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史知识︱工业革命前,印度棉布如何流行到欧洲北美

杨禅依
2015-08-27 15:42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牛仔裤、针织衫、棉衣、棉质床上用品……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棉织品如今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广西、云南、新疆等地的居民就采用棉纤维作为纺织原料。但棉织物往往被误解为是工业革命后才流行并走向世界的,是一种和18世纪的欧洲经济有着深厚渊源的商品。然而,事实不尽如此。棉织品不是仅仅存在于当今的商品市场中,而是在过去的一千年中,和香料、银制品、丝绸一样,都是极受消费者欢迎的国际商品。

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棉纺织品的生产就成为了印度经济的重要部分,并且先于欧洲很多年达到了繁荣阶段。到了1400年,棉花的培育、纺织不仅在南亚,并且在中国、中东和东南亚以及西非都很普遍。棉织品不仅仅是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全球化商品。

埃及和古罗马壁画中的女性着装

棉花原产于亚洲、非洲和中美洲,几千年来人们收获棉花并生产棉织品大部分是为了家用或者供应本地的消费。希腊时期,棉织品制造业在印度就很普及,并且成品的质量都很高。公元1世纪,埃及和波斯的人们开始身着棉布衣物,但是那时棉质衣物并不是社会普及的服饰。在埃及,棉织品的制造一直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准,上层人民穿着的平纹棉布都是进口于印度。公元8世纪,棉花被引入了意大利和君士坦丁堡。9世纪,摩尔人将棉花带进了西班牙,但在棉制造业短暂兴旺之后,在西班牙几乎无迹可寻。因为欧洲的气候不适,除了在西班牙有少数棉花种植外,意大利、德国和弗兰德斯几乎都没有棉花种植或棉制造业的痕迹。直到英国的纺纱机发明后,欧洲的棉产品织造业才真正开始。

工业革命时期的纺织厂

新航路让印度棉布走俏欧洲

棉花的贸易市场主要有两个:东方的(印度)和西方的(美洲)。14世纪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生产的饰以鹅类(hamsa)图案的棉织品,被商人销售至非洲。在前工业化时期,棉花不仅被用于制作布匹、衣物等,还被用作进贡,甚至可以用于和各种各样的商品的交换,如香料、食物,甚至是一些奢侈品。在马六甲,印度棉织品被用于换取胡椒、樟脑、檀香木、中国瓷器、丝绸和金属;在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这些织物是主要的“货币”,可用于购买肉桂、胡椒、子安贝壳和槟榔等物品。

与亚洲不同的是,15世纪之前,棉织品在欧洲的贸易还很有限。由印度到地中海城市的通商路线相当漫长,货物漂洋过海先抵达威尼斯进行分配,然后再一次由陆路长途跋涉,再由莱茵河航路运送至北欧,或者由威尼斯商人在沿海城市销售。因此,当时印度的棉织品在欧洲并不算流行。然而,15世纪末,欧洲航海家开辟的直接连通欧亚的新航路极大地改变了这种情况。

15世纪末,欧洲航海家开辟的直接连通欧亚的新航路

当欧洲人到达印度时,被那儿销售的色彩丰富和质量优良的棉织品所震惊。印度的不少地区都以生产棉织品而著名,其产品从精良的平纹细布到色泽多样的印花棉布,应有尽有。来自荷兰的旅游者兼商人范·林斯科顿,在其1598年所著的《航行去东印度》中,对16世纪末所见的印度棉织品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在印度的圣托马斯等地区的棉织品颜色齐全,本地人多数都穿着棉织品,其得到的赞颂比丝绸织品还要高。”远在埃及和印度苏拉威西岛发现的类似棉布都证实了在范·林斯科顿时期,棉织品的国际市场已经被打开。其中,印度和东南亚之间的贸易构成了亚洲内部贸易的核心部分。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比如古吉拉特邦人、犹太人、穆斯林和美国商人,都促进了不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和东非的商业贸易。他们设法提高其他地区(尤其是不制造棉织品的地区)对于棉纺织品的需求量,以增加自己的贸易销量。

印度棉布

在东南亚和东亚,更加贵重的布制品也是本地消费的一部分,并且也会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如传统的庆典仪式,或者是传给下一代作为传家宝。在日本,印度的印花棉布被广泛使用,甚至和传统的和服相融合。当葡萄牙人在16世纪中期来到日本的时候,日本人觉得他们不过是一群野蛮人,但是葡萄牙人所穿着的异国服饰——欧洲的服饰剪裁和印度当地的布料让日本人称赞不已,并且竞相模仿。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文·贝克特称:“到了15世纪末期,一个以棉花为中心的复杂的国际贸易体系开始建立,主要以印度次大陆为中心,尽管高昂的运输成本意味着只有富有的人才消费得起这种棉织品,这个贸易体系还是为欧洲带来了数量有限的棉布。”

