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福州治水之困:每年都与台风相伴,却始终无法解决内涝难题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2015-08-30 09:4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2015年8月9日,福州,受台风“苏迪罗”影响,福州市区内涝积水严重,一名骑电动车的市民路过积水路段时,将穿着皮鞋的脚抬起避免湿鞋。 CFP 图

强台风“苏迪罗”过境不久,福州市政府痛定思痛,决意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治水运动。

8月12日,福州官方对外宣布,福州市城区最大水利工程——福州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的“先行先试”段已动工,预计2020年前竣工。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将截流北峰山洪,直排闽江,洪水将不再流入主城区;遇到枯水期,还可调闽江水冲内河,筑29公里隧洞缓解内涝。

“这项工程下来的总投资大概是33亿元,总共5年时间。”福建省一位水利工程师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

治水行动如此迅疾,“苏迪罗”真的刺激到了福州市政府决策层的敏感神经。

虽然台风已经过去两周多时间,但它留给福州的印记犹在,不少大街小巷,仍一片狼藉,残存的淤泥,倒掉的大树,见证了大自然威力与城市的脆弱。

根据福州官方公开的不完全统计数据,“苏迪罗”让福州48万人受灾,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14.83亿元。

让福州市民难以理解的是,作为一座每年都会与台风相伴的沿海城市,为何始终无法解决内涝难题,以及台风来了,为何缺乏一套科学而成熟的应急机制?

这也是福州当地政府决定重拳治涝的动机。当地政府希望通过斥巨资建设山洪防治、内流分流、雨洪公园、地下管网改造等系列工程,彻底城市的内涝顽疾。

“苏迪罗”或许正是这次改变的催化剂。

2015年8月9日,今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给福州带来了超过300毫米的特大暴雨,导致福州市区许多小区和路段被淹。 CFP 图

凶猛的水灾

“这次台风来得确实有些凶猛。”福建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利平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这场2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犹如时光穿越,让人想到了十年前的“龙王”台风,福州人再一次领教了台风的摧毁力,损失惨重。

8月7日,王利平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狂风暴雨。他和不少市民一样,决意躲在家里,哪里也不去。事实证明,这很明智,当天很多上班或外出的市民都被困在了路上,或等待救援,或弃车逃命。

2005年10月3日,受当年第19号台风“龙王”影响,福州发生严重内涝。 CFP 资料

福州再次严重内涝,横穿城区的主干道由于路面积水导致交通瘫痪,水务部门设法排涝。

曾经温顺的河水漫过河岸,宽敞的道路变成汪洋,人们艰难地涉水而行。交通瘫痪,车辆浸泡水中,熄火待命。风雨交加,道路的积水越来越深,到处都是呼救,不断“停水停电”的信息,让人不安。

警察、消防队员、电力工作者、医务人员、街道与社区工作人员及少数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关键时刻成为了“最可爱的人”。

“你可能无法想象,我们一群女人,往常在家里都是弱弱的,可到了台风天,人人都变成了奥特曼,狂风大作,我们还要站在暴雨中为市民推车。”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一位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记者自嘲道。

作为基层干部,她们接到上级的命令是:严防死守。

10年前,福州晋安区新店镇曾饱尝“龙王”之痛,不少领导干部因此受到处分,“苏迪罗”来者不善,全镇党政系统不敢怠慢,包括辖区的社区物业。

“我们事先已对社区管网进行清淤排污,并准备了沙袋、雨衣和毯子,20多位工程师没日没夜地干活儿,都累趴下了。”三木物业经理李建秋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由于三木物业做好预案,组织得力,保护了社区用电及地库车辆的安全,因此获得当地媒体和业主的表扬。

这是福州此次抗台风当中的“正面题材”。另外一部分市民体验完全不同,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这座城市在狂风暴雨下的混乱与无序。

