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指挥界一代名师黄晓同去世,培养了80多个指挥人才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陈晨
2015-08-24 14:19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中国指挥界里,应该无人不识黄晓同。任职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的37年里,他先后为中国培养了80余位指挥人才,陈燮阳、侯润宇、汤沐海、张国勇、林友声、余隆、许忠……黄晓同的学生几乎占据了当下中国中生代指挥的“第一梯队”。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几乎所有乐团的音乐总监都由其弟子担任,“他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所有的学生。”余隆说。
8月24日12点54分,中国指挥界一代名师、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黄晓同在上海瑞金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2岁。
黄晓同。 高剑平 澎湃资料

这些指挥名家他都手把手教过

黄晓同1933年出生于江苏镇江,其一家兄弟姐妹六人均投身音乐事业:大哥黄晓庄作曲,大姐黄晓芬拉大提琴,二姐黄晓苏攻声乐,弟弟黄晓和研修音乐理论,妹妹黄晓芝拉小提琴,黄晓同则是专攻指挥。

1950年代,黄晓同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1956年,黄晓同被送去苏联深造,师从苏联指挥大师A.高克(Aleksandr Gauk),接受了4年交响乐指挥的系统训练。

“做音乐家最好当指挥,要么不做音乐家。”黄晓同说起与高克学习的最大优点,就是他把纯技术放在第二位。“他先告诉你,莫扎特是什么,莫扎特写这个作品的思路、背景在哪里,他和盘托出地给你解释,再加上他的理解,就不容易了。”后来,黄晓同也始终强调以抓内容和内涵为主,同时再谈技术问题,“这和西方的教学是倒过来的。”

早年学习时,黄晓同的梦想是在指挥台上指挥乐队,真刀实枪地演奏音乐,不成想因为必须服从就业分配,一生都被框在了三尺讲台之上。

1960年回国后,鉴于国内音乐教育人才缺乏,黄晓同来到上音指挥系任教,一教就是37年,直至退休。这些年里,他先后为中国培养了80余位指挥人才,几乎占据了当下中国中生代指挥的“第一梯队”。无论多大牌、取得多大成就,在他眼里,这些指挥名家都是他的孩子。

张国勇继承了黄晓同的教学衣钵,现任上音指挥系主任,“张国勇是一位理智与头脑兼备的指挥,他懂得实践的重要性,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带着学生走出学校,在歌剧院和乐团排练。”两年前看过陈燮阳的排练,黄晓同说,“他还是那么帅气,英姿飒爽,和年轻的时候一样。”

每一位指挥都有自己的个性,黄晓同却有着学院派的严谨,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先掌握好音乐的基本规律。“有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感觉很重要,不按照谱子来,自己乱发挥,但过几年他们总会回归,知道有些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黄晓同得意地说,每一个现在大名鼎鼎的指挥,他当年都把着他的手挥过,问及指挥教学什么最重要,他说,“手势里的音乐和呼吸是可以看得见的。”

2013年9月15日,黄晓同的8位弟子——陈燮阳、杨又青、张国勇、林友声、余隆、王永吉、阿不都热合曼·阿尤甫、俄珠多吉携手上海交响乐团,特在东方艺术中心为其举办了“耄耋桃李,黄晓同80华诞师生专场”。这是中国数代指挥家的一次大聚会,也一了了黄晓同登台指挥的心愿。

俄珠多吉是黄晓同手下走出来的第一代西藏指挥家,阿尤甫则是从上音毕业的第一位少数民族本科生,“我的指挥道路是黄先生给开的。”阿尤甫至今仍记入学考试完他准备走,黄先生让他等一下,“他说这样的人才在新疆可能很多,可他们没机会学,没人培养,我们有义务培养这样的少数民族人才。”

当晚,学生们相继登台挥棒后,黄晓同在余隆搀扶下,以一曲《天方夜谭》为整场欢腾的音乐会压轴,令全场屏息。音乐会末尾,8位学生推上蛋糕为老师唱响了生日歌。“也许他们自己会当作是考试,但我不会再给他们打分了。”上阵前,黄晓同坐在观众席听完了所有学生的演奏,有时若有所思,有时双手高举过头带头热烈鼓掌,也许正如陈燮阳所说,“没有哪位老师会对自己的学生百分百满意的。”