17世纪之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了亚洲纺织品贸易的主要参与者。葡萄牙人贸易的相对衰落让来自北大西洋的商人得到了亚洲的贸易港口。这些港口又被称为“工厂”,因为它们集中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分别被销往欧洲和亚洲。有些“工厂”是被暴力夺取的,而有些则是通过欧洲人有技巧的谈判而获得的。直到166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彻底渗透了印度尼西亚的市场;荷兰人在苏拉威西岛的孟加西港口获得了商贸特权,因此将印度和马来商人逐出了他们的传统市场。在17和18世纪,欧洲贸易公司在印度洋上的地位得到了加强和巩固。随着香料重要性的下降,亚洲内部棉织品贸易的高利润使得欧洲商人大量地对其进行投资。直到1770年,欧洲商人控制了印度巴达维亚近一半的货物。

巴达维亚是许多印度棉织品的中转港,每年有超过五万件来自科罗曼德的几内亚棉织品和来自古吉拉特邦的巴夫特棉被销往爪洼岛、巴厘岛、印度尼西亚东部及其他群岛。并且,每年有上百万件单品长度超过二十码的棉布从印度出口至欧洲。这些棉布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年贸易量的四分之一,英国东印度公司三分之二的货物都是棉织品。

欧洲遭禁,印度棉远走美洲

然而,这些亚洲商品在欧洲市场上逐渐增重的经济地位给欧洲人带来了很复杂的感受:有些反对棉织品进口的人声称,英国羊毛和丝绸工人的利益应当被保护;进口纺织品对于工人,尤其是贫穷的工人来说是很不利的,他们可能因为找不到与纺织相关的工作而失业。他们还用重商主义者的观点,称将硬币融化成金银块支付亚洲物品的做法减少了“国民财富”。然而,这些言论实际上掩饰了欧洲制造业的弱势地位。因为欧洲的纺织品无论是在质量还是价格上,都远远不如亚洲纺织品。虽然如此,欧洲各国还是采取了各种限制原棉和棉产品进口的法令。

在1690年到1721年间,英国国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禁止如印花棉布等物品的进口。但是1774年这些法案都被废除,因为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和走锭纺纱机的发明有效地结束了和亚洲制造业竞争的时代。在1720年6月,禁止印度印花棉织品法案出台的前一天晚上,桃乐丝·奥尔文在伦敦东部遭到了织工的袭击。他们脱下并且撕烂了她的袍子和衬裙,用肮脏的语言威胁她,并且把赤裸的她丢在了广场。

来自英国的一件真丝缎制礼服(1775~1780)。支付能力有限的平民阶层多使用来自印度殖民地廉价的棉布。

在类似的案例中,穿印花棉布的妇女们经常发现衣服上被泼酸性化学品。这些反对使用和进口棉织品的活动在欧洲其他地方势头大起:1686年起,法国的许多城市禁止进口和穿着印度棉织品,随后西班牙和普鲁士也效仿此行为。紧接着许多欧洲国家,除了荷兰,都禁止穿着印度棉织品。尽管立法者企图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是这些法案对禁止消费者购买进口印花棉来说作用微乎其微。在英格兰、法国甚至许多地方,人们依旧冒着被罚款、监禁和辱骂的风险,身着进口棉织品制成的服装。

17世纪之后,亚洲和欧洲的商品都流通到了美洲。1640年,在波士顿就可以买到棉布、棉麻粗布和印花棉布。进口棉布很快成了美洲人服装的首选材质。1700年,来自伦敦的印花棉布被进口到了北美洲的一些地方,如纽约、宾夕法尼亚和弗尼吉亚。在北美,贸易没有受到政府的任何限制,因此较欧洲来说,它的市场更大,并且棉织物的消费不仅仅局限于殖民者。一份1666年到1756年魁北克的货物清单中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棉质消费品,如睡帽、手帕、围巾、衬裙、围裙和斗篷等。17世纪六七十年代,北美的消费者不仅能买到天鹅绒、缎子、锦缎和塔夫绸,还能买到印花棉和着色棉。它们都可以用来装饰床、椅子和沙发,以及作为床的穗边和遮蓬,或是窗帘。在17世纪和18世纪,特别流行用大面积的印度印花棉布来装饰卧室。后被称作“palampores”,指的是以鸟类、花和树木为主题的风景式棉质装饰物,专门提供给欧洲的消费者。

这种对于棉织品的热情一直持续到18世纪晚期,新独立的北美洲从印度进口了大量的平纹细布。在下个世纪的前二十年,棉布和丝绸头巾是最受欢迎的进口货物。19世纪前十年,每年有近五百万件头巾进口至美洲,就像好莱坞电影里所放的一样,几乎人手一条。

二十世纪初,好莱坞明星的头巾风尚

棉织品一个世纪的全球贸易显示了生产者、商人以及消费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即使有时候他们彼此相隔万里。在所谓的“全球时代”,印度棉布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欧亚大陆以及美洲的市场。棉织物重塑了横贯大陆的商业关系,刺激了奴隶贸易,更是间接地加快了欧洲制造业的发展。

(本文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8期,原题为《棉织品:走南闯北,征服世界》,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拟。“文史知识”微信公众号:wszs1981)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