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书展预热 | 浦东图书馆中六个阅读英雄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刘瑞
2015-08-13 16:1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下周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就要开幕了,对于爱书之人来说不失是一场重要的活动。在书展开幕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特意来到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随机采访读者并记录下他们的阅读故事。

他不是站在台前侃侃而谈的商界精英或学界大牛,她也不是秀外慧中,识文断字的当代简·奥斯汀或张爱玲。生活在平凡市井,却并未放下阅读这几乎没有门槛却由浅入深的持久历练。书页散发的油墨味,铅字跳跃排列的顺序,是朴素生活里动听的诗。阅读的多少与程度深浅,视个人能力而定,不可强求;阅读的心境与态度,才是精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和身边人里随机采访的读者中,得到了下面这些故事。阅读对他们而言,是片刻的喘息,是琐碎间对美丽世界的渴望。他们坚守的,不是读过多少名著,懂得多少长篇阔论的人生哲理,而是在疲惫平淡的生活里,依然抱定深入世界直面自我的勇气。

熟读马尔克斯与《红楼梦》的女权主义者

人群里,饮水(化名)是很难被找到的那一个。你不会知道,这个十六岁的女孩,因为阅读而获得何种宽广的世界。她还很年轻,未来还是个未知数。

“我什么书都看。”饮水坐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图书馆三楼阅览室外面的长椅上这样说。两个月前,同龄人备战中考,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直升学校的高中部时,看到了于丹讲《牡丹亭》。这令饮水突然顿悟最爱的《红楼梦》究竟是何种悲剧。

饮水的阅读量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漫画,流行文学,经典名著,科幻推理,网络文学,都会去看。“最喜欢的书?应该是《百年孤独》和《红楼梦》吧,我很喜欢马尔克斯的。”2014年马尔克斯离世,大众重新将目光投向这位伟大而孤独的作者。《百年孤独》与《霍乱时期的爱情》几番再版,而他的一些冷门著作也开始被摆在畅销书籍中。饮水与马尔克斯结缘,则要早上几年。她在父亲办公室发现了它:“这本书挺有名的,我拿回去看一下。”这一读便一发不可收。“茶饭不思的感觉,看一遍,缓一缓,再重头,再翻一遍,再缓一缓。”那时是暑假,一整个星期饮水都窝在沙发上反复阅读。“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还能用这样的文笔,这样的情节来写书。”她已经集齐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所有马尔克斯的著作。

目前饮水已经顺利直升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高中部,假期里没事会和好友去浦东新区图书馆,和上学时保持的习惯一样。她目前正在备考中级口译证,周围一起上课的都是大学生。“我想做个翻译,毕竟翻译在上海还是挺赚钱的。但其实最感兴趣的还是社会科学。但对我来说一份好的薪水还是必要的。我是个女权主义者,成为社科研究者能更好地帮助实现男女平权。”

面对网络文学,饮水显得兴趣索然。“没什么好看的,很多都太一般,尤其是少女小说,简直玛丽苏。”

 
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

高考失利,男孩与《微积分》的缠绵

“其实我没有阅读习惯的,周围很多同学也是。女生的阅读量可能会大一些吧?男生一般看杂志和新闻比较多,当然还有打游戏。”十九岁的顾元超认真地告诉记者,这个瘦瘦的男生眼神真诚清澈。他刚在浦东新区图书馆上完自习,正准备回家。“那你会看网络小说吗?”记者问。“初中时候会看,但是我不喜欢。你知道网络小说嘛,文笔都不太好,读起来不舒服。”

他在记者调查问卷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后,写出了《微积分》这个答案。在“你和这本书的故事”后,他用了一个词“缠绵”。事实上,顾元超在高中的时候曾经为了备考上海交大的3A班而提前学习了大学内的课程,其中就包括微积分。然而高考发挥失常让他与交大擦肩而过,最终进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习商科。“我们学校会有那种课堂,邀请学生讲师去上课,我就是讲微积分的。”一开始他觉得紧张,但慢慢习惯之后就投入其中。“感觉蛮好,也算是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

