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作家比拉-马塔斯:采访白兰度时不懂英文,就编了一个专访

澎湃新闻记者 石剑峰
2015-08-27 08:16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罗贝托·波拉尼奥和保罗·奥斯特是恩里克·比拉-马塔斯的好朋友。2003年,波拉尼奥去世,留下了《2666》、《荒野侦探》;奥斯特还住在纽约布鲁克林每年写一本书;巴塞罗那的比拉-马塔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一遍遍讲述他跟这两位作家朋友的故事。在中国也不例外。波拉尼奥和奥斯特的读者多得多。

在刚过去的上海书展上,比拉-马塔斯出席了3场公开活动和多个媒体专访,不用嘉宾和记者开口,他都会主动说:让我们谈谈保罗·奥斯特和罗贝托·波拉尼奥吧!

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

波拉尼奥总是跟比拉-马塔斯对着干

罗贝托·波拉尼奥、保罗·奥斯特和恩里克·比拉-马塔斯,三个不同国家的作家,就这么在上海汇聚。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一旁的比拉-马塔斯夫人打开了手机,里面存着一些波拉尼奥和他家人的照片。

“我是因为太太才认识波拉尼奥的,她跟波拉尼奥一家的关系比我更密切。” 比拉-马塔斯第一次见到波拉尼奥的那天就去了他家。第一次见面,他们俩就要喝酒,可波拉尼奥却说家里只有一小杯红酒了。比拉-马塔斯想,这对即将到来的一次文学长谈怎么够。而一旁的波拉尼奥儿子更不开心,他对着爸爸说:“他会把我家的酒全喝光的。”两位作家共享一小杯就谈了很长时间的文学和生活,一旁的波拉尼奥儿子不耐烦地一直看表,想打发陌生人走。

“这几年,我跟波拉尼奥的儿子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他爸爸在西班牙生活过的地方挂个牌子,上面就是写着罗贝托·波拉尼奥什么时候在此居住。他们全家在西班牙住过很多地方,因为穷所以不停搬家。”比拉-马塔斯太太翻着手机找出了那些挂着牌子的公寓楼。

有那么四五年时间,比拉-马塔斯和波拉尼奥的关系非常密切,时常见面,他还记得有一次在波拉尼奥家里喝多了,两人打了起来,最后波拉尼奥把他哄了出去。比拉-马塔斯和波拉尼奥在一起聊起天来总是没完没了,因为波拉尼奥总是跟比拉-马塔斯对着干,“只要我说这个,波拉尼奥就说那个。尤其打电话的时候,我说什么,波拉尼奥都说不对。所以这个电话总是永远打不完。”波拉尼奥有一本书《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说是献给恩里克·马丁,其实就是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

年轻时的保罗·奥斯特和比拉-马塔斯长得像兄弟

波拉尼奥没能活到自己作品在全世界畅销的日子,他后来死于肝癌。比拉-马塔斯记得最后一次见到波拉尼奥前,他们已经有三四个月没会面了。比拉-马塔斯准备了一个问题去找波拉尼奥,“我认为,这个问题波拉尼奥是没有办法反对我的。我问波拉尼奥,‘你是不是也觉得布什的一些政治决定非常可怕?’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次觉得波拉尼奥会赞同我的观点。但是没有想到波拉尼奥说,‘非常可怕?哪里可怕了?什么东西可怕?’‘我没有觉得有什么可怕的。’我觉得不爽。”波拉尼奥去世的那年,布什的军队侵略了伊拉克。

比拉-马塔斯写过一本14页的小册子《我不是保罗·奥斯特》。年轻时的保罗·奥斯特和比拉-马塔斯长得像兄弟,连比拉-马塔斯的妈妈都觉得两人像,“但是她还补充了一句,‘不过我觉得奥斯特比你要帅一点。’”“我觉得,我跟奥斯特最大的差别是,他喜欢棒球,而我喜欢足球。”

1974年,年轻的比拉-马塔斯因为政治问题来巴黎避难,保罗·奥斯特也来到了巴黎,他们都希望在这里能追随上一辈作家的足迹。两人没能在巴黎相遇。很多年后,比拉-马塔斯一直说,要是当年他们俩在巴黎碰到了,倒不一定能成为朋友,反而会打起来。“当时我们俩不认识。我不会英文,他不会西班牙语,所以我开玩笑说,我们能成为好朋友的原因就是语言不通。”

在《似是都柏林》里,比拉-马塔斯写到了小说主人公里瓦曾在纽约去保罗·奥斯特家的情景,那是比拉-马塔斯的真实经历。“我在《似是都柏林》里提到,我去奥斯特家里拜访,这是真的。但当时我的真实想法是,整个晚上都想赖在奥斯特家里。因为他们的家就是我理想住宿的地方,我也想成为纽约作家,又帅又有钱。我觉得,奥斯特当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想赖在他家的想法。”

