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是什么让我们蹚过风雨

2021-07-22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河南郑州等地的特大暴雨,牵动人心。面对持续强降雨造成的巨大破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各级政府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与此同时,从线上到线下,从企业到个人,从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到媒体开启紧急求助通道,民间互助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社交媒体上,“郑州暴雨互助”“河南暴雨互助”“地铁互助”“新乡暴雨互助”成了热搜标签。网友及时转发、汇总待救援信息,如报道《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所示:需要求助的,填上自己的信息,有能力提供救援帮助的,也注明自己的能力和联系方式。一时之间,珍贵的信息汇聚成海,产生不可估量的救援价值。

在线下,有小伙暴雨中连救三人,并在路边持续蹲守防止有人落水;有酒店、餐厅免费容留被困市民休息过夜;有出租车和私家车免费送陌生人回家;在郑州地铁5号线救援现场,“妇女和小孩先走,有劲的男士抬受伤的女士一块出来”……这样的画面,这样的场景,太多太多。

暴雨无情,但爱比雨大。在灾难面前,大家以淳朴的同胞感情,彼此连接成为一个生死相依、情感相系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以前似乎有一种说法,城市太大,我们的社会太过冷漠,好像每个人都把“事不关己”挂在脸上。但这场超历史极值的暴雨和洪水告诉我们,极端天气、意外事件或许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远,任何一场灾难,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车子会像泡沫一样被冲走、地铁里的水可以淹到脖子,这些都是平时不可想象的场景,但开车行驶在马路上、乘坐地铁出行,又几乎是每个城市人的日常。也正因此,我们为洪水中的被困者揪心,为平安脱险的人感到由衷欣慰。一句话,我们与郑州市民、与河南同胞感同身受,愿意与他们守望相助、共担风雨。

我们常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在哪?它不在遥远的天际,不必从太空去俯瞰,它就在我们身边。

是什么力量让我们蹚过风雨?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自救救人、抱团前行。我们不是因为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而守望相助,而是因为我们从心出发,从人性出发,认为人类之所以成就文明,就本该如此,是我们的善与爱产生了互助的结果。

最近,奥林匹克精神加入了“更团结”(together)一词,在灾难面前,我们同样需要更团结、互助。“互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它同样是社会结构中坚实的一环,它既是一种个人品质,也是一个群体的能力。

雨还在下。我们因互助而得救,我们也会因互助而更强大。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