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明治工业遗产申遗成功:日本政府苦心经营,中韩曾表示反对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2015-07-06 07:0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近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德国波恩召开(6.28-7.8)。关于此次遗产大会,有两大热点颇受中国媒体关注,一者是中国土司遗产“抱团”申遗成功,二者是因涉嫌为日本近代殖民与侵略史“正名”,而颇受争议的日本明治工业革命遗产。

日本申报的“明治工业革命遗产”,其全称为“明治日本的工业革命遗产•九州、山口及相关地区”,这些历史遗迹建于幕末至明治时期,是包括“军舰岛”煤矿、长崎造船厂、八幡制铁所等在内的23处工业设施,体现了日本的工业发展历程。然而,1940年代日本曾强征朝鲜劳工来此劳动,本次遗产申报的9处工矿设施都留下了当年朝鲜劳工的苦难血泪,其中长崎县的“军舰岛”煤矿,有超过100名朝鲜劳工在此遇难。所以,日本的申遗项目甫一发布,即遭到韩国政府的抨击。

长崎县“军舰岛”煤矿遗址

日本政府则前后奔走,与韩国政府就此问题进行协商。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前一周,已有新闻报道称,韩国外交部长访日并与日方就此问题达成一致。然而,随着评审决议日期的临近,又有韩国人索性来到评审机构的门前高举标语牌表示坚决反对,原定于7月4日审议的日本明治工业革命遗产延迟审议。经过日韩协商,5日日本代表团承认了强征劳工的相关历史,明治工业革命遗产最终成功入选2015年世界遗产名录。原本一项申遗行为,因为与东亚跌宕起伏、爱恨交加的近代史交缠在一起,文化元素减弱,而政治因子倒变得醒目起来。

日本申报的这一系列工业遗迹为何以“工业革命”命名,其与十八世纪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有何关联?如何评价日本明治时期的工业发展,此次申遗的一系列工业遗迹现状如何?就相关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徐静波。

复旦大学教授徐静波

澎湃新闻:日本此次申报的一系列工业遗迹为何以“工业革命”命名,这与我们所熟知的十八世纪“工业革命”有何关联?

徐静波:“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是对英文Industrial Revolution的日文或中文翻译,它最初当然是指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前半期在英国发生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产业变革和大规模的技术革新,以及伴随出现的跨国市场和世界贸易的建立。从这一意义来说,近代日本并没有发生如此性质的产业革命。

至于这一系列工业遗迹为何以“工业革命”命名?据我所知的情况,日本原本是打算将集中在九州和山口地区留存至今的一些产业遗迹取名为“九州山口近代化产业遗产群”,作为一个整体向世界遗产评审委员会申报。后来因为加入了若干其他地区的产业遗迹,于是便更名为“日本近代化产业遗产群”,最后才定名为“明治日本的工业革命遗产”。将这些遗迹提升到工业革命的高度,据说这里有安倍内阁、尤其是安倍本人的苦心经营,目的是突出“明治的荣光”,激发国民对祖国的自豪和热爱。

此次日本申报的遗产之一,日本长崎造船厂

澎湃新闻:日本明治时期的工业发展算不得是“工业革命”?

徐静波:1854年1月,美国东印度洋舰队用武力敲开了日本关闭了两百多年的国门,随后西方列强的势力陆续涌入日本。日本通过各种信息源,获知了印度的殖民地结局和中国在西方的压迫下日益衰败的状况,为避免重蹈印度和中国的覆辙,江户幕府末年就已经开始了小规模的变革。

1868年明治政府掌握政权后,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福泽谕吉等朝野的一批有识之士在经过了海外的游历和考察之后,意识到日本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由此服膺西方文明,官方推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兴国政策,民间则掀起了一场旨在吸取西方近代思想和制度的启蒙运动和自由民权运动,试图举国上下勠力同心将日本建成一个与西方并驾齐驱的近代强国。这是明治时期日本所谓的工业革命发生的根本背景。

伊藤博文

最终,日本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实现了整个国家和社会向近代或现代的转型。而这次转型确实是伴随着一轮革命性的、大规模的近代产业的培植、营造和发展的过程,用日语来表述,称其为“殖产兴业”。换句话说,诸如英国那样的原发性的、创造性的产业革命,在日本近代并没有发生。日本主要是模仿、学习了西方的近代产业技术和模式,在其本土自上而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了一场近代产业的培育和建设工程。

