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而是夫妻节?

澎湃新闻记者赵振江 发自北京
2015-08-20 07:44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我决定按照我对文学的理解,以传说版《牛郎织女》为底本,再创作一本小说版《牛郎织女》。所有灵感都来自于我对牛郎织女文化的考证。”近日,《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推出新作小说《牛郎织女》,并于8月13日在北京举办了发布会。

2013年4月,成君忆在湖北武汉市雅渡发现“牛郎织女”线索。经过两年的考证、爬梳,他编撰了传说版《牛郎织女》和小说版《牛郎织女》。

成君忆认为,把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一种误读。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的不离不弃和白头偕老,而并非是婚前恋人或情人的情感。

牛郎的故事是我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

成君忆以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传说为底本,为读者重新构建了一部穿越爱情小说:17岁的放牛郎钟子期对百泉山上远近闻名的织女妘阿媔一见钟情,在一个月夜,牛郎钟子期的灵魂飞到月塘,把阿媔的衣裳藏起来。等姐妹们离开后,钟子期诉说对阿媔的思念,并将衣服归还。牛郎和织女结婚后也有烦恼,某次大吵之后织女离家出走。牛郎开始寻妻之旅,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牛郎寻找自己的过程。七夕那天,上帝让喜鹊搭鹊桥,牛郎织女重逢。

小说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七夕最初是我和阿媔的节日,是我们这个小家庭的节日。随着我们的爱情故事被广为流传,到了两百年后的楚怀王时期,七夕节第一次成为官方制定的公众性节日。”

“到了汉代,我们已经被传说成天上的星宿。历史学家班固在他的《西都赋》中即有‘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的描述,说我是天上的牵牛星,阿媔是天上的织女星。《古诗十九首》则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歌咏……我们的爱情故事在传说中出现了变化,上帝的名字变成了上苍、天帝,到了隋唐以后又莫名其妙地演变成了玉皇大帝……我和阿媔鹊桥相会的故事,其实也只有一次,而不是每年。”

8月19日,“中国情人节”七夕临近,山东潍坊一家商场的工作人员展示“黄金玫瑰”。东方IC 图

“我们不了解‘牛郎织女’,不了解七夕节”

事实上,为创作小说,成君忆做了采访和考证工作,最终认定《牛郎织女》最早的故事发源地在远古时代的妘姓之国,也就是西周时期的郧国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出国郧县。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的西和乞巧节,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成君忆介绍,牛郎织女传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星星为题材的爱情故事,起源于在远古时代观星的火神祝融氏和他的妘姓后裔。这个传说后来成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两千多年,牛郎织女的传说传播到全国各地和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地区。故事和民俗中最初的文化意义,是人们望着黑夜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乞巧,然后以各自闪亮和彼此照耀的方式相亲相爱。传播到隋唐以后,却被改写成了一对旷男怨女隔着银河的坚贞相守。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情人节传入中国并受到商家的热捧。七夕节也被名为“中国情人节”,在被国人冷落了数十年之后,七夕节又成了学者呼吁、商家炒作、民众参与、政府赞扬的新民俗”。

成君忆同意作家冯骥才的观点,“把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一种误读,因为民间传说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和誓言,而不是婚前恋人或情人的情感。”

“市场经济时代的新民俗用鲜花、巧克力和各种礼物向女方示爱,不过是西方情人节的翻版而已;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七夕节相比,其中欠缺的乃是男女双方在道德情操上的自我勉励和期许。”成君忆介绍,“七夕有很多民俗,比如乞巧,一个女孩希望成为心灵手巧的女人,将来很好为家庭负责。当男人想做好男人,女人想做好女人,才有真正的幸福。这种观念贯穿于我创作的整个过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