“高中时候课业压力蛮重的,也没有什么时间读书。”那时的顾元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备考时期学到的那些知识,尤其是接触到的《微积分》,后来会成为兴趣所在。如果当年顺利进入交大3A班,现在的他对微积分的感情也许会有所变化。微积分作为大学里的一门基础学科,实际的用途与研究的广度深度更为可观。现在的顾元超,还只是个暑假会去家旁边的图书馆上自习的大男孩,而《微积分》刚刚为他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我从尼采那里得到反思的力量”

罗姝月和其他二十几岁的女生一样,花费大量时间在购物网站。但买衣服并不是生活里最大的开销。“如果亚马逊满两百减一百就好了。”她开玩笑说道。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大三学生,罗姝月的阅读热情集中在社科类。“尼采本人提倡一种超越道德的观念,在当时来讲算是超越传统西方宗教的道德,我觉得现代社会就像尼采那个时代,期待更多反叛的东西。”

“你会成为反叛的一分子吗?”

“我想我已经是了。整个社会都在要求别人,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整个社会都在要求我,去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意见,去遵守同一种价值观,社会公德,而我从尼采那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她这样评价尼采后期的作品《上帝之死》。生活中的她经常获得的一个评价是“个体性过强”。

另外一本受她青睐的书是埃里克·霍弗的《狂热分子》。这本书是她在大学加入的读书会推荐的读物。“这本书开始读让人精神一震,它和其他思想家的作品一样,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对热点的看法,以及行动。简而言之,就是我静静地看着你装逼。像这样。”

罗姝月放假回家时,从宿舍带走了两样心爱之物。一件是宠物理查德(一只半岁的仓鼠),另一件则是装满旅行箱的书。

二次元达人的古典文学梦

樊晨昕的真名几乎被周围要好的人忘却,取而代之的是她在动漫圈里的代号:“阿绿绿。”

哈日的她熟悉日本动漫文化中的方方面面。Cosplay,漫展,CJ,Bilibili,最近大火的“Lovelive”更是心头好。大三时还和学校动漫社的同好排练宅舞,并参加了当地的cosplay宅舞比赛。在回答采访问题时,依然颜文字不断。对日本文化钟情的她,在现实生活里却对中国古典文化念念不忘。初二时从姥姥家翻出一本1990年代出版的《宋十大名家词》,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打开了新世界。”没注释没背景,硬生生看完后(对古典文学)有了些基本的审美。“当时最喜欢李清照的词,简直成为我初中时期的‘女神’。”“不会觉得不好读吗?”记者问。“还好,除了辛弃疾那种用典太多的,其他都读得下去。”

“现在记得住的词全是那个时候背的,读得顺的全都背,所以现在考研只对词有信心。”新闻专业的她准备跨专业考中文系的研究生。“你觉得这本书对你现在还有影响吗?”“当然有啊,这可是我考研的信心所在,最近准备拿出来重过一遍,应该会有比之前更多的感受。”

“考不考得上都无所谓,文学一辈子都陪着我。人生没有那么多热血的故事,对我而言,文学就像谈恋爱。”

“为了霍格沃茨,也为了一个自由,光明的世界”

“这是我前两天做的。”薛毅帆发来一张图片,是一根仿照“哈利·波特”原著手工制作的魔杖,材料则用的是校园里捡到的木头和树枝。“为什么突然想起来要做魔杖?”记者问。“看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看得爽,手头就需要一根魔杖挥一挥。”《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和电影,是他的挚爱。他的第一本哈利·波特系列丛书来自初中同桌的生日礼物:“当时想看哈利·波特,我就点名要了这本书。”薛毅帆看完之后的感受是:“赶快买密室”。罗琳用数百万字塑造出的美丽魔法世界,令这位二十岁的男孩无比动容。“邓布利多死的时候,那两章凤凰挽歌,银白坟墓我哭惨了。”他表示自己之前几天还把电影又看了一遍,最近在看《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这本书。这一系列中,触动他最深的是最后那场保卫霍格沃茨的大战。

