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金融时报》卖给日本人,你还会看吗?

澎湃新闻记者 陈栩 樊诗芸 沈靓 吴艳洁
2015-07-24 19:0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金融时报》的出售价格将达16亿美元。

23日,日本经济新闻社(Nikkei)收购《金融时报》(FT)的消息引来了传媒界的一阵轰动。

一个具有浓厚“英式”风格的老牌报纸,卖给了一个具有亚洲企业文化的媒体。媒体界和互联网关心的问题是,《金融时报》会不会变?

“无论是《金融时报》还是其中文网,今后仍然会像过去一样,保持采编独立。”《金融时报》亚洲区媒体负责人朗达•泰勒24日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日经对FT的编辑独立做出了多重合同条款和道义上的保证。’”当天下午,FT中文网总编辑王丰撰写文章称。

不过,一位要求匿名的《金融时报》前员工告诉澎湃新闻,FT被日经收购,可能意味着与中国蜜月期的结束。“FT是与中国关系最好的国际媒体。”

对于这一桩媒体并购案,传媒业人士还普遍关心的问题有,《金融时报》的出售,是否与纸媒的衰落有关?是否体现了日本媒体转型的某种趋势?

培生为什么要卖《金融时报》?

英国金融时报大楼

培生公司出售《金融时报》的消息在近几年频频流出,彭博社报道曾预测称,《金融时报》的出售价格将达16亿美元。如果售价达到了这一高度,那么这将意味着《金融时报》的售价甚至超过了自身年收益的16倍。内曼实验室(Niemanlab)的新闻评论员肯•德科特(Ken Doctor)分析称,这一价格对于一支仍处在转型期的老牌媒体而言相当“震撼”。

而日经的实际收购价格为13亿美元,约13倍于《金融时报》的自身年收益。

很多媒体在评论《金融时报》的收购案时,都用上了“纸媒正在衰落”的陈词滥调,事实上,事情远非这么简单。

《金融时报》的“付费墙”对总流量和读者而言是有所拖累的,但对于《金融时报》的经济收益而言,则有所裨益。

广告已经成为了《金融时报》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其最大收入来源,仍旧来自读者。这与其他美国媒体占25%-35%的广告总收益相比,是非常可观的。网络和纸质版的《金融时报》总发行量达到每年72万份,而年增长也达到10%。

数字媒体收入占据了《金融时报》近40%的总收入。数字媒体订阅人数达到了《金融时报》总订阅人数的70%,虽然正处在媒体转型期,但这一人数优势已经非常可观。移动端的阅读流量已占据总流量的一一半。

同样,其市场位置也有优势。《金融时报》的年收入达到11亿美元,这样一笔收益甚至是《商业内幕》和Quartz这样的新秀迄今为止总收益的许多倍。这是因为,《金融时报》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成熟阶段,开始计量利润和收益增长。而新兴媒体仍然在将拓展读者之后再计算收入增长作为早期目标。

收费墙确实对《金融时报》的读者流量造成了影响。但《金融时报》的策略也很直接:使得一小部分读者通过支付更高的额度来盈利,同时由于支付了这笔钱,他们也将更频繁地阅读《金融时报》。这似乎奏效了。

德科特认为,这笔买卖的原理在于:培生新任执行总监约翰•法伦(John Fallon)出售《金融时报》,拿钱抚平培生现有的创伤,并通过这笔资金进行几期的周转,然后安抚股东们。但另一方面,《金融时报》几乎是培生集团近年来提供了最多经济增长值的部分。那么,为什么培生要卖掉这一只“香饽饽”,只留下还在独自疗伤的教育产业呢?

