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七夕:检验男友力的时候到了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李静云
2015-08-20 12:5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与其说是七夕节,不如说是消费节;与其说是检验男友力,不如说是检验男友的购买力。

消费显然是过七夕的关键词。根据亿邦动力网于2013年发布的调查数据,吃大餐、看电影、逛街购物、情侣套房已然成为情侣过七夕的“老四样”。 除了见面约会时的消费,礼物同样不可或缺,巧克力就是其中之一。通常从6月开始,由于天气炎热带来的物流障碍,巧克力销量会下滑,但到了七夕前会有一个反弹。除了巧克力,珠宝、鲜花、化妆品也是拉动七夕消费的主力军。

在网上搜索关键词“七夕节”,查询到的新闻几乎也都是以消费话题为主,不仅有描述七夕节大众消费的盛况,还有向还未下决心的人们建议如何选择礼物表白心意。作为文化节日的七夕已经在商业话语中面目模糊,甚至变得和其他电商生造出的众多购物节没有两样。七夕到底为何成为了消费主义的狂欢?

从七夕节到如今的购物节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就是“七夕情人节”。在古代中国,七夕节除了爱情之外,还有乞巧、求子等其它含义,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七夕节被作为传统文化资源重新开发的时候,爱情被定义为主要内涵。1993年,当时的中宣部副部长徐惟诚提出“搞一个中国的情人节”,并且把七夕“当作中国的情人节,省得小青年去过外国的情人节”。

将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本是官方利用传统节日对抗西方文化的手段。在七夕乞巧节向七夕情人节转变的过程中,2002年的河北省会首届“七月七爱情节”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时任河北省文联主席的冯思德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表示,为了回应江泽民总书记强调的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问题,“最好还是把我国的七月七乞巧节捡起来,重新定义一下,然后大张旗鼓搞一个中国的爱情节。”

七夕宣传画:爱情成为七夕的内核。
不过,在当时官方的构想中,七夕节应该是一个规范家庭美德的文化节日。在冯思德看来,七夕爱情节不同于西方的情人节,而是“可以倡导忠贞爱情、稳定家庭,符合我国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七夕对于夫妻爱情忠贞的宣扬有利于重构家庭伦理道德。

然而终究是事与愿违。七夕爱情节没有在夫妻间找到生长的土壤,反而是在大众媒体和商业力量的双重引导下,给了年轻的情侣们释放消费能力的空间。2005年之后,媒体报道中大量将七夕节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而众多商家则在这一节日中嗅到了商机,他们在营销中为巧克力、鲜花、珠宝等商品也巧妙赋予了爱情含义。至此,大众传媒帮助观众们完成了从七夕节到情人节的构连,而诸多商品作为“真爱”的载体,则冠冕堂皇地成了七夕情人节的符号和象征。

其实,起源于星象并与农历息息相关的七夕节,在辛亥革命之后就已式微,它的众多习俗在现代社会更是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而由上至下、没有社会基础的传统文化复兴,在不同的语境中,必然要冒着内核被偷换的风险。

春节有对联和鞭炮,端午节有粽子和龙舟,中秋节有赏月和月饼,而对于七夕来说,它在当代又有什么可以寄托内涵的传统文化符号呢?

在复兴的一开始,七夕节就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其核心与情人节高度相似。本身只剩一具空壳的七夕,在偷换为情人节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挪用了西方文化中用来象征爱情的符码:玫瑰、巧克力……在文化符号体系建立的不确定过程中,商业力量很容易渗入并对这些符号进行操纵。

在广告中,商家为越来越多的商品赋予了爱情的魔力。在某电商今年为七夕设计的宣传页面中,珠宝有价但象征爱情的无价,香水让ta只愿为你装点容妆,连露营的帐篷都有了“星空作伴山水相随”的含义。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认为,商品除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还具有符号价值,而消费者购买的商品,都是“符号物体”。对于七夕来说,购买这些眼花缭乱的商品作为礼物,也就是在消费一种对于浪漫爱情的憧憬和想像。

吊诡的是,不论是巧克力、玫瑰花还是珠宝首饰,它们和爱情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它们俨然已经成为爱情的载体,并且大有替换后者成为七夕节内核的趋势。俞香顺在《媒介视野中的民俗节日》一文中区别了民俗文化和大众文化:在民俗文化中,民众是文化的主体;而在大众文化中,民众只是消费者。现在,七夕的文化也已经成为大众文化,而不再是民俗文化。七夕节中,大部分人都成为了消费者,作为情侣的主体性几乎消失。

今年淘宝的七夕节活动页面:用消费教你玩浪漫。
七夕的现代复兴,本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狂欢的场域。古罗马哲学家赛涅卡曾说:“人不能没有节日,因为只有在狂欢之中,人们才能忘记平日的伦理和秩序束缚,回归到‘自然’的天性之中,这对人是必需的,因为平日的束缚状态是‘非自然’的。”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似乎比较严肃,而经过传媒转码过的西方节日,已经去除了宗教或是其他文化内涵,为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提供了纯粹的享受快乐和表达自我的空间。

去文化特征的七夕情人节也是这样的狂欢节之一。面对原本希望弘扬家庭美德的七夕爱情节,媒体和年轻人将其合力改造为一种向往真爱、表达情感的七夕情人节,可以说是一种与官方话语的抗争。但是在移植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没有社会基础的七夕节被商业裹挟,人们沉迷于符号消费又止步于符号消费,于是遇到丧失爱情内涵的危险。

然而,面对被金钱重塑价值观的社会,身为七夕节送礼主力军的男人们,已经很难选择不去消费了。在别人都在向女友送礼物的时候,送不送礼物、送多贵的礼物已经成为了不少女孩子衡量男友爱自己多少的标准。在消费社会里,人们要用衣服、手表、首饰、皮包才能表达自我、获得快乐,所以要不断努力赚更多的钱。消费成为自我定义和传递情感的方式,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在《小王子》中,圣埃克絮佩里这样描述成年人对于数字的痴迷:“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我们现在是不是也是一样?慢慢地,我们不知道如何表达爱意,只能通过送一束价格昂贵的玫瑰花、或者一盒马卡龙才能证明对彼此的珍重。当我们对七夕节的期待变成“你准备送我点什么”或者“你想要我送你什么”的时候,我们真正去爱一个人的能力,是不是反而在离开我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