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者会诊“江西掐架清华”:双方均违规,教育部应该出面协调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苏雄 实习生 陈均俊 张茂菲
2015-08-20 19:45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清华大学在江西的理科录取线,学校称是685分,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简称“江西考试院”)却按686分投档,为此至少两名高分考生落榜清华大学,分别被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录取。

网上质疑声很多:为何出现掐架?谁该负责?为何教育主管部门未出面协调、表态……

围绕诸多核心问题,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刘清华、著名时评作者燕农。

为何出现掐架?

熊丙奇:因为清华大学违规。江西考试院是按照国家录取的制度、投档的规定进行,而清华大学没有执行国家的规定。清华大学是在江西考试院投档后才确定扩招计划。

刘清华:全国出现这样的情况很罕见,主要是双方衔接工作没有做好,从恢复高考以来这样的事情我第一次听说。

燕农:因为清华大学不靠谱,高校录取分数线不是学校发的,而是根据投档人数、高校计划录取人数生成的。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清华大学说把线划到多少是不靠谱的。

谁该为掐架负责?

熊丙奇:双方都有问题,但主要是清华大学违规。按照政策来讲,如果清华大学要新增(招生)计划,要在江西考试院投档前申请,得到同意后再向社会公开,而不能投档结束后你再进一步调整,这是违反教育部规定的。江西考试院在确定投档线686分后,将两名685分的考生放给清华大学,也属违规。

刘清华:双方都应该负责。全国在江西招生的高校非常多,几十万的学生都没出现问题,为什么江西考试院单单和清华大学掐起来?事后双方都没有积极处理,没有做到为考生负责。

燕农:双方都存在违规,清华大学应负主要责任。起因就是清华大学承诺录取,将自己的分数线私定685分,但没有及时调整招生计划。

江西考试院同样有责任,不该在划定686分的分数线后,将两名685分的考生投档给清华大学。不过我也理解江西考试院,他们希望“挽救”这两名考生,不至于高分落榜。但既然投了这两个,为什么不投其他685分的考生给清华大学?正常招生,这两名落榜考生,应该在本一录取结束后,填征集志愿。当然,进行志愿征集的往往是那些没招满的学校,学校不会太好。

高校是否有权力承诺录取?

熊丙奇:教育部明确规定,大学在招生集中录取阶段,不能以预录取或者签协议的方式告诉(承诺)学生,预录取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大学没有完全的自主招生权力,招生要通过考试院。但我主张给大学完全的自主招生权力,大学也需要这样的权力,这是制度问题。

刘清华:高校有权力去挑选各个地方适合他们学校的学生。给学生承诺这个事情,我估计很多高校都有这个现象,不过你既然给学生承诺了多少分可以录取,那在统招的时候就应该和考试院协调好,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正常的程序协调好。

燕农:预录取、提前承诺录取,包括签的预录取协议书等,都是违规的。预录取其实就是一些高校抢生源,抢了之后又无法保证录取。

是否应有更高级别部门协调此事?

熊丙奇:教育部,但教育部现在回避此事,不愿意说。

刘清华:教育部。

燕农:肯定是教育部的事情。教育部应该出面协调这个事情,但到现在也没看到他们。

是否应该退档?

熊丙奇:不可能,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退档属于违规操作,一旦投档被录取之后,不存在退档再录。

刘清华: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是按正常的程序来录取学生,如果要退档,就意味着有一个应该上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学生被挤掉了。要是招生录取之前学校和学校之间,学校和考试院之间协调好,这个一点都没问题,但现在都录取完了,动一个人后面就麻烦了。不是说学校合不合理,是涉及的学生太多,挺麻烦的一个事情。

燕农:清华大学这个说法过于取巧。实际上如果没有合理理由的话,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是不可以退档的。再一个问题,退完档以后,如果江西考试院还是不同意向清华大学投档,

坚持分数线还是686分,那考生分数还是不够。

落榜考生是否还有机会被清华录取?

熊丙奇:不可能。这些落榜清华大学的考生分数不够,就是那么简单。

刘清华:希望比较小。

燕农:我估计不会太顺利。因为高招已经结束了,高招每年都有个阶段性,如果每年本一录取完之后,还会有一些院校录不满,再进行征集志愿,征集志愿就是从过了本一的这批学生中再选一遍。看哪些学生愿意到哪个学校的哪个专业。征集志愿完了以后,本一批当年的录取已经结束了。现在退档,让江西考试院再向清华大学投档,涉嫌违规。

如何规避类似问题?

熊丙奇:进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给高校以更多自主权。我国完全可以以高考成绩作为学生申请自主招生的统一测试成绩,大学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而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进行选择,这样一来,大学实行充分的自主招生,学生的选择权增加,即推进招考相对分离,大学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只有推进这样的改革,才能树立高校招生的公信力。

刘清华:这种事情本来就非常罕见,只要各部门原来是怎么操作的按规范来,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不按规矩来当然就会出问题了。

燕农: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将高校自己愿意招生的名额和统招生分开,分别进行录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