林志民(化名)是福建省直机关一名干部,他住在福州华林路上的“菁华领地”,由于华林路四周全是福建省直机关单位,所以它也是福州市的政治中心。故此他认为那里是福州“最安全的地方”,但由于修地铁,改变了地势,所以它也成为了内涝重灾区。

林志民所在社区仅有两栋楼,居住人数不多,150人左右,其中部分是机关干部,或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富裕阶层。

台风到来之前,他曾请求物业通知业主,并对地下车库进行防护或疏散,但物业置若罔闻。

大雨滂沱,积水很快淹到了“菁华领地”第一层,见此情形,业主冲到地下车库,可为时已晚,“全军覆没”。林志民说,“很多都是好车。”

放眼望去,附近的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办公大楼也好不到哪里去,洪水差点淹至大厅。

坏消息接踵而至,社区配电房也被泡在水里,停水停电,不少业主只能纷纷入住酒店,也有业主四处求援,这时才发现政府各个部门也忙得一团乱麻,根本“没空来管”。

见此情形,业主只能自发组织起来,各显神通,联系政府、防疫站、拖车……组成临时的业主委员会,开始艰难的自救。

“台风走以后,物业给我们说法,至少要两个星期才能恢复供电供水,大家一听就急了。由于社区住了一些大领导,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政府,连夜叫来两台抽水机,才将地库的水抽干。”林志民说。

此事也引起辖区政府主要领导重视,亲自到小区坐镇指挥。

见到辖区政府主要领导来了,部分业主情绪还是很激动。“日常工作人员走街串户,一会儿调查这个,一会儿调查那个,很积极,灾难来了,他们都跑到哪里去了?我们应该去找谁?”林志民当场质问辖区政府主要领导。

同样作为政府机关工作者,林志民当然明白——“问题在机制”。

按照目前情况,如果想要提高福州中心城区排涝能力,首先要解决上游来水多、内河行洪能力弱、雨水管网管理不到位、下游排涝标准低四大问题。可是按照目前的运行机制,很容易遁入怪圈。

虽然福州市建立了一个防洪排涝多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可由于没有一个核心的权威机构统筹,在此关键时期,水利、管网、电力以及公安等多部门仍无法有效合作。

福州市政府原本希望由供排水管理中心发挥牵头作用,整合各部门资源,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可后来效果也并不理想。

“关键时候,政府部门之间彼此推诿。水利部门认为自己只负责防洪排涝,而地下管网部门则认为管网不是他们建的,他们只负责管理,然后又将责任推到水务部门那里去,大家推来推去,谁也不敢承担责任。”福州市政府一名官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这种低效也体现在了应急机制。

每次台风一来,党政系统从上至下,几乎没有人敢不“高度重视”,尽管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但受困于僵化的传统管理机制与思维模式,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

此次“苏迪罗”到来之前,福州市政府便给全市党政官员发出短信通知,为了抗台风,党政机关干部都必须上班,否则要接受“处分”,这引发了很多人的不同意见。

“台风天电力、园林等部门上班是履行职责,甚至公安局上班维持秩序,也算正常,像法院、检察院、工青妇组织上班,一个个都待在办公室,好的干部干点活,不好的干部聊天喝茶,这样的上班是添乱子,拿生命开玩笑。”一位福州政法系统的干部在微信朋友圈写道。

“我们上班没有任何意义,最大意义就是为了让领导放心,让全国人民知道党政干部都在坚守岗位,实际上起不到多大实际效果,或者只是一种心理作用。”另一位福州党政干部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作为市民,往往也感受不到政府的努力,通常只能凭借自身的资源与力量,进行自我救赎。

“我认为应该发动群众的积极性,而不能只是政府的力量。”福州民革教育支部支委张祖仁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这次台风刚过,他便以民主党派的名义给相关部门递交了一份建议书,希望福州市能建立一支强大、可靠的台风义务巡逻队伍。利用现在已有的资源,构建一支由台风监视员、巡逻员、管护员、治安员组成的信息交换平台,以便实现对城市内河的维护、灾情监控及局面控制。

目前,这份建议书并未获得任何相关部门的回复。此前,他也多次提议抗台治涝的方案,最后均了无音讯。

张祖仁也积极地在福建省志愿者协会下面组建了一支营救小组,以便碰到大型的自然灾害时派上用场,可到现在“还没做什么事”。

“习惯于用维稳思维,而不是专业精神去应对自然灾难,这是很多城市管理者都要反思的问题。”王利平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没有进步的10年

“为什么十年都没有进步?”