对培生集团而言,《金融时报》的出售只是时间问题,德科特认为这是由于《金融时报》在培生集团中的定位造成的。

作为教育出版巨头,培生与媒体产业发生的摩擦在于,其核心产业正面临着巨大障碍。集团75%的收益来自教育,而现在他们需要重整这一核心。2014年秋,法伦称其教育出版赢利将“在明年回归稳定并重新增长”。

这次收购,相比于美国今年来的报纸收购而言,已属“天价”。在1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媒体的收购价可能达到年收益的10倍-12倍,然而近年来,美国媒体面临的转型困难,使这一市场变得相对惨淡,大多数报业以自身3.5倍-5倍的价格就匆匆易手。

2007年,默多克以50亿美元收购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几乎是其40倍的年收益值,这一点就昭示了传媒巨头们对信息全球化的热诚和野心。自1902年以来,这是道琼斯第一次被家族企业收购。《纽约时报》自1896年以来由5代索尔兹贝格家族掌控,而培生公司1957年收购《金融时报》,这一“里程碑式的意义”带来的价值,或许不是钱能体现的。

日经新闻为什么要出手收购?

在欧美市场拥有优势的《金融时报》和以亚洲为中心的日本经济新闻将形成地理上的互补关系。

13亿美元的交易额,创造了日本媒体收购海外企业的新纪录。日本经济新闻社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收购《金融时报》?

《金融时报》24日的报道显示,此次竞购最后演变成日本经济新闻社和德国斯普林格集团之间的一场决斗。两家集团都急于通过进入英语市场,扩大其在国际市场的地盘。

该报道称,斯普林格已经和培生集团开展了近一年的磋商,而日本经济新闻社参加竞购则是在仅仅五周前。不过,两位知情人士表示,直到这家现金充裕的日本集团达成协议的消息公布前15分钟,斯普林格才知道自己的交易落空了。

日本《东洋经济》网络版24日的一篇报道用“闪电收购”这个词来形容这次交易。“也就是说,从后期杀出的日本经济新闻社可以说是‘横刀夺爱’”。

这一切,与日本经济新闻社现任会长喜多恒雄有关。《东洋经济》的报道指出,今年3月,喜多恒雄荣升为会长,而当时的副社长冈田直敏升职为社长,这个新体制诞生后着手准备的项目,便是《金融时报》的收购计划。

根据相关干部的描述,喜多恒雄认为“向硅谷的公司投资是非常重要的”。他向Evernote公司投资了23亿日元,之后又投资了日本国内的多个新创企业,推进新的步伐。“这次《金融时报》的收购也是以喜多会长为中心展开的。”上述干部对《东洋经济》表示。

喜多恒雄对于此次收购表示:“我们的信条是提供高质量财经报道和其他新闻报道,同时保持公平和公正,这与英国《金融时报》的信条非常接近。”

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指出,此次收购的背景是希望推进作为世界媒体的数字化和国际化。日英两家媒体在数字媒体方面“取得了成功”,同时覆盖亚洲和欧美两个不同地区。希望通过两家媒体的整合,形成全球性的媒体集团。

报道称,在欧美市场拥有优势的《金融时报》和以亚洲为中心的日本经济新闻将形成地理上的互补关系。日本经济新闻社希望通过收购在英语圈读者中具有强大品牌号召力的《金融时报》,在亚洲财经新闻市场巩固业务基础。

日本经济新闻认为,在数据库业务和指数业务等法人服务方面,今后亚洲需求也将扩大,对亚洲企业的收购与合作也在推进。而在这个领域,将利用《金融时报》的品牌号召力和内容拓展客户。

“《金融时报》在互联网时代的积极求变,‘数字化先行、多渠道经营’的探路经验及手法,正是日经新闻所需要学习、吸取的部分。”新浪财经日本站站长蔡成平认为。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4日就此次收购表示:“经济的全球化浪潮正推动着日本媒体业的前进。”

众所周知,日本媒体界对于新媒体浪潮的反应“慢了半拍”。一个在全球媒体界不多见的现象是,日本的纸媒仍然维持了可观的订阅量。这部分源于日本媒体界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以及日本社会的历史沉淀。但新媒体浪潮席卷日本的进程仅仅是减慢了,而非不来。

日本企业收购英国报纸的结果是?

