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鸣沙嘉年华第三场 | 走向公共空间——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多元解读

2021-07-22 18: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鸣沙嘉年华

第三场

爱德华•卡尔说过,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此语是对历史学公共性最好的诠释。在中国,文化传统强调春秋大义;西方则认为,具备历史知识是成为高素质公民的前提。由此可见,历史不仅仅是一个学科,也是集体意识、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构件。

具体到“历史非虚构写作”,这是一个复合多义概念:既指图书市场中的历史类非虚构作品,又指学理意义上创作此类作品的过程和方法;既是历史学与新闻、文学等领域交叉借鉴的产物,也是史学内在发展逻辑的自然延伸;既顺应西方史学叙事转向的新潮流,又呼应着“良史莫不工文”(章学诚语)的中国传统史学底色。这样的定义凸显了“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公共性,也显示出其在历史、新闻、文学、出版等领域的“跨界”特性。本场拟邀请历史学界、新闻界、出版界的老师对历史非虚构写作做出多元解读。

2021年7月25日19:00—21:00,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三场,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罗新、作家止庵、前资深媒体人包丽敏以及甲骨文书系创始人董风云,探讨多元视角下关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解读。

走向公共空间: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多元解读

嘉宾

罗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止庵 作家,学者

包丽敏 前资深媒体人,曾为知名特稿记者

董风云 甲骨文书系创始人,社科文献甲骨文工作室(分社)社长

主持

徐鹏远 燕京书评编辑

时间 7月25 日(周日) 19:00—21:00

地点 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西城区西四南大街26号)

扫码报名

如人数已满无法报名

欢迎关注@鸣沙-社科文献

收看直播

|推荐阅读|

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

罗新 著

2017年11月出版

ISBN 978-7-5133-2899-9

这是一条元朝皇帝候鸟般春去秋来往复的路。北大学者罗新,在他华发之年——五十三岁之时,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从大都走向上都。“到了我这个年纪,一切希望、梦想、信心和理想都被‘雨打风吹去’,只剩下难以言说的无奈、郁结、愤懑和迷惑。是啊,我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社会吗?我所研究的那个遥远迷蒙的中国,和眼下这个常常令我大惑不解的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历史学家罗新用艰苦的徒步行走,开始了一场关于历史、关于当下、关于自我的深刻探寻。

神拳考

止庵 著

2016年1月出版

ISBN 978-7-5675-4195-5

历史的真实未必只有一种,它也许还呈现给我们一些别的东西。而且,不同种类的真实未必不能并行不悖。本书所涉及的是发生于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而,我更感兴趣的也是当年那些人想干什么,以及他们因此——而不是为了多年之后的我们——干了什么。

时间的色彩:一部鲜活的世界史(1850-1960)

ISBN 978-7-5201-7181-6

2021年4月出版

[英]丹·琼斯(Dan Jones) [巴西]玛丽娜·阿马拉尔(Marina Amaral) 著

陆大鹏 刘晓晖 译

艺术家玛丽娜·阿马拉尔利用数字技术,为约200幅与1850—1960年世界历史相关的黑白照片上色。历史学家丹•琼斯则将它们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从拿破仑三世和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一直讲到核武器试验、古巴导弹危机和航天时代开始,生动记录了帝国的兴衰沉浮,科学、工业与艺术的日新月异,战争的悲剧与和平时期的政治,以及缔造历史的男男女女的故事,呈现了一部色彩斑斓的鲜活世界史。

整理:石石

原标题:《鸣沙嘉年华第三场 | 走向公共空间——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多元解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