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开学恐慌症”来了:孩子们究竟为何紧张?

高成新 刘洁
2015-09-02 12:26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有同学表示“假期生活习惯了,一下要进入另一个状态,不满意,所以会有开学恐惧心理”。 澎湃资料

【编者按】

9月是“开学恐慌症”的高发期,同学们的恐惧来自哪里?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会学了没”(socialor)。

提到“开学恐慌症”,我们首先来说说“恐慌”。“恐”乃人七情之一,心理学认为,恐惧是我们在面对危险时进行自我保护的情绪反应,“适当的恐惧可以帮助人们趋利避害,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当我们从个体层面走向人际互动时,就需要向社会学去寻觅启发了,因而也有人指出“人类的恐惧更多的是一种社会事件”,它针对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世界里不希望发生、却又不能避免的事情,在充满了变动与风险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事都会威胁到我们建立稳定认同的“本体性安全”,从而诱发恐慌。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社会学家的经典思想脉络,来开启对“开学恐慌症”的想象力之旅吧。

1 距离产生价值

在其关注数量与距离等变量的社会几何学中,齐美尔指出“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的”,所以那些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是“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且能够得到的东西”。

我们认为,假期就是这样有价值的存在:它距离我们不太远——忙碌一段时间后就会拥有,但也距离我们不太近——并非可以时时享有,而且随着开学的临近,假期即将与我们作别数月。另外这里的“远”与“近”,并不指时间上是否即将到来(非时间距离),它更多是指得到的难易程度(是社会距离与情感距离),具体而言:

生活世界中,假期既不如定居火星一样触不可及,也不如一日三餐一般稀松平常,它是紧张辛劳后的放松间隙。对主业是学习的学生来说,假期就好似犒劳自己的大餐、奖励自己的礼物,亦宛如一路奔波后的抵达、期待许久了的愿望。因此相比忙碌的学期,假期无疑是更有价值的实在,而且是只有通过上学才能得到的“补偿”。

花开两朵,相互比较。正因为“假期”是这样的有价物,所以对于意味着假期(暂时)离去的“开学”,我们就会怀有淡淡的恐惧了。

2 从家庭到学校:看到不熟悉的人我就紧张

还记得库利对“初级群体”的定义么:“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与合作特征的群体”;那“次级群体”呢:“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也就是说,初级群体是情感取向的,次级群体则是任务取向的,二者的对比就会催生开学恐慌症。

在假期,我们面对的更多是初级群体,如家人亲朋与好友,大家彼此关系亲密、感情深厚,互动随心、惬意自如,见的是亲密人、吃的是家常饭、做的是闲适事,不用上课学习、无需按时作息、更少印象整饰,例如有同学便表示“假期相对属于一个比较私人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

而开学后,就要从以初级群体为主转向以次级群体为主,逐求、竞争、压力、排名……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轨道中,难免会生出一份与不适和退缩相关的、或深或浅的恐惧,所以有同学说“在家里过得过于自在,但开学以后,总的来说不能那么随意和自由,有些事不能以放假为幌子来逃避”,因此便会出现开学恐慌。

类似的分析,还有戈夫曼提出的“前台—后台”,以及韦伯界定的“情感行动—目的合理性行动”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3 假期懒成猫,开学累成狗

交换论者认为,交换关系是重要的社会互动形式,理性的行动者总是在付出与收益的理性计算中,寻求最大化满足自己的偏好——开学恐慌症便是这种考量的折射。

假期里,你可以在家四仰八叉地睡到日上三竿、可以在外酣畅淋漓地玩到昏天黑地,不需要付出什么自己不愿意的成本,就可以得到快乐、享受等报酬;而开学后,要按部就班地上课、交作业、准备考试,日复一日地付出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与机会成本,最后的报酬可能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以及可见的显耀成绩与奖学金奖励,但也可能是平平的分数和默默的路人甲角色(关于“路人甲”,我们认为这其实是更青睐外向性格、更推崇标准“成功”的文化环境对内向者、对“他者”造成的一种污名与伤害,不过这里就不展开了)。

粗略调查发现,“假期”对于大学生的意义集中在两点:一则是放松娱乐,一则是充电提高。但事实上,往往第一个价值被过度开发,第二个目标却打了折扣甚至付之阙如:有同学便指出“恐惧开学是因为假期计划几乎未完成、开学要交的任务没完成,而且开学有很重的学习任务”“因为下学期就要开题了,但是我一点儿想法都没有,这个有压力”。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个个体都有自己认同的价值排列,并会据此来形成自己的态度、动机和行为。“开学恐慌症”的存在,或许正是在提醒我们要反思、明确自己的所欲所求,认清自己的目标并去为之努力付出。

4 身在学校,心还在家

布迪厄将“资本”定义为“积累的劳动”,而“场域”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与场域相关联的“惯习”则“是持久的、可变换的一些性情系统”。在实践理论中,场域塑造出惯习,惯习构筑着场域,它们都离不开对资本的积累与运用。

假期是放松的好时机,在消费社会,我们在私人场域中、在享乐惯习下,痛快满足自己身体资本的需求,尽情耍乐、任性开怀;而开学后,就要复归竞争场域、重拾拼搏惯习,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投入对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的利用、争取与再生产。可以说,开学恐慌症就是对这种场域与惯习转换的一种不适应,也是对自身资本被分割的一种轻微反抗。

对于这种由突然的被迫转变所引起的不适甚至障碍,有同学表示“假期生活习惯了,一下要进入另一个状态,不满意,所以会有开学恐惧心理”,也有同学概括“开学恐慌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假期结束,悠闲的生活要远去,返校又有一堆麻烦事,远没有在家里舒服,不喜欢不情愿,所以会恐慌。二是可能学校有自己讨厌的人或者事,自己对开学生活并没有把握,会有恐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