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橄榄型社会”渐行渐近

2021-07-20 17:50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近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发布,提出到2025年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超过50%。至此,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有了非常明确的量化指标。

这一概括性的大目标中,其实包含了几个不同维度的小目标,而“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提法,尤为亮眼。

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又被称为纺锤型社会,就是收入群体在分布图形上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状,表明的是社会阶层中极富极穷的群体占比很小,而中间富裕阶层相当庞大。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可以说,中等收入群体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越大,就说明我国收入分配机制越合理,离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也就越近。

此前,根据财政部有关专家的分析,城镇人口户(一般按3口之家计算)均税前收入6万-20万元,就是中国比较标准的中等收入者。这次,浙江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在20—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且不分城镇和农村,标准显然更高。

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程度。目前,我国约有4亿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世界最大。但是和我国14亿的人口总量相比,这一比重还显得过小。那么,如何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势必要落回社会收入分配上,回到提高劳动报酬占比,以及居民收入和GDP的协调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也就是说,在以后的分配机制中,将更加注重多劳多得、优劳多得,而知识、技术、管理这些要素,指向的也正是具体的劳动者。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要素的地位较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1978~2015年的37年间,我国人均GDP增长了约20倍,而城市和农村居民收入只增加了约13倍和14倍。不过,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达到了12.6%,已经十分接近GDP12.7%的增速。

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提高了,中等收入群体就会显著增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模样就会越来越清晰。而在浙江率先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后,如何在共同富裕的棋盘上下好全国这盘棋,更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王磊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