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晓波:钱往哪里投,80后和90后说了算

澎湃新闻实习生 单鹏欢
2015-07-21 17:3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主讲人: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主题:产业剧变与财富波动

时间:2015年7月18日

主办: 福卡智库 第一财经

【编者按】

7月18日,由福卡智库与第一财经联合主办的2015福卡智库 · 第一财经“趋势”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论坛上,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做了题为“产业剧变与财富波动”的演讲。吴晓波在演讲中称,要把世界交给80后和90后,他们控制了中国很多行业的趋势。参与改革开放上半场的50后和60后要干两件事:第一,保护上半场的财富,不能乱投资;第二,把钱投到信赖的年轻人那里去,让他们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财经作家吴晓波。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吴晓波发言内容的摘录:

钱到哪儿去了:实业、新消费、新金融、新城镇化

现在大家钱往哪里投呢?我有很多50后、60后的朋友,他们跟我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原来非常熟悉的那些行业发生变化了,原来那些非常熟悉的消费者现在变得非常模糊。市场到哪里去了?钱往哪里去了?为什么大家有这个疑问?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所研究的产业领域发生了变化。

36年后的今天,再去成立一家房地产公司有意义吗?没有任何机会。你现在靠政治投资,靠建马路把城市扩大,能够把这个城市建起来吗?没有任何机会。

钱到哪里去了呢?我认为到这四个方面去了:新实业、新消费、新金融、新城镇化。未来十几年它们将伴随着中国超越美国,这是我们开始第三次长波段的产业革命。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变革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野蛮地生长。我们原来没有饮料行业,我们后来有了;我们原来没有商品房,我们后来有了。过去30年我们靠什么呢?第一,胆子够大;第二,能够投机;第三,经验主义。这是我们过去很多年来中国企业家的共性。很多老板不相信知识,很多老板跟政府打交道。

未来是什么?未来是每一个行业都人满为患。互联网金融热不热?我们才不到两年,去年年底中国P2P公司1700家,今年2600家,这个就是红海。

制造业,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每一个做制造业日子都很难过,中国的服务类企业都在学万达模式,今天万达宣布要关万达百货,首富没有当几天。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为什么要到百货公司买东西”。

金融业从表面上看,中国的银行业空前繁荣,全世界前十名的银行排在前四名是工农中建。我们加在一起的各种银行模型会彻底瓦解掉,银行会消失。现在中农工建意识到他们的敌人居然是杭州的。我们原来有很多网点,今天我们知道传统行业的支付被迫瓦解掉。今天你把手机拿出来看,如果手机上没有一个互联网支付的朋友,现在就可以离开这个会场了。这件事情三年前能想象吗?你能够想象三年以后银行业会怎么样吗?

第三次产业变革的消费投资特征

当第三次产业变革开始的时候,会出现哪些消费投资的特征?符合哪些趋势的企业是我们要投资的?给大家简单做一些分析。

中国制造发生了迭代。我4月份去见总理的时候,一个非常著名的企业家跟总理汇报:我创业31年,海尔有8.2万产业工人,有3万家连锁店,但是过去两年海尔裁员2.6万人。今天我们去哪里买?京东、天猫。你原来所形成的职业化生产模式要往互联网+。

现在一个冰箱,一个款式是20万台,集中生产销售,卖不退货。有没有可能为吴晓波、王德培老师专门定做一个冰箱呢?王老师要非常大的冰箱,有可能。海尔和IBM共同讨论什么是冰箱?我们家里都有冰箱,冰箱里面有一个格子是放鸡蛋的,12个鸡蛋。IBM在这个鸡蛋旁边放一个传感器,有一天我们打开冰箱,这个冰箱说:“吴先生你们家的冰箱只剩下一个鸡蛋了,你要不要买12个鸡蛋?”

IBM说海尔有没有可能变成中国最大的农产品配送公司。它做什么行业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定价关系有没有摆脱成本,它有没有实现互动,它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从屌丝经济到中产崛起。我去年写了一篇文章,叫《去日本买只马桶盖》,那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呢?中国今天出现了一批愿意为性能买单的理性的中产阶级。我们原来的消费者是性价比爱好者,相信一个词叫做“价廉物美”。好的商品一定有好的价格,它之所以便宜,只有一种可能:里面的性能有问题。今天出现了一批愿意为高性能买单的人。

我一个同事去日本买了12把菜刀,我这帮朋友们到日本去买马桶盖、菜刀,他们有没有在中国投一分钱广告,未来是口碑经济。这部分我认为有1亿人。

服务领域好的企业的判断标准应该是这样的:中产消费在总营收中的比例是否提升,社交文化传播是否成为二度营销的主要模式,社群关系有没有实现O2O,是否高与店铺及人力成本。