不能否认,产业的近代化与近代政治制度、教育、军队、警察、医疗卫生设施等建设互为因果,组成了一部日本近代史。产业的近代化是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澎湃新闻: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一时期日本的工业发展。

徐静波:明治初期,日本并不具有近代产业的基础,只是在长崎等开放较早的城市有一些近代造船设施。1870年,日本设立了工部省(后于1885年取消),以后又设立内务省和农商务省,通过近代银行的形式,广泛吸收各种资本,招聘欧美的专家,开始了近代矿产业、铁路和电信设施、房屋桥梁的建设。

1872年在近代产业先驱涩泽荣一的竭力推动下,在东京北部的群马县建成了采用了近代设备和技术的富冈丝织厂(日文名“制系场”),差不多是日本最早的一处官营的近代产业设施,在全国具有模范的意义,此后丝织品的大量出口,为日本带来了部分的原始资本积累。1883年大阪纺织会社的开业,标志着纺织业已经从原先的家庭式作坊向近代大规模纺织企业的根本转换。此后,日本棉制品的出口超过了进口。

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日本着力推进铁路等基本交通设施的建设,1872年日本建成了横滨至东京新桥的第一条铁路线。此后又在政府的扶植下,于1881年设立民营的“日本铁道会社”,官民并进,着力推进全国各地的铁路建设。至20世纪初,日本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国内铁路网。明治政府在“殖产兴业”上的做法是,首先由政府筹集资本,建立各种官营企业,在1880年前后,陆续将官营企业出售给与官方关系密切的诸如三井三菱这样的财阀,除了部分主干企业外,大抵都实现了民营化。

明治时期工业发展的另一个领域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以陆军省和海军省为主导的军工企业。由于明治政府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个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在殖产兴业之外还有富国强兵,这注定了它对外推行的是一条武力扩张的路线,而且这样的倾向在明治中期、尤其是甲午战争前后表现得更加明显。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896年决定建造的八幡制铁所,其冶炼的钢铁主要供应政府的军需,与军工相关的产业,也一直捏在政府的手中。这也说明了日本近代的产业发展,一开始就烙上了对外扩张的军事色彩。

八幡制铁所

澎湃新闻:日本明治工业遗产的现状如何?

徐静波:其实之前日本已经有两处工业遗迹被列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内,这就是2007年申报成功的“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和2014年申报成功的“富冈制系场与丝绸遗产群”。相对而言,这两处遗迹,尤其是后者,有大量相关的遗留物,近年来经过着力修整和保护,当年的风貌和物件都可清晰地感受。

这次新申请的“明治工业革命遗产”,总共23处,除了静冈县和岩手县各一处外,其余都集中在九州和山口县。产业遗产的现状,也各不相同,有些仅有当年的一些墙垣、石块遗存,有些则能使人清晰地感受到当年近代工业的脉动,如长崎造船厂的大型吊车和船坞、三池煤矿的矿井架以及其他一些设施的原有建筑物等。

更有一处比较好玩的,名叫“旧格拉瓦住宅”。格拉瓦是一个英国商人,也算是一个来东方闯荡的西方冒险家,1859年自上海来到长崎,开设格拉瓦商会,娶了日本女子为妻,在长崎进行海产品和武器的交易,与当年肥前藩共同开发煤矿,与官府交情颇厚。1863年22岁的伊藤博文等就是坐了他商会的船偷偷去了欧洲,可谓是一个与近代日本渊源很深的西洋人。他的住宅,历经沧桑,倒是留存了下来,二战以后经过多次修整,现在与当年其他几位洋人的住宅合成一体,花木扶疏,建成了“格拉瓦园”,需买票进入参观。这里海拔稍高,在此登高望远,俯瞰长崎依山傍海的景色,倒是一个不错的所在。2008年初春,我曾造访过这里,不意如今竟被日本政府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且与明治产业革命连在一起,不知当年从事武器交易的格拉瓦在九泉之下有何感想。

提出此项申报,政府方面是希望借此来弘扬“明治的荣光”,激发国民对祖国的自豪和热爱。当然,申报成功了,对日本民众无疑是一件自豪和欣悦的喜事,而且有遗产留存的各个地区,也能借此刺激当地的观光业。当地的民众极为关注申遗是否成功,聚集起来收看电视转播的申遗决定,兴高采烈地举行庆祝,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日本近代产业设施并不是如东大寺、金阁寺那样纯然的文化遗迹,它与日本近代的历史紧密相连,而一部日本近代史则是一段日本在近代崛起、扩张甚至迷走的历程,里面交织了太多复杂甚至是负面的元素。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