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修路阻断秦岭大熊猫基因交流,建“生态廊道”10年后始恢复

澎湃新闻记者 石毅
2015-08-13 07:20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一项在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秦岭的监测显示,经过10年的综合保护,原本被108国道分隔的大熊猫开始利用秦岭隧道大熊猫走廊带“交流”和“走访”。
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8月8日召开的“国道108秦岭隧道大熊猫走廊带恢复与管理项目十年经验分享会”公布了这一结果。

建成于1970年代的108国道南北纵向穿越秦岭腹地,将该区域的野生大熊猫种群分割为东部的天华山与西部的兴隆岭两个局域种群,阻断了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流。1999年,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原隧道上方翻越山脊的13公里公路弃用,为了使两个局域种群与恢复连通,自2005年开始,上述两家机构合作利用弃用的公路来建设大熊猫走廊。

2015年3月,红外相机监测发现,在距废弃公路不足700米的位置发现有大熊猫活动,这一最新监测结果将隧道两侧大熊猫活动痕迹最短距离由2002年第三次调查的8.7公里、2012年第四次调查的4公里缩减至现在的1.5公里。

WWF项目官员张希明解释说,对秦岭大熊猫习性的研究显示,它们每日最大活动距离超过4公里,3、4月繁殖期平均活动距离超过1.5公里,据此初步判断位于隧道西侧的兴隆岭局域种群与位于隧道东侧的天华山局域种群已通过走廊带进行交流,走廊带的连通作用得到了发挥。

108国道秦岭隧道实景。

2012年在此开展的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工作显示,以国道108秦岭隧道为核心的走廊带有大量大熊猫活动痕迹,种群数量为10只。

WWF分析说,世界范围内,廊道是恢复种群交流的重要手段,小的种群能够进行基因交流才不至渐渐消亡。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还显示,栖息地破碎化是大熊猫面临的威胁之一。在2011年,研究者也在岷山山系观测到大熊猫在黄土梁廊道区域活动。岷山山系是野生大熊猫重要的分布区,随后建成的黄土梁廊道连接了岷山山系北部被分隔的大熊猫种群。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此前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大熊猫栖息地被国道和铁路修建割裂,致使大熊猫分割成多个相互隔离的种群,部分小种群由于基因交流受阻而灭绝,有专家吁立法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108走廊带两侧大熊猫痕迹分布变化示意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