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非洲观察 | 一座被恐怖主义毁掉的非洲古城重生了

陶短房
2015-07-22 16:2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当地时间2015年6月6日,马里廷巴克图,一名女孩走过Djingareyber清真寺。 CFP 资料

7月21日,一则让人不忍卒听的消息在微博、微信上不胫而走:马里古城、人类文明的瑰宝廷巴克图(Timbuktu)7月19日开斋节期间被原教旨武装毁坏,16座古代陵墓中有14座被毁,许多珍贵的手稿和文物遭到毁灭。

网上许多朋友都记得我曾津津乐道于在这座古城中的游历和对这一沙漠文明的赞美,因此纷纷问我“这是真的么”。实话说,我很担心“这是真的”。

匆忙上网、和昔日朋友核实,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7月19日开斋节的确在廷巴克图“出了大事”,这件事也的确和古代陵墓、文物及原教旨武装有关,但不是灾祸,而是一件大喜的事。

廷巴克图的新生

这一天的廷巴克图没有枪声,没有原教旨分子的张狂,有的只是节日的欢乐。就在这一天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干事博科娃(Irina Bokova)亲抵这里,出席一个对廷巴克图、对马里、对人类历史和文明意义重大的一个典礼:廷巴克图被毁古迹修复仪式。

典礼在修复的廷巴克图“伊玛目三圣人墓地”举行,出席仪式的除了博科娃,还有马里文化部长迪亚诺、文教部长塔尔(Mountaga Tall)、联合国驻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MINUSMA)副总干事阿科杰鲁(Arnauld Akodjenou),欧盟、瑞士等驻马里的大使,以及廷巴克图各古迹的管理者等。

此次被修复的廷巴克图文物,包括8座古代陵墓,以及享誉盛名的桑科尔大学古代手卷收藏馆。在2012-2013年“阿扎瓦德国”(Azaouad)极端原教旨势力盘踞期间,全城16座著名古代陵墓被毁14座,其中11座严重受损,保存有大量古代文献、手卷的桑科尔大学古代手卷收藏馆也被夷为平地。不幸中万幸的是,这些手卷、文献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因一项国际性研究需要战前被运往德国,而剩下的手卷、文献绝大多数被机敏的桑科尔大学工作人员遵循该校传统深埋地下,侥幸躲过浩劫,如今终于可重见天日。2013年5月起,UNESCO就积极投入到帮助马里修复廷巴克图古迹的工作中,其它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私人也提供了许多支持。

尽管尚不是全部修复,但这历史性的一天也足令马里人、廷巴克图人、支持马里重建的UNESCO和整个国际社会感到振奋:就在一个月前,在德国召开的一次专门会议上,与会者还善意地担心,国力单薄、百废待兴的马里,可能没办法照两年前的承诺,在今年7月19日举行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重建成功典礼,当时马里文化部长迪亚诺(N'Diaye Ramatoulaye Diallo)郑重承诺“我们一定会守信用”。

当马里人的承诺在国际社会支持、帮助下终于实现时,迪亚诺部长表示“我们终于可以让关心我们的朋友和帮助者放心了,马里重新站了起来,最痛苦的一页从此开始翻过去了”,而马里总统凯塔(Ibrahim Boubacar Keïta)则自豪地表示,廷巴克图重建的初步成功再次表明“马里从未让人失望过”。

在博科娃的亲自力推下,UNESCO积极参与、帮助百废待兴的马里重建廷巴克图,按照她的话,廷巴克图的修复释放出和平、和解、尊重文化、爱护文化遗产的信息,象征着拥有千年文明传承的马里和廷巴克图开始复兴,“廷巴克图不仅仅是马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她还在仪式上热情洋溢地表示,此次的成功仅仅是重建的第一步,“国际社会还要帮助廷巴克图修复剩下的被破坏文物古迹,协助城市恢复正常生活,协助马里恢复和平安定,让廷巴克图重新恢复世界名城的风采”。就在前一天,UNESCO还公开呼吁国际刑事法院(ICO)追究当年破坏廷巴克图文化遗产的极端原教旨分子刑事责任。

廷巴克图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以至于国际社会如此郑重其事、牵肠挂肚?

