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太平轮”之后:数说台湾眷村的大陆移民

澎湃新闻 实习生项维肖 蔡琳 苏颢云
2015-08-04 09:03
来源:澎湃新闻
美数课 >
字号

近日,电影《太平轮》下部上映,演绎“东方泰坦尼克号”故事。轮船沉没于舟山近海,湮没了大部分乘客人生下局的可能性。

1949年,国民政府败走台湾,大量军队和平民随行,“外省人”这个称谓从此成了他们身上的特殊印记。这些到达了“彼岸”的人们,从数据里我们能发现他们那段历史中的哪些故事呢?

有多少人过了海峡?背井离乡故土何方?

学者对于大陆入台总人数有着不同的解读。当时移民赴台后迁徙频繁,户籍出入的操办可能出现重复,更是增加了统计难度。其中李栋明得出的净移入人数被认为是比较准确的推算,他估计当时总移民数接近91万人,其中有50多万军人。

这些政治移民,主要经由青岛、上海、四川、广州四个据点迁往台湾。1956年台湾外省籍人口原籍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移民来自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山东这几个省份。

海岛异乡:眷村内外生活大不同

国民政府为了解决当时军人及其眷属的居住需求,设置了眷村。台湾妇联会198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不包含违建的情况下,全台湾眷村共有879个,有9万8535户人家。眷村内“水电费用减半,生病可到荣民医院、军医院及军眷诊疗所医治,急难时可向联动单位申请救助……”可见眷村并不只是地理区隔,社区内方方面面的生活都“与众不同”,大陆各地文化的交杂也让它的内部更像一个小社会。眷村也走出了很多政治人物与演艺明星,邓丽君、杨德昌等都有眷村经历。

享受到这些福利的是移民中的一小部分。九十年代后,眷村范围开始逐步缩小,保留下来的建筑风貌与相邻地区有着明显差异。眷村的名字也带着当时的时代特色:

人口涌入后的婚姻难题

短时间内大批人口的涌入让“本省人”与“外省人”在人口结构上有着重大差异。外来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严重。

上图出自林胜伟的研究《「户籍」与「兵籍」:战后台湾人口统计二元化之成因》,可以看到1956到1966年间外省籍的青壮年出现了极大扩张,是当时人口迁移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1969年前,大部分军人只在军事体系里有“兵籍”,却没有“户籍”,给当时的人口统计带来了数据扭曲。

对比之下,本省人的男女比例及人口变化就“自然”得多:

当时台湾的族群通婚比例并不高,而外省人与本省人的通婚在六十年代中期才开始逐渐增加。狼多肉少,再加上文化差异和时代政策,大陆移民们当时的婚恋状况无法想象,许多人因此孑然一身。

长达40年的有家归不得

虽一峡之隔,这些人的回乡路却走了漫长的四十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