保罗·奥斯特当然看到了这本小说,读到了自己。有一次在一个读书会上,保罗·奥斯特还当众朗读了这个片段,当时比拉-马塔斯就坐在下面。“他读完后看着我,那意思似乎在说,我知道你当时想赖在我家不走。”

两位好友频繁出入比拉-马塔斯的小说

比拉-马塔斯刚刚在英美出版了《不合逻辑的卡塞尔》和《便携式文学简史》的英文版,其中《便携式文学简史》英文版的封面推荐语就是保罗·奥斯特写的。

罗贝托·波拉尼奥和保罗·奥斯特是比拉-马塔斯的好朋友,这两个人物频繁地出入比拉-马塔斯的小说里。比拉-马塔斯反复地通过小说的形式写当代和历史上那些真实存在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在小说主人公的旅行中交替出现,中文版的《似是都柏林》、《巴黎永无止境》和《垂直之旅》无不如此,到了《巴托比症候群》,里面只有一群痛苦的作家。

在这些以作家为小说人物的作品里,绝大多数作家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他们在小说中所言所行的真实性当然是可疑的。“不,不能这么说!”“当我写作的时候,我是不会说谎的。我写下的一切,一定是我认为发生过的事情。”当然,在小说出版后,比拉-马塔斯还是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他的恶作剧。

他以小说的形式写了好几部文学史,比拉-马塔斯同意一位评论家的看法,“我的作品使卡夫卡、博尔赫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我对这个评论很自豪。这是我想象的20世纪文学。”

比拉-马塔斯说自己只有在情节需要的时候才会虚构作家,他还是喜欢用真实的作家当小说角色。对于那些偶尔编造的作家,比拉-马塔斯有时候出于好奇心会到网上搜索这些名字,结果发现这些他编造的作家在网上是存在的,有人给他们编了简历和很长的作品表,给他们做了网站,还附上了照片。“这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吗?就像那种恐怖片,那些人偶变成了真人。”

比拉-马塔斯把其他作家偷进小说,他也成为这个游戏的一部分。 比拉-马塔斯统计过,自己先后出入了30多本别人写的小说里。有一次,我在一本书里读到我是小说主角,但里面的马塔斯说的话、干的事情,我从来没有没说过、做过。我有种感觉,我自己都不认识我自己了。所以我认为,我写过的那些作家,他们应该会有相似的感觉,那真的是我吗?”

比拉-马塔斯觉得这种写作方式就像偷别人的记忆,想象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这些偷来的、伪造的记忆留在文学史中,多年后那些伪造的故事可能就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我一共伪造了六七个专访”

比拉-马塔斯提到了一次有趣的经历。意大利作家安东尼·塔布有一次来西班牙参加新书发表会,当时比拉-马塔斯也在,他们的作品在同一家出版社出版。塔布齐在发表会上当众说:“我从小就认识比拉-马塔斯,5岁就认识他了。我们都认识了50年,还说了一通童年往事。塔布齐当时回忆说,‘我们俩5岁的时候,有一次在街上,比拉-马塔斯突然喊到,安东尼,安东尼,你看啊,那些大人都好傻!”’塔布齐和比拉-马塔斯的编辑当时也在场,连忙冲上去抢过话筒说:“这不是真的。”塔布却很认真地回答:“这是真的。”塔布齐接着“回忆”他和比拉-马塔斯的童年往事。第二天,西班牙各大报纸都登了一篇文章,讲述他们俩从5岁开始交往的故事。比拉-马塔斯说,“随着时间推移,我也相信,这是真的”。

比拉-马塔斯的文学伪造术是源于他年轻时编造独家专访的经历吗?“这是法国评论家的观点,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法国人还写过评论认为,通过编造采访,我成为文学家,我觉得这不是事实。在我看来,编造一个采访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17岁时,比拉-马塔斯受一本电影杂志之托去采访来西班牙访问的白兰度,可是他不懂英文。为了保住饭碗,他编了一个专访。编了一个,后面就顺手了,他在见英国作家伯吉斯前,把专访稿都写好了,还很诚实地告诉了对方,伯吉斯倒是觉得省了采访也挺好。“当时发表出来的东西,到现在也就成为真的了。在小说的世界里,这都是真的。我一共伪造了六七个专访。自始至终都没有被揭穿过。”

在比拉-马塔斯那里,虚构与非虚构,真与假没有明显的界限?“在我的小说里,所有一切都是真的。比如哈姆雷特当然是虚构的,但我们都会觉得哈姆雷特像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还比如堂吉诃德,大家也觉得这个人真实存在。在文学中一切都有可能,只要写得可信。”

在《巴托比症候群》里,比拉-马塔斯以注释的形式写了一堆“巴托比”,他们是作家但停止了写作。“所有作家多少都有这种病,我也有。”事实上比拉-马塔斯是位勤奋的作家,每天早上都要在巴塞罗那公寓里写作。在年轻的时候,比拉-马塔斯觉得那些停止写作的作家很不可理喻,顶着作家头衔怎么能不写呢?“为了打破诅咒,我就不停写不停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