当地时间2015年4月8日,马里廷巴克图,廷巴克图开始重建复原一些被伊斯兰武装分子破坏的珍贵陵墓。 CFP 资料

伟大的廷巴克图

廷巴克图又名通布图,位于马里东部、尼日尔河中游“内三角洲”地带的沙漠绿洲上,是一座始建于1087年、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1324年,马里帝国皇帝曼萨·穆萨一世以“同信一个宗教(伊斯兰教)”的理由,成功劝说廷巴克图城市归附,廷巴克图向马里称臣,换取帝国商贸特许权。1325年,皇帝发动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朝圣”,率领号称6万的大队人马远赴麦加朝圣。据记载,皇帝随行有驮金骆驼80-100峰,每峰携带黄金300磅;贴身奴仆500名,每人携带黄金6磅。皇帝所过之处出手豪阔挥金似土,对宗教圣地不吝捐赠,对巧匠学者重金延揽,据说由于其在开罗的大采购,当地金价竟下跌了12%。

“黄金朝圣”让隐藏在撒哈拉大漠深处的廷巴克图一下成为举世闻名的神秘之都,随皇帝回国的学者、工匠更帮助兴建了保存至今的廷巴克图城市轮廓、王宫和津加里贝尔大清真寺。

当时的廷巴克图不仅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负盛名的学术中心,更是著名的商埠,“盐从北方来,黄金从南方来,知识学问从廷巴克图来”成为流传至今的谚语,1339年,欧洲地图家马略卡所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出现了马里帝国的版图,版图正中是廷巴克图,廷巴克图的上方,手持黄金权杖的曼萨·穆萨一世皇帝肃然正坐,气魄俨然,这幅地图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当时廷巴克图的显赫地位——世界最大国家之一马里的中心。

15世纪,马里帝国衰落,桑海帝国取而代之,最初的桑海皇帝阿里·贝里对廷巴克图采取敌视态度,并于1469年破城,屠杀了桑科尔大学所有学者。但到了阿斯基亚大帝时代,廷巴克图再度兴起,桑科尔大学被恢复,皇帝在1496年从廷巴克图出发,举行了第二次“黄金朝圣”,彻底奠定了廷巴克图“梦幻之都”的国际名声。

16世纪时,廷巴克图的声名达到顶点,当时的皇帝达乌德每天早晨都要和一位学者进行学术探讨,并出资扩建廷巴克图津家里贝尔大清真寺、修建新的图书馆和大学,还修建了伊斯兰金库,在他的感染和鼓励下,廷巴克图学术之风更盛。

黄金时期为廷巴克图留下5公里长的城墙和无数名胜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宝”:津加里贝尔大清真寺、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学府桑科尔大学(也是屈指可数至今仍然“存活”的古代学府,且弥足珍贵地在伊斯兰世界保存着开放的古老学术风气,是一座“全开放”校园),以及被改造为廷巴克图博物馆的西迪·牙希亚清真寺。

廷巴克图古建筑最大的特点,首先是都用黄泥建造,其次是外墙上密布有意留出头的树桩,用途是充当临时脚手架,原来这里气候虽干燥,雨季的雨水冲刷却非常猛烈,泥质建筑每次雨后都会受严重侵蚀,此时人们便会攀着这些树桩,用随处可得的黄泥将建筑修葺一新。泥土是最脆弱的建材之一,但用泥土建成的廷巴克图却岿然屹立了700多年,奥妙正在这些“钉子”上,而此番劫后余生的廷巴克图之所以能在艰苦条件和有限时间里迅速让如此众多的古建焕发新生,奥妙也同样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黄泥和木桩上。

16世纪末桑海帝国因宫廷内讧和外敌入侵衰落,1826和1828年,英国人和法国人相继抵达廷巴克图,1894年这里被法国占领,10年后法国殖民者迁都达喀尔,这里随之衰落下去,政治中心的迁移和尼日尔河的改道,让这座曾拥有20万人口的古城,成了一座只有5万多人口的偏僻小镇。

当地时间2015年4月8日,马里廷巴克图,Al Imam Essaouti manuscripts图书馆。 CFP 资料

两三年前的浩劫

2007年,瑞士一家民间机构举办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廷巴克图荣幸入围决选,消息传出,举国振奋,媒体、名人、文化团体纷纷出面呼吁国人投廷巴克图一票,让马里的辉煌重现世间,当地电信公司ikatel专门推出宣传短信,甚至远离廷巴克图近1500公里的马里南方城市锡加索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造势集会支持廷巴克图入选。然而天不遂人愿,廷巴克图最终落选,非洲名胜全军覆没,消息传出,不但马里举国激愤,连突尼斯、塞内加尔等“邻居”都大感不平,一位评论家愤愤地说,这无非是因为马里这个穷国没有多少人上网罢了。

当然,名垂青史的廷巴克图,原本也无需藉此虚名,但这座多灾多难的历史名城,很快遭遇了又一次“实祸”,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浩劫。