2005年10月3日,内涝后的福州五四路。台风“龙王”过后,福州市内主要地段和街道发生严重内涝,积水最深处达1.5米。 CFP 资料
台风过后,福州市民如此追问,以此表达对政府的不满。

“福州市政府确实应该重视对水利工程与地下管网的投入了,因为很多老城区的地下管网很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都已经老旧堵塞了,疏导能力极为脆弱。”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一名退休专家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他认为,由于地处沿海城市,福州每年都会有汛期,但早年由于主城区也有很多天然蓄水池,消化了大量积水,即便是夏季汛期来了,也没淹死过人。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进行大规模城市化建设,将大量蓄水池、农地都填了,建起了道路与高楼。

城市快速崛起,地下管网系统却建设迟缓,汛期到来时,积水无处安身,只能四处泛滥成灾。

“福州为何一直内涝?总结起来就那么几条,地形地貌特殊、内河排水不畅、蓄洪泄洪能力较弱、防涝标准偏低、地下排水管网不健全。”上述退休专家称。

他认为,山洪是最大“敌人”,由于量太大,都到了内河,内河接纳不了。如果只是做内河治理,提高地下管网系统,远远不能承载凶猛的洪水。

2005年10月3日,受当年第19号台风“龙王”影响,福州发生严重内涝。晋安河水暴涨,马路被水淹。 CFP 资料

“一场洪水几千万方,仅仅通过内河治理能解决多少?再者,已经建好的地下管网系统,如果重新拓宽,付出的成本极为高昂,也不现实。”他说。

10年前,“龙王”台风后,福建省水利水电相关研究机构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澎湃新闻记者在查询相关论文时发现,多篇论文都对福州城市内涝成因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城市规划和排涝系统建设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内涝治理思路和采用“排、疏、滞、蓄、截、引、防”等综合治理措施。

2005年,“龙王”台风后,福州市政府下定决心,要全面提高防洪标准。

根据澎湃新闻记者多方了解,当时福建省相关研究机构给福州市政府递交了一份规划方案。

这份规划方案的设计思路是:在福州城市四周建设大量的山洪防治工程,将山洪全部拦住,高水高排,蓄水达到一定程度,最后直接排到闽江。

这份方案经历了漫长的等待。2005年动笔,2006年完成,2007年评审,评审结束后,福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又对此项目的“想法不一致”,结果这份规划就“空转”多年,耗费了大量时间。直到福州市政府新一届领导上任后,才重新拍板定调。

8年规划,2年建设,10年就这么过去了。

“如果当时按照规划来,现在工程都已经完工了,估计今年内涝也不会这么严重。现在建设的成本也提高了,2005年当时的预算是15亿元,现已涨到了33亿元左右。”福州市政府一位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苏迪罗”过后,福州市民意见很大,这进一步加速了政府决策层对防洪工程的重视,并希望抓住国家鼓励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契机,构建福州的防洪排涝体系。

8月13日,福州市召开了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众多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共商对策,为提升福州防洪排涝能力把脉建言,并宣布启动山洪防治工程。

此前,福州市已经宣布2015年将新建污水管道60公里,并逐步改造、修复“带病”地下管网设施,恢复其输送能力。

按照规划,福州市新建的雨污水管道设计要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再放大一倍”,以此确保排水需要,并且所有新建的沿河截污系统尽可能“改管为渠”。