“在校生,毕业生,老师,霍格莫德村民,夜骐,鹰头马身有翼兽,团结一心。”

“为了保护霍格沃茨,”

“也为了一个自由,光明的世界。”

薛毅帆自己仿制的《哈利·波特》中的魔杖

而另一位不愿透露个人信息的女孩和薛毅帆有着同样的爱好。“从小到大一直看哈利·波特,从第一本开始买,当时还挺贵的,后来就一直看到现在。书,电影,一部一部看,一直到现在。”《哈利·波特》系列的完结,对于所有哈迷来说,几乎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但那个干净,美好,充满正义的魔法世界,停留在每一个曾经梦想霍格沃茨的人心中。

“阅读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31岁的苏小姐每月都会去浦东新区图书馆借阅书籍。“主要借专业方面和历史性的。”她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有没有一本书让你读过印象深刻?”记者问。“有嘛是有,不过现在记不起来了。”她靠在图书馆的栏杆上,不好意思地对记者笑笑。“人么,是有一些精神食粮的,支撑着我们去做很多事情。有时候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看书就是一种很好的寻求解决方法的方式。”

陆先生背着黑色的双肩书包站在浦东新区图书馆四楼阅览室的书架前,55岁的他两鬓已微微斑白。听到采访请求,他有些局促。“我是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他平常阅读最多的是技术书籍和历史传奇。最近读完《红顶商人胡雪岩》。“看看他的为人处世,从草根如何一点点奋斗成为‘胡财神’,后来又倒下去的原因。”陆先生表示胡雪岩在人品与为人处事方面对自己影响很大。

李雪在河北念书,暑假住在上海。“没有我最喜欢的哪一本书,只有哪一类吧。”她最喜欢读励志类,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碰巧的是,另一位28岁的软件工程男和这位21岁的姑娘留下了相同答案。“我喜欢一个作者的原因是因为作者的一些想法和我自己产生共鸣,我会不由自主地去读完它。如果产生不了共鸣的话,可能我会读不下去。”

十六岁的胡才莹是第一个故事中饮水的好友“自然”,她同样喜欢阅读励志类书籍,对她而言,阅读的目的在于自我反省。这个有点腼腆的小姑娘并不像外表上看起来那么沉默,并且对自己认识的一些事情很有想法。“感觉只要(在书中)看到了这句话自己就会因此而改变。这些书对我说的话就好像告诉我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跟我遇到一样问题的人,就不会有一种很孤立的感觉。我觉得这类书其实都是一种心理暗示的东西,你去看这本书就是自己在变相地给自己心理暗示。你一个人在那边干想,只是思考,很难给自己心理暗示,在需要心理暗示的时候外部的力量可能会做得更好。看这本书还是希望能给自己更强大的内心的力量。不管是工作还是其他事,自我精神力量的强大是最重要的。”

浦东新区图书馆晚上八点闭馆。来时路上的夹竹桃隐匿于夜色,三三两两的人们踏上归途,少了白日里抱着书本行色匆匆的模样。然而放下手头的书本,是为了更好地向前。福楼拜有言:“阅读是为了活着。”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那样纯粹的境界。将毕生奉献于深度阅读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世人眼中的伟大人物也不是都能将阅读“进行到底”。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将手头的书读完,放回书架,再取新的一本,就像前面故事里那些平凡却不无趣的人们那样。人类通过阅读理解世界,对话自我。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圆满,是要义所在。生活赋予压力的同时带来希望。愿所有人在面对挫折风雨后,翻开那本曾经给予感动感慨的书,依然能够找回初读时的惊艳,和伴随而生的平凡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