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法律难以施展的校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李思园
2015-10-21 17:2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用校园审判的方式来追究一个中学生死亡事件的真相——这是《所罗门的伪证》所讲述的故事。如果把这部分上下篇上映、合起来片长达270分钟的电影当做一部推理作品来看,案件的悬念设置不足,故事的讲法也没有给观者带来多少解谜的快感。它的野心,显然在罪案之外。

这又是一个以初中二年级14岁的孩子们为主角的故事。想要用一句话概括“中二病”,大概可以是——“错的不是我,是全世界”——少男少女们的自信与自卑相互交织,自我意识开始膨胀。同学之间的互动多了,对自己的期待骤然提高,想要成绩好、变漂亮、受欢迎的愿望强烈。可悲剧的是,初中二年级的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聪明去意识到:“人人生而平等”只是个幻梦,哪怕是三五“好友”、几个人的小圈子也会分出三六九等,不平等、不自由才是人生的常态。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敏感的自尊心稍被触及就会有被逼到绝境之感。

《所罗门的伪证》里的悲剧从校园霸凌事件而起。如何为青春期孩子指出一条明路,帮他们走出暴力和谎言的泥潭,学会明辨是非、担起责任?小说原作者宫部美雪,这位社会派推理的代表人物,用一场校园审判的重头戏给出了答案。在《所罗门的伪证》里,一群“中二”学生体现出正义之心和公民意识,让人肃然敬畏。

校园霸凌为何难以根除?14岁的中学生已经拥有足够的作恶能力,经受挫折时被夸大的痛苦体验,往往在他们身上爆发出难以估量的恶能量。而社会又缺少相应的遏制能力,法律之手难以进入校园,校方的保护遮掩固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校里运转着另一套政治体系。

如果说成年人生活在虚伪和谎言的世界里,那么校园的方寸之间则更加残酷原始,层级帮派以更显而易见的方式表现出来,见风使舵、恃强凌弱……看似人际关系单纯的校园也掩藏着非正义的种子。

《所罗门的伪证》的小说原作者宫部美雪用1600页、130余万字的宏大篇幅来探讨谎言、成长与正义。四个半小时的电影对于观众来说或许太过冗长,但这已经是缩编妥协后的结果。故事所涉及的不仅是校园暴力,宫部还将话题延伸到了家庭、母子关系,乃至司法。

在成为“社会派推理”的代表作家之前,宫部美雪曾是一名速记员,在法律事务所工作过五年。“实际上大部分的社会案件都没有被起诉”,是她的切身体会。法律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在校园案件中尤为明显,许多线索基于传言,实际证据不足,警方的介入还会引来学生心理的混乱。

一场完全由学生完成的校园庭审——学生分别担当起辩护人、检察官、法官、陪审团的角色,耗时四天,出示证据、传唤证人、法庭辩论、陪审团审议……每个环节都有板有眼。《所罗门的伪证》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细致入微的群像刻画,以及富有深意的视角选取。而本片中的主人公不是事件的施害者或被害者,而是担任庭审中“检察官”角色的藤野凉子,一个原本与案件无关的优等生(经过海选脱颖而出的00后小演员取了这个名字做艺名,所以片尾演员表打出的也是“藤野凉子”)。

中学校园里大概有两类学生:一类爱团体活动,有自己的小圈子,易受周围同学影响;一类独来独往,闷头念书,仿佛周围一切与自己无关。校园霸凌的对象,是第一类人中的底层,肥胖、样貌特征、学习成绩、家庭背景都可能变成被欺负的原因。第二类人往往是大人眼中的优等生,游走在小圈子之外,即便眼见不公也不会伸出援手,对于他们来说,分散精力耗费时间去关注别人的事,已经算是吃亏了。

本片女主角藤野凉子就是一个“第二类人”。她的觉醒和转变是使《所罗门的伪证》的立意高于纯娱乐推理作品的原因。

对比同类题材,改编自凑佳苗小说的《告白》采用多重主观视角,叙事角度新鲜,强化了娱乐性,故事把落脚点放在了不留一丝余地、极致黑暗的人性。相比之下,《所罗门的伪证》的现实意义更强。一群14岁的孩子试图用公开审判让案件真相大白——在大人看来这实在荒唐,且不说他们是否有能力揭穿重重谎言,更重要的是,戳破谎言有什么好处呢?在这样的质疑声中,校园庭审至少有着两层意义:即便是未成年人,也要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后果;即便真相会刺痛人,也不能含糊躲闪。

庭审中出任法官的学霸井上同学也是“第二类人”。起初同学们邀请他参加校园审判,被他断然拒绝,理由是:我还要考重点高中,现在在这个破学校已经是输在起跑线上了,哪有时间陪你们过家家?这话听上去也十分熟悉,也让人难以反驳。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我们的教育都着重于效率和功利,孩子已经养成惯性,凡做一件事必问“我能得到什么”,每一个动作都是为了日后能领先同侪一步,决无多余浪费。在此精神指导下,哪里还有什么公民意识和正义之心?

和14岁的孩子聊公民意识,是否太早了?但要避免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应鼓励孩子们发挥天生具有的移情能力和道德感。另一部日剧《铃木老师》中的中学二年级班主任铃木,把自己与女友未婚先孕的事情拿来让学生“审判”,因为他相信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平等、不遮掩的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经历各种价值观的碰撞,学生们自然就能分清是非,这是强硬灌输达不到的。

学生死亡事件发生的时候,校方试图遮掩、警察希望大事化小、媒体想要制造话题、家长只顾保护自家的孩子……各方的谎言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什么叫《所罗门的伪证》?宫部美雪解释道,圣经中的所罗门王是受神之托裁决人间纠纷的君主,“所罗门的伪证”意味着最有权力、最具智慧的人在说谎,这是社会的失败。没有成年人参与,没有权威压力,没有媒体煽动,一场完全由学生自主举办的庭审,最终使所有卷入事件的人得到救赎。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罗门的伪证》讲述的是一个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用公民意识战胜冷漠,用理性战胜暴力的故事。在现实中这断难做到——有哪个老师会允许校内审判?但这个故事至少能给教育者们一点启示:遮遮掩掩的教育方法无益于孩子的成长。谎言的保护之下,培养出的是虚伪和懦弱;真正坦荡而强大的人格,只能从坚持正直和诚实中获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