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工程院院士:部分新城区规划不合理,比老城区“看海”更严重

澎湃新闻记者 周辰
2015-07-28 17:25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逢大雨必涝”成为城市通病。 东方IC 资料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洪涝问题越发突出,“逢大雨必涝”成为通病,“看海”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城市如何撕下“看海”名牌?

7月27日,澎湃新闻(www.theper.cn)在中国气象局的《直击天气》节目现场了解到,2015年强降雨频发,为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多个城市已开始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在节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建云向澎湃新闻表示,他对用海绵城市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充满信心,“相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会大有突破。”

三大原因导致暴雨频发

“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极端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都在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介绍说,这是由气候变化、厄尔尼诺和城市化三个原因导致的。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厄尔尼诺导致的海洋温度升高,海洋向天空蒸发更多的水汽,带来更多降水。“目前我们正在经历厄尔尼诺对降水影响最大的时段。”丁一汇向澎湃新闻表示,本次厄尔尼诺将持续近20个月,其长度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并且已经在强度上达到强厄尔尼诺级别

丁一汇特别提到,2015年很可能是高温破纪录的一年,“今年上半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6个月,而今年下半年在厄尔尼诺推动下全球温度可能会达到新高。”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雨岛效应”成为城市雨量增加的“元凶”。丁一汇认为,城市“热岛效应”是形成“雨岛效应”的关键原因,太阳落山后水泥地、楼房等建筑物散发出白天吸收的热量,产生的强对流会引起发时间突发性的暴雨。

另外,微地形和空气污染也会引发“雨岛效应”,张建云解释称,空气在城市的高楼大厦爬升会慢慢冷凝,形成雨滴,PM2.5和PM10等污染颗粒吸收水汽,则起到凝结核作用。

丁一汇表示,现在城市的一次强降水时间已经越来越短,突发性越来越强,令人防不胜防,“对天气预报来说,需要预报突发性很强、时间很短很集中的暴雨,这是很大的挑战。”

解决城市“看海”问题还需10年

据张建云介绍,2015年中国南方已经历十几次强降雨过程,南京、常州、武汉,深圳以及北方的榆林等城市都发生了比较严重的洪涝,“南京今年6月份有三次明显的降雨过程,南京所有大学都成为了‘河海大学’。”

为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同时提高城市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2014年底国家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组织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和试点建设。所谓海绵城市,是将城市形象地比喻成一块海绵,在下大雨时,能下渗、能滞留、能蓄存、能净化水,并在没有降雨时将水排出。

“我们曾统计,在过去(2008年到2010年间)发生3次洪涝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城市,城市洪涝的问题非常突出,海绵城市建设是工作量巨大的系统工程,解决城市洪涝的问题基本需要10年左右时间。”张建云告诉澎湃新闻。

“比如武汉要想撕下城市的‘看海’名牌,就有大量工作要做,我认为不是一蹴而就能做到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研究员严登华举例称,第一考虑到武汉是一个多湖区域,要合理利用现有储水空间,将城市地表与湖和江的联动关系构建起来;第二武汉的城市排水标准要进一步提高,并在日常管理上保证管网水网畅通;第三出现大暴雨要做好前期预警预报工作,同时要提升排涝机械的排涝能力。

“目前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对新城建设的规划重视不够,开发商追求利益,排水和洪涝渗蓄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导致一些新城区淹的比老城区更严重。”张建云提到,“今年6月的暴雨,导致南京机场路被淹,江宁新区、仙灵新区等新的开发区、大学城被淹,这是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张建云认为,城市洪涝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还要重视非工程措施,加大宣传和知识普及,让大家知道城市洪涝问题的严重性,提升减灾防灾能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