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宗商品进入超级熊市,七成铁矿石贸易商消失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15-07-24 19:48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铁矿石的熊市已经让很多贸易商丢了饭碗。

中国在上一个十年的高速发展,成就了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然而,受中国经济放缓拖累,大宗商品已失去了当年的繁荣景象,转而进入超级熊市。

本周在黄金带领下,各类大宗商品纷纷跟跌,价格比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2年欧债危机时还低。周三黄金跌至五年半低点1088.23美元/盎司附近,日内跌幅逾1%,周四纽交所9个月期铜下跌至2.3575美元/磅,创2009年7月以来新低。国内商品期货24日也几乎全线收低,沪铜主力合约早盘遭空头增仓价格触及6年低位37870/吨,报收38050元/吨,周跌幅达6%,创下1月16日以来最大单周跌幅。

全球投资者的恐慌并没有因为希腊危机、中国股灾的缓解而消失。美元加息的临近正在成为大宗商品投资者的新担忧,美元的坚挺会让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承压。

中国需求的持续低迷,也让大宗商品难以看到中长期曙光。其中受中国需求影响最大的铁矿石,目前价格在50美元/吨左右,已不足2011年价位的1/3。

铁矿石的熊市已经让很多贸易商丢了饭碗。一名中国的铁矿石贸易商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贸易商已经很不活跃了,60%-70%的贸易商都消失了”。

广西信和能源有限公司的李吉龙给出的小范围数据更是惊人,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2013年8月份,铁矿石指数大概在100美金,防城港港口区的铁矿石贸易公司不下30家,主要是做越南矿为主。到2014年8月份,还有业务在做的公司不到5家,目前只剩下我们一家了”。据李吉龙介绍,目前已经没有新矿进来了,公司主要在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渠道替其它公司处理库存尾货,这些公司的损失在100元/吨左右。李吉龙说,“以后做不做铁矿石贸易,主要还是看下半年国内钢厂的开工率”。

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的一名铁矿石贸易负责人,此前在中国工作10年之久,23日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我回到东京上班了,现在来中国的次数减少了很多,中国铁矿石需求减少了”。

除了贸易商,全球矿业公司也在面临危机,资产大幅缩水。

周四,全球矿企巨头必和必拓(BHP Billiton Ltd.)股价收于2009年以来的最低价36.22美元。另一家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股价昨日也下跌1.28%,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发现,7月份以来的16个交易日里,该公司股价有7天报收价低于40美元,在7月份之前的3年时间里,公司股价从未低于40美元。而此前位列澳大利亚第四的矿商阿特拉斯(Atlas)已在2015年4月份宣布停产。

另外,高盛、花旗、瑞信等各大投行近一年来都在不时以声音和实际行动,助力大宗商品领域悲观情绪的蔓延。

高盛正在坚决唱衰“铜博士”,认为到2016年年底铜价跌幅最多会达到20%,在当前铜价基础上再跌800美元左右至4500美元/吨。此外,对于下半年全球宏观投资,高盛在7月21日发布的2015年下半年宏观展望报告中推荐,直到年底都要最低配的仍然是大宗商品,大宗商品有望成为今年余下时间里表现最差的资产。

投行们不仅在报告里看空大宗商品,在自身业务调整上也表现出对大宗商品的失望。数月以来,瑞信、巴莱克、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美银美林等老牌投行纷纷宣布全数撤离或大幅削减大宗商品业务,原因就在于大宗商品业务正在萎缩,监管也变得更加严格。

大宗商品价格的一路下跌或许还会导致期货市场投资者的兴趣降低。新湖期货研究所所长李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对期货市场来说,一个品种如果没有波动了,那这个市场可能就没有太多赚钱效应了”。在李强看来,投资者会由“比较优势”主导投资方向,比如股市再次出现暴涨,可能就会有资金从商品期货市场转移出来。

但目前来看,投资者还没有从中国期货市场大规模撤离。一家期货公司的董事长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中国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目前持仓量还是很稳定,出现的新现象是价格的波动率不高(会导致套期保值需求降低)”。上海期货交易所数据显示,铜、螺纹钢品种持仓量波动并不明显,今年年初持仓量分别为725376手、2602582手,截至7月20日,持仓量分别为644734手、3184302手。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数据则显示,铁矿石品种年初和7月20日的持仓量分别为800490手、1315926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