日本经济新闻社大楼

当日本经济新闻社收购《金融时报》的消息传出后,英国《卫报》在其电子版的报道中写道:“《金融时报》的记者受到了冲击。”

在Twitter上,一名叫@Dan Slater的网友表示,自己是《金融时报》的忠实粉丝,对《金融时报》被日经新闻收购感到非常沮丧,“很显然,你们根本不了解日本的媒体新闻文化是怎么样的。”

@HappyStory称:“这是一个大错误,你们就等着《金融时报》给日本做宣传文章吧,从现在起我就再也不看《金融时报》关于亚洲或者东亚的文章了,因为日本媒体里没有一家能保持中立,没有一家不维护他们的右翼政府的,从现在起,大家可以不用再信任《金融时报》了。”

“日经和FT都有充足的理由保持FT目前成功的商业运营的相对自主,以及FT编辑决策的完全独立。尽管双方尚未透露收购案的具体条款,FT集团对内对外都已经宣称:‘日经对FT的编辑独立做出了多重合同条款和道义上的保证。’”24日,王丰撰写文章称。

但根据日本《每日新闻》的报道,关于“采编独立权”问题的担忧,还是在《金融时报》记者间扩散开来。

美国媒体对此也很关心。《华尔街日报》称,“日本的媒体文化有着很多面,与西方国家不一样。(日本媒体)对企业与政府等采访对象会表现出敬意”。日经收购了以辛辣评论著称的《金融时报》,“对于日本经济新闻社来讲,可能是想要练练手。”《华尔街日报》认为。

《纽约时报》驻东京记者田渕広子(Hiroko Tabuchi)发表推文称:“担忧!日经新闻在日本商界几乎就是一个公关机器;它无视了2011年的奥林匹克财务丑闻(而《金融时报》报道了出来)。同时高田株式会社的气囊问题也没有得到日经的报道;几乎没有任何调查类的报道。日经是一家日企。”

不过,日本媒体产业相对自由,同时也有良好的标准,但显然和欧美的传媒产业操作手法不同。但德科特认为,喜多恒雄应该足够明智,会保持《金融时报》的完整性。

法伦称,培生可以说是《金融时报》的“老东家”,《金融时报》集团的运作以及文化气质方面有着各式各样培生气质的体现。但“任何花时间去了解日本经济新闻社的人会发现,他们的企业文化和尊重文化独立完整性的方式是(和培生)完全一样的”。

那么,《金融时报》及其中文网对中国的报道是否会受影响?

澎湃新闻发现,今年4月,《金融时报》总编巴伯尔曾在人民大会堂专访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这是李克强首次接受外媒采访, 2013年9月9日,《金融时报》刊登了李克强专门为其撰写的稿件。

“并购案宣布以来,很多读者和合作伙伴向我们表示担心:成为日本企业子公司后,FT中文网对中国的报道,尤其是对中日关系的报道:如何保持客观中立?”王丰24日在文章中写道,“这不是我们第一次遇到此类问题,我们的回答还是那句从1888年以来一直印在FT社评栏顶部的宣告:No fear, no favour. (不惧怕,不偏袒)。且不提买家做出的合同条款上的保证,单是FT全球500多位采编人员共同的职业道德感和荣誉感,就已经可以确保我们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在公正客观、不偏不倚的基本职业道德上不会有任何差池。”

据上述匿名的《金融时报》前员工向澎湃新闻透露,《中国日报》曾在2009年计划收购《金融时报》,但没有成功。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加大,这名前员工建议,中国媒体可以参考这种模式,增加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非官方媒体收购外媒成功的几率较大。”

“此外,纵观媒体行业的并购,日经收购FT二者很难形成良好的整合,基因本质不同,日经最终会将FT卖掉,但能否赚钱还是个未知数。”这名前员工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