廷巴克图最初的缔造者,是带有白人血统的图阿雷格人,这个民族如今是马里北方的少数民族。自近代以来,他们和南方班巴拉等黑人部落间的矛盾,已至少激发了5次武装分离运动。马里独立后,部分图阿雷格反政府势力组成分离组织“解放阿扎瓦德民族阵线”(MNLS),发起武装斗争,目标是建立以廷巴克图、加奥和基达尔三座北方名城为中心、包括整个马里东北部沙漠地区的“阿扎瓦德国(Azawad)”。

“阿扎瓦德运动”虽由来已久,但长期以来处于不温不火状态。近年来,随着国际恐怖势力的渗透,大批外国“圣战者”在“基地”的指使和资助下渗入马里,先后成立了 “伊斯兰后卫(Ansar Dine)”和 “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AQIM)两支带有浓厚外国血统的极端武装。利比亚内战爆发后,这些“圣战者”先是改头换面,投入利比亚“自由军”帮助推翻卡扎菲政权,并趁机获得大量武器、物资,继而在国际社会警觉后大量涌入马里北部,和MNLS合流,造成当地形势的巨变。

2012年1月,三支反政府武装突然联合发动大规模进攻,措手不及的政府军一溃千里。3月21日,马里首都巴马科发生军事政变,局势一片混乱,反政府武装趁机再度大举出动,基达尔、加奥先后易手,4月1日,廷巴克图沦陷,4月6日,MNLS宣布成立“阿扎瓦德独立国”,马里九个大区中的三个半(加奥、基达尔、通布图,和莫普提大区的一半)被分离出去,而马里的骄傲——廷巴克图,无可奈何地成为“独立国”的“首都”。

然而“首都”给这座古城带来的不是荣耀和复兴,而是又一次空前劫难。

由于外国“圣战者”是“打江山”的主力,他们在廷巴克图喧宾夺主,颐指气使,盛气凌人。2012年4月,廷巴克图举办“阿訇大会”,主持大会的“三巨头”竟然都是阿尔及利亚人,而与会者也大多是外国“圣战者”,MNLS和当地长老敢怒而不敢言。

自认为“江山一统”的外国“圣战者”随即开始在廷巴克图推行沙里亚法,禁止妇女上街、对窃贼砍手,禁绝一切娱乐。

更令当地人欲哭无泪的是,这些外国“圣战者”竟以“破除偶像崇拜”为名,在廷巴克图毁灭古迹、发掘古代陵墓(就是文章开头提到、此次被部分修复的古代陵墓),号称“永远不倒”的津加里贝尔清真寺著名的泥墙,以及桑科尔大学手卷收藏馆等文化瑰宝也被蹂躏得面目全非。

2013年1月初,“圣战者”打出“原教旨大一统”的旗号,向马里南方大举进攻,引发法国在国际社会普遍支持下出兵干预。由于“圣战者”的倒行逆施激发了图阿雷格人、桑海人,乃至MNLS骨干们的反感,后者在关键时刻转而和法军、政府军妥协合作,“阿扎瓦德国”在短短18天内覆灭,法军1月11日出兵,1月28日即收复了廷巴克图。

当年曾有朋友对我说,廷巴克图古迹独特的泥墙结构,将令“整旧如旧”的修复事半功倍,如今两年过去,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但经此浩劫,有形的古迹、手卷损失不可胜计,无形的文化气息,损失就更难以估量了。而同样无形的民族、地区隔阂和阴魂不散的原教旨恐怖主义的威胁,却绝不像泥墙那样容易修补。

庆祝仪式上迪亚诺部长指出,修复廷巴克图古迹的最深刻意义,是“昭示马里国家、人民和社会与蒙昧主义和野蛮决裂和宣战的决心”,MINUSMA副总干事阿科杰鲁则表示“这就是我们对极端主义的有力回击,任何势力都休想抹煞人类文明的历史”。

活动期间廷巴克图社区代表举行了一次迎接手稿“回家”的活动,这些代表中有一些人在极端分子占领期间机智地保护了手稿,但也有一些人曾一度被极端原教旨主义蒙蔽,如今则幡然悔悟,他们深情地表示“手稿是廷巴克图的黄金、白银和油,是最弥足珍贵的财富,保护了它们,就留住了这座古城的信用、合法性和尊严”。

说得多好啊!正如一位当地学者所言,廷巴克图重新竖起的不仅仅是几堵泥墙,更是一种象征——文明的力量是如此的坚韧,哪怕看似最脆弱的泥墙,也不是野蛮和愚昧所能摧毁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