控能力?亲子学堂邀请到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定期开设专栏,针对热点话题聊聊他的看法。

        最近几天,关于初中生打人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6月21日,一则2分多钟的“浙江庆元初中生暴打残害一名小学生”的视频及相关图文信息在网上广泛传播;6月22日晚,一段5分33秒的“江西永新初中学生遭群殴”的视频在网上流传。一时间,校园暴力事件引发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当我们在谴责这些未成年人的同时,更应该对这种暴力行为进行追根溯源,让更多家长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反思。

        其实,青少年的校园暴力行为,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就算在令很多父母青睐的美国校园,仍然会经常听到诸如枪杀之类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当然,经常发生的事情,并不代表着就是比较正常、可以容忍的事情。

        如果用心理学上的术语来说,这种校园暴力行为就是一种攻击行为或者反社会行为。人类的攻击性跟其他形式的反社会行为,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类似于这几个未成年人的举动,在我们的成人社会里,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虽然攻击行为是人类的一种天性,但是通过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学校教育的互相配合,也能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能否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究竟如何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呢?

1.及时制止,做到“零容忍”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无论是否伤害到别人,我们都需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并在态度上尽量做到“零容忍”。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采取制止的方式和态度需要有所不同:

        1)1岁前,温柔地推开。当1岁以内的婴儿出现打人、抓人、咬人、踢人等情况时,我们只需要把孩子的手脚或嘴巴温柔地推开。这个阶段,禁止的语言没有任何效果,通过制止的动作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动停止或放弃。

        2)1岁到3岁,坚定地制止。1岁后的孩子已经可以初步听懂大人对他说的一些话,但还不能做到完全理解。这个阶段,我们需要采取语言(对孩子说“不”)和行动(适当地限制)相结合的方式,坚定地禁止孩子的攻击行为。家长在态度上越是坚决,孩子越容易住手。

        3)3岁后,耐心地引导。这个阶段,当孩子发生攻击行为时,除了及时制止和适当惩罚,我们还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举动。

2.适当惩罚,让孩子体验后果

        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带来的影响或者后果比较严重,那么就需要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比如当场向对方道歉、暂时剥夺某项权利等。既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又让他体验犯错的后果。

3、避免“家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经常处于父母冲突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当父母打架时,孩子往往感到极度悲伤,家庭内部持续的冲突可能使孩子与兄弟姐妹、同伴形成敌意、攻击的互动模式。那些经常目睹父母之间争斗的孩子,更有可能变成主动型攻击者;而那些自己也是家庭斗争受害者的孩子,会变得对人不信任,容易变成反应型攻击者。因此,父母之间需要避免暴力行为,尽可能减少冲突,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

        还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部分家长首先想到的惩罚措施就是对他进行一顿毒打或者一通臭骂。国外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都表明,父母的暴力惩罚不仅无助于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反倒还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攻击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所以,我们尽可能不要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

4、远离暴力,营造非攻击的成长环境

        减少儿童攻击性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非攻击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远离暴力的影视和游戏,避免孩子模仿电影电视和游戏中的攻击行为。

        如果家长觉得某些动画片或游戏不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不适合孩子收看或玩耍,我们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觉得更好的动画片和游戏。

        当孩子表现出对动画片或游戏中的一些模仿行为时,如果是不好的行为,我们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其实,很多不良的语言、不好的举动,都能通过家长的引导,让孩子认识到电视或游戏里面的某些语言和行为不适用于现实社会,让孩子把虚拟和现实区分开来。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付小平,复旦大学博士,知名亲子教育专家,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把孩子温柔地推开》、《陪孩子一起幼小衔接》、《培养儿童自控力》等家教畅销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