2013年9月15日晚,音乐会末尾,学生们推上蛋糕为恩师黄晓同唱响生日歌。左起:杨又青、王永吉、林友声、余隆、俄珠多吉、张国勇、黄晓同、阿布都热合曼·阿尤甫、张民权(主持人)、陈燮阳。高剑平 澎湃资料
“他教的东西管我们一辈子”

乐评人李严欢认为,黄先生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没有真正执掌过一个乐团,“但他在舞台上的造诣,绝非如他本人的谦逊之言,是真正一流的。”

陈燮阳是黄晓同的第一届毕业生,“没有黄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黄晓同80岁生日音乐会开始前接受早报采访时,陈燮阳回忆,黄晓同那时候一学期教一部交响曲,学生必须背谱才能上指挥台,“他教给了我最先进的总谱读法,我现在读谱快的能力也得益于那时候。”

张国勇甚至追随老师的足迹,来到莫斯科深造。他坦言,去俄罗斯读书某种程度上也是受黄晓同的影响,因为俄罗斯给了老师太多艺术养分,崇拜老师的学生,自然要去追根寻源。在他看来,从苏联回来后的黄晓同因没机会去社会文艺院团摸爬滚打,反倒始终保持了一份知识分子的清高和一尘不染。请黄老给新生代指挥学生开讲座时,“我突然发现,他的用词、语气、说话神态就像文物一样,还是三十年前的感觉,这种东西现在已经不太看得到了。恰恰这些是他身上最珍贵的。”

1997年,张国勇从俄罗斯归国,第一场音乐会便指挥了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音乐会结束后,他意外发现恩师抱着一本总谱坐在观众席里。黄晓同说自己没机会在乐团实践这样高超的指挥技艺,就借着学生的光来学习。当时,他亦曾告诉早报记者,失去了实践的土壤,自己始终不是一个真正的指挥家,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是他学习的榜样。

“演奏家或者歌唱家可以自己锤炼技艺,而指挥一旦脱离实践,一切都是空谈。”黄晓同回忆自己30岁时第一次指挥上交,也是为了教学需要,“当时我要教学生,需要具体的例子,但是那时候音乐学院根本没有乐队,怎么办?于是趁着自己30岁生日开一场音乐会,这么‘借’来了上交,指挥了一场音乐会。顺带当作教学示范。”

等到他60、70、80周岁生日时,学生们想起有这么个“老传统”,同样也给黄晓同办音乐会,“我都是借生日蹭音乐会指挥。我不是真正的指挥家,但是我琢磨了一辈子的这些东西,一上手,证明都是对的,都挺成功,我也格外珍惜。”

歌剧指挥家林友声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他入读上音时,黄晓同刚从牛棚回到讲台,还不到50岁的他,精力各方面都很充沛。

“没有这五年,就没有我们后面这么顺利。”2013年接受早报采访时,林友声说,黄晓同的学生都有很扎实的基础,因他本人就是一位严谨、严格、严肃的老师,非常注重基本功,“做他的学生,总结起来应该是‘求学五年,终身受益’,他教的东西是真的管用,管我们一辈子。很多东西当时在课堂上没法实践,不理解他为什么这么教,但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你会知道他教的不是眼前,老师有多深厚要日后才能体会。”

从大师兄陈燮阳到最小的师弟,很多学生一度很怕以严格著称的黄老师,但也正因此,他打造了中国指挥界的一段佳话。“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每个手法都干干净净,没有水分,没有废话。他的学生都比他有名,因为我们都出去了,而他一辈子都潜心坚守在讲台上。”林友声说。

大概十天前,张国勇有一周时间几乎每天都去陪病危的黄晓同,前天从国外回来后,他又直奔医院去了最后一趟。“他当时已经不太行了。”在他看来,黄老一生与世无争,全身心专研于音乐中,其社会知名度及其所得荣誉,与他曾经做出的贡献不成比例。当时,张国勇就有了一个想法,给黄老的弟子群发短信,请他们来探望老师,“有人从新疆,有人从国外,很多人大老远地赶了过来,陈燮阳、汤沐海、余隆、谭利华……几乎所有学生都来了。他特别庆幸。两年前他80岁的生日音乐会,很多人很忙,来的还不是特别全,这次对他是最大的一个安慰。”

80岁生日音乐会结束后,黄晓同两眼湿润地对张国勇说,“心里暖暖的。”“他一生坎坷,不太善于表达内心真情,当时他真是很感动。我们还答应他,90岁时再帮他办一场音乐会。很遗憾,没等到那一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