第三,大众消费到圈层经济。左边的是小虎队,右边的TFBOYS在百度音乐搜索排名第一,他们过生日有上千万人对他们进行生日祝福。上个礼拜三个小姑娘把北京的一个地铁站包下来给他们打广告,一个礼拜花了10万块钱。

20年前的小鲜肉和现在的小鲜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长得像女孩子。他们有什么区别?当小虎队很流行的时候,从8岁到80岁的人都知道他们,满街都唱,他们的照片从上海贴到甘肃一个民工的床头。这是大众消费,大众平台。然后他们要把他们的盒带卖给我们,他们需要通过唱片公司、分销商、渠道商,渠道很长。

今天这三个百度热销榜第一名的,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他们的歌很难听,你们一定听不下去。他们也没有让你们听。如果这三个2000年出生的小孩要举办一个5万人级的演唱会,他们会在网上售票,这些票多少时间会卖完?我认为最快2秒钟,最慢15秒钟。他们不需要你买票,中间所有的渠道全部不见了。

未来你投资一个企业,如果你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于利用信息不对称,这个企业一定没有未来。信息不对称不会发生,会被彻底抹平掉。

我们中产阶级来自于不同的阶级,他们喜欢不同的圈子,你喜欢旅游有旅游的圈子,你喜欢财经有财经的圈子,每个人活在十几、二十个圈子里。然后我们未来的品牌,未来的消费将主要在圈子里面完成。我们未来投资一个企业、投资一个品牌,很关键的是这个企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层中是不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这个意义上,中央电视台可以破产了,我需要在社交环境中通过口碑传播的企业,这部分的企业是有价值的。

第四,从产业资本进入到金融资本时代。我认为这一轮资产泡沫期结束以后,未来企业和个人在财富获取上的路径上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在之前我们大部分人是靠职务性收入,做一个出版公司,做一个冰箱公司、服装公司、房地产公司。未来,我觉得对企业来讲,所有的企业都必须进入到资本市场;对个人来讲,我们财产性收入配置能力大于我们职务性收入。当这个问题发生的时候,你在财务上就自由了。而这个在以前很难实现,因为被政府管控,今天民资银行开始出现了,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了,中国现在居然出现对冲了。这一轮的对话是由产业走向金融。

把世界交给80后和90后

我们需要把世界交给80后。中国现在有250万创业者,100%是80后。80后和90后他们控制了中国很多行业的流行趋势,比如说一部电影好不好看,60后说一点不好看,谁说了算?80后说了算。你这个服装流行不流行,这个小区好不好,谁说了算?80后说了算。我女儿1996年出生,坐在我对面,我心里在想一个问题:我能不能理解她。

各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旁边坐着我爹,1940年出生的,我说这个老头子一辈子没有理解过我,后来我发现他终生没有理解过我。所以各位,我们终生不能理解90后,怎么办?把世界交给他。

现在,在那些听得到炮声的地方,创业都比较好。参与改革开放上半场的这些人,我们第一要保护我们上半场的财富,不能乱投资。那么,我们要把钱投到哪里去呢?投到我们信赖的年轻人那里去,让他们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所以投资投人最好,培养年轻人。今天如果有做企业的人,礼拜一上班,把我们的中高管人数召在一起,点点人数看。你的中高管团队里面,如果80后的比例低于30%,就是一个非常老的企业,这不是要转型的问题,是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80后的比例必须要超过70%,然后再来讨论我们怎么转型,怎么面向未来。

我们怎么办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中国上半场,特别是50后、60后这波人,一生都在奋斗,一生都在跟钱打交道,但是我们一直不知道钱是多好的东西,我们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想什么是对的。去买一只手表犒劳犒劳自己,跑到手表店跟老板第一句话,哪只手表最贵。百达翡丽,上面都是钻石,搞清楚为什么值两百万。我们在上海千万不要去买跑车,我现在在上海看到开跑车的人就很愤怒,第一耗油,扰民,坐在里面不舒服,问题在哪里呢?你跑的起来吗?

我们要知道商业之美、物质之美到底是什么样子,70块钱的衬衫和2000块钱的衬衫一定是有区别的。全世界有好听的音乐,4月份到京都去看樱花,有空的话来听听王德培老师的课,然后保养好身体。

钱往哪里投?各位你别问我,你们自己问得清楚吗?也问不清楚,怎么办?我个人认为,如果你一年有600万人民币左右的净资产,你千万不要去打理,交给专业的人去打理,然后怎么办?该玩去玩、该吃去吃。

(本文根据主办方提供的速记整理,未经主讲人审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