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医学真的成了冷门专业吗?全国高校医学分数线显示并非如此

澎湃新闻记者 丁雨菲 见习记者 梁月静 实习生 宋卓尔 沈菲 张艺璇
2015-07-17 13:05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2015年4月15日,广东省汕头市,汕头大学医学院学生在医学诊断模拟模型前学习。CFP 资料

全国高校考生陆续进入投档阶段,“医学冷门”又一次成为关注热点。

7月14日,江苏省2015年本一批次投档线出炉。《现代快报》报道,医学类院校今年在江苏招生遇冷,多所医科类高校理科分数下降,曾比肩北大清华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更是跌近江苏省控本一线。

而在半个多月前,6月23日,河北公布省控录取分数线情况,对口招生类医学本科分数低于畜牧兽医120多分,曾引发各界对“人医不如兽医”的讨论。

不过,医学真的成为冷门专业了吗?

医学专业分数 澎湃新闻记者 姚勇 制图

16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由于目前各地刚刚开始投档,录取工作尚未结束,“不好就个别学校情况,下整体遇冷的结论”。

根据浙江和福建公布的数据显示,复旦医学院是两省投档分数最高的医学类院校,其中,浙江分数线为730分,超省控线125分,福建则为669分,超省控线144分。

对于复旦医学院在江苏招生遇冷的情况,复旦大学校方表示,该校医科生源“一直很好,特别是临床专业”,分数线在某些省份高低波动“是正常现象”。

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陆君则告诉澎湃新闻,以目前的医疗教育环境来看,医学“遇冷”是“很自然的事”。不过她同时也认为,中国人口基数大,可选择性多,“个人觉得不可能存在招生困难的事,无非是大家之前强调(医学)的高分”。

全国医学专业招生分数依旧不低

实际上,此前引发“人医不如兽医”讨论的对口招生分数,河北省多位高校医学院招生老师曾对媒体辟谣。据河北广播网报道,彼时高考志愿尚未填报完成,医学分数暂未划线,对口招生分数与录取分数线“不能混淆”。

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医师报》曾报道,对口招生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综合高中职高班的毕业生,为均衡各地情况,开展的倾斜招生政策,一位长年负责招生工作的人士表示,2015年全国对口招生占全国招生的8%左右。

根据目前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湖南等省教育考试院已公布的2015年本一批分数线情况来看,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医学院投档线,领跑各省医学类院校招生分数线(以理科为例),多超省控线百余分。

其中,北大医学部在江苏、湖南是分数线最高医学类院校,分别超出省控分数线62分和154分,而上海交大分数线则在广东、海南最高,分别超出省控线103分和226分,复旦医学院分数线分别超浙江省控线125分、超福建144分、超广西165分。

在江西省公布的提前批录取高校中,医学院校在分数线前10位高校中占据2席,分别为上海交大医学院(651分)、北大医学部(644分)。

对于部分医学类院校分数线下降的情况,一位医科院校招生办主任在接受南京媒体《金陵晚报》采访时分析,可能最后一名进档考生与其他考生分数差距很大,中间出现断层,“但是算录取平均分的话,总体分数还是不低的”。

上海政法学院生命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炜认为,医学遇冷的说法未必可信:“热门与冷门的概念本来就很模糊;分数线高低也说明不了什么,影响分数线的因素很多。现在说的断档多是名校,而且只是部分名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情况还不清楚。样本数量不够大会导致结果偏颇。”

医生多反对子女学医,认为“不安全”

据《健康报》2014年5月报道,国家卫计委曾委托首都医科大学开展“我国高校医学生报考志愿与录取分数的历史变化研究”,以期摸清全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现状以及过去10年中的变化。

该课题组负责人、首医教务长付丽曾表示,在前期资料收集中,对两组数据印象深刻:高考状元选择学医的少,医生多不愿子女学医

澎湃新闻16日曾尝试联系国家卫计委和该课题组,了解研究最新进展,以及相关数据情况,但截至发稿前,暂未获采访回应。

陆君告诉澎湃新闻,她与爱人均为医科出身,但孩子却未选择学医,“我身边至少80%医学家庭的孩子都没学医”,她认为这是件“麻烦事”,“社会环境不利于孩子选择当医生,缺少了荣誉感和责任感。”

“单纯从职业角度而言,医生仍是许多人的理想职业,只不过现在环境差一点。”陆君说。

2015年6月,医学行业网站“丁香园”曾发起一项“医生是否支持子女学医”的调查,受访的3800多名医生中,仅3%的受访者建议自己或亲友子女学医,高达58%的医生表示会力阻晚辈报考医学院校,另有36.2%持中立态度,表示愿意遵循子女意见。

而对子女学医的顾虑中,有35.9%的医生认为医疗环境不安全,18%认为学成需要投入太多财力、精力,17.1%则认为医务人员不受患者尊重,另有14.9%的医生认为,医疗工作强度大

一位前妇产科医生李婷(化名)认为,“每个专业都像一个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医学也是一样”。

陆君则认为,近十年来,不断发生的伤医事件、对医生的不尊重,以及逐利主义的环境背景,与医生薪酬相比,“大家会觉得学医太辛苦”;而另一方面,“惧医思维”的形成,让人害怕从医,“身边很多医学世家,有的根本没办法说服自己的孩子当医生”,陆君感觉到,现实带给医生的荣誉感和神圣感已“大打折扣”。

“以前医生第一反应是救治患者,现在可能是保护好自己”

李婷曾任职于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医生,她告诉澎湃新闻,从医风险高,并不只是来自医患关系的影响,面对各种重症患者,“医生本身的责任风险就很大”。

“医生以前的第一反应都是怎么去救治患者,但是现在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保护好自己。所以其实医患关系和医生本身的风险放在一起,绝对是1+1>2的组合。”李婷说,医生已不愿再冒险救治患者,宁愿选择稳妥的方式行医

“全科实习的时候,我在肾内科遇到过一个重症患者,需要进行肾活检,但我们发现他有白细胞尿的情况,”李婷介绍,白细胞尿意味着患者可能发生感染,“这是肾活检的禁忌症”。

李婷说,一般出现这种矛盾情况,医生会与家属沟通,是否尝试冒险进行肾活检,以尽早对重症患者进行最妥当的治疗,“因为白细胞尿有时并不一定真的是发生了感染,两相其害取其轻”,但这需要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如果遇到不好说话的就难办了”。

在李婷的记忆中,家属并未配合相对冒险的治疗方案,这位重症患者最后依旧病重。

不过,对于医学招生是否遇冷的情况,李婷表示“20几年后可能是需要担心的问题”,而目前存在的医学冷门,在于“专科遇冷”。

“金眼科银外科,又脏又累妇产科,吵吵闹闹小儿科,走投无路传染科,稀里糊涂是内科,死都不去急诊科”——这是曾流传于医学界的行业段子,李婷说,她所了解的儿科、产科、急诊等科室都“非常缺人”,表现为医学本科毕业也许就能在前述科室任职,但有些8年制医学博士毕业,想进眼科都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专业的供需情况”。

陆君则认为,学医耗时很长,让不少年轻人难以接受,“至少在大学毕业十年后,才能成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医生”。同时,年轻医生享受的工资福利水平太低,“比如住院医师,研究生也就1000多一个月,确实太低了”。

事实上,包括陆君和李婷在内的不少医学界人士都表示担心,“怕以后没有好医生给我们看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