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众筹包场保卫《少女哪吒》:国产电影的一出自救戏码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潘兆璇
2015-07-12 13:49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少女哪吒》海报

7月11日伴随着台风“灿鸿”而来的是电影《少女哪吒》的上映,随影片席卷全国的还有一场被称之为“哪吒保卫战”的反排片行动。导演和主创团队运用众筹集资金到影院包场的放映方式,以期影片在《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两部国产“巨无霸”夹击的恶劣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于是观众有幸看到了中国电影放映史上一出为了反对惨不忍睹的排片表上演的自救戏码。

正如同今年5月《闯入者》公映之时导演王小帅给观众的公开信中所提到的,这可能是商业片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在进入7月暑期档之后,虽然是“中国电影保护月”而无外进口来大片的压力,但上述提到的两部国产巨制商业片竟得了市场高达96%创纪录的排片率(刷新国产电影的首日排映纪录),这使得包括《少女哪吒》在内的其他同档期电影票房岌岌可危。导演李霄峰为此两日之内连发《百分之0.07的光辉》和《我愿逆流而上》两文,誓言要反抗这几乎为零的全国排片表。这部天生自带反骨的影片,与我们所熟知的神话故事中哪吒骨肉还于父母以莲藕为体获新生一样,依靠社会各界众筹之力包场获得新的排片场次。尽管影片顶着金马奖入围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提名的光环,让观众叫座依然是对所有影片同样有效的规则。制片人冯睿在答网友问中也说道“我们是文艺片,但是遵守创作工业的标准”。

或者我们可以说,《少女哪吒》在遵循这个时代电影工业的标准同时,也打破了这个时代所有文艺片所面临的排片量少和拍片场次边缘化的被动局面。这场由导演和其团队主动发起的突围行动本身即包含着一种不屈服于票房的理想精神和保卫艺术电影生存空间的情怀,它有别于以往文艺影片宣传过程中仅仅只是在媒体和各个平台上口诛笔伐或大吐口水,而是扎扎实实地去每个影院争取更多的放映场次,这确实是让更多人走进影院的一剂良方。

在资本和技术垄断市场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以赚钱为首要目的的文化快餐已是公认的事实,它只对现实世界做单纯的复制再现同时弱化了大众的想象和思考,加剧了大众对现实的认同和顺从,所以最终成了控制大众的力量。其结果就是在“小时代”之后,更多题材类似的影片轮番上映,而人们越发买账。众多影片中透露的相同价值观不断得到强化,进而产生一个模板又生产复制新的影片。这也正符合霍克海默所指出的“在考虑到艺术的时候,我们拒绝观看电影”,当有文化产品在市场上获得商业利润之后,大量的模仿产品产生,文化市场上就充斥着标准化、雷同性产品最终导致真正艺术性的丧失。当逐渐沦为操纵在资本和市场手中的产品时,文化产品本身具有的对自由和理想有所追求的特征和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功能都消失殆尽。在马尔库塞看来,在资本极其发达的文化工业之中,文化原有的否定性维度已经丧失,从而变成只是肯定现今社会秩序的单向度文化了,而人在这一秩序之下也趋于变成“单向度的人”。

这一次众筹包场行动让我们看见了大众作为一个个鲜活个体,拒绝接受资本运作下的排片场次也即信息获取的强行封锁,摆脱文化工业借助现代媒体传播对我们的感官和思维进行的肆意狂轰滥炸。近年来流行的众筹募集资金的行动本身就是通过汇集民间个人的点滴之力为具有创造性的事业提供物质基础,“报复社会平庸的方式”成为众筹中应有之义。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依靠群众力量,揭露隐藏在影片票房背后的看不见的手,使我们深刻意识到文化产品背后的迷局。这不由得使人想到马克思他老人家早就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只有当大众有了争取文艺电影市场占有率的实际行动,我们才有谈论文艺电影票房和价值的可能。“哪吒”的这一创举使得我们相信即使无法改变电影只讲颜值的大潮流,文艺片在票房的汹涌波涛之中依旧有救生圈可以自救。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大部分影片具有商业性,其首要目的当然是获得市场认可,但对少数文艺影片而言,其本身就具有艺术和商业的两重属性。只有在观众真正走进影院观看的时候,其艺术和商业价值才真正得到彰显,首先要为走进影院创造可能。回到这一场排片保卫行动本身,眼下要拯救的不仅仅是这一部电影,还有未来中国电影市场中文艺类影片的多元性发展。像影片官方微博向笔者反复强调的那样,这一行为必须规范化走向众筹平台,由此才能成为先例而非个案为整个市场带来新气象。

诚如导演和联合制片人沈祎所提及那首《走了一万一千里路》的诗所写:小男孩走进峡谷,他看见了炮兵连长的汽车。他说:“借给我车吧,我要去赶救主基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