这又是另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根据规划,福州市将重点推进奥体周边、交通枢纽周边、青运会场馆周边内河治理,包括鼓楼、台江、新店、仓山的几十条河道进行全面治理,建立多个补水泵站。

“虽然计划很宏大,但落实起来还有困难。”一位从事市政生意多年的福州商人说。

他列举了一个事例。2011年,当时福州市政府为了安抚市民对城区内涝问题的诟病,决定斥资百亿治理,彻底根治“顽疾”,并宣称打造“百年一遇”的抗洪抗涝体系。

“才4年,福州不照样内涝吗?”上述福州商人认为,按照现行的体制、政绩评价体系以及地方财政实力,很难彻底解决。

治涝必先“官”?

如果福州想要彻底根治内涝,那么它首先就要化解轰轰烈烈的市政建设与防涝减排之间的矛盾。

“这两年,很显然市政建设加剧了排渍的难度,尤其是地铁的建设。”福州市水务系统一名官员对澎湃新闻记者称。此前,当地媒体也曾报道了福州城建施工对排水管网造成了不利影响。

事实上,因施工造成管网损坏、个别检查井和少数管网疏涝不彻底、泵站安全设施配套不全等问题,此前已经在多次检查中被发现,只是最后如何处理均无法为外界所知。

为了建设“大福州”,很多市政工程都不断上马,这更是给原本脆弱的城市排水系统提出难题。

站在地方主政官员的角度,目前政绩考核标准让他们本能地更喜欢投资“看得见”市政工程,而不是“看不见”的排水系统。

福州市政府官方网站8月10日发布了一份名为《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主要公布了福州市政府2015年公共投资的方向和预算。

福州市全年十大重点领域力争完成投资760.33亿元,城市公用设施投资是354.73亿元,公路水路建设全年力争完成投资118.3亿元,产业转型升级146.11亿元,城乡电网39.6亿元,而水利建设仅有36.34亿元。

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中,大头仍然是市政路桥建设,新增投资41.42亿元,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有所增加,内河治理新增投资10.87亿元,城市管网新增投资相对较少,仅有1.2亿元,污水管网更加可怜,仅有0.92亿元。

很显然,地方政府对地下管网投资缺乏动力的原因,不仅因为“看不见”,还有代价昂贵。

上述从事市政生意多年的福州商人给澎湃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平均管网1公里差不多要500万元左右,这还只是新建的管网。如果改造的话,更复杂,价格更高,每公里约800万元左右。按此代价推论,如果彻底根治一座城市的地下管网,那将是一笔巨款。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福州市财政总收入仅780.48亿元。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

全国青运会即将在福州举行,为了提高城市形象,福州市一共完成了宜居环境建设项目共603个,计划总投资274亿元,截至2015年6月底,已经完成投资224亿元。

一夜之间,到处都在进行景观工程改造,曾经破旧的房屋外被政府安装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根据初步统计,2012年以来,福州市已经对115条沿街道路, 126条小巷改造,共对数千栋楼体进行了立面景观改造“提升”。

此举引起部分福州市民的异议,认为是不切实际的“面子工程”,尤其在此次台风引发的城市严重内涝后,不少人对此表示不满。

抗涝后续工作还尚未结束,一位社区负责人便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做某小区的景观工程。这让他十分生气,他不明白政府为何不将用在景观工程的钱,用在河道的清淤上?

“在目前这样一个体制框架下,要地方官员做长远打算,有些勉为其难。官员有任期,那么他必须在短期内,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城市地上建设成为地方官员普遍的选择。”王利平说,“他们很难也无法为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做过多考虑,包括一个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上级领导来视察时,是不太会到地下水道去看的,更多时候是看地上的建设情况,因此,有时城市的‘景观工程’比‘民生工程’来得紧要。”

在他看来,治城市内涝必先“治官”。

2015年8月9日,被水淹没的福州街道。 CFP 图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