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口援藏21年,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重提“老西藏精神”

澎湃新闻记者 程真 中央统战部门户网 谭永旭
2015-09-02 18:02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当时光的脚步行至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隆重召开之际,对口援藏工作也迎来了它的第21个年头。

20余年里,参与援藏工作的17个省市、60个中央国家机关及17家中央企业,已累计向西藏和四省藏区选派各类干部人才7个批次、逾6000人。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时空背景下,对口援藏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全国援藏在取得累累硕果,涌现出孔繁森、李素芝等众多楷模人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如何减少和避免这些现实问题,无疑应该成为新形势下做好西藏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21年逾6000干部援藏,实施项目7000多个

弹指一挥间,对口援藏工作已历20余年。

1980年以来,中央一共组织召开了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199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对口援藏工作被作为一项机制正式确立下来。

对口援藏,实行对口支援、分片负责,派遣干部或其他专业人才,定期轮换或定期派遣。这些人员的基本工资、社会保险及其他福利待遇基本都由派出单位或派出组织系统负责。所有援藏人员由有对口援助任务的省市组织部门,有援藏项目、活动的单位、团体选拔派遣,是一项成系统、有组织的无偿援助西藏及四省藏区的长期而重大的工程。

全国哪些地区和部门拥有对口援藏任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体上看,这些地区和部门主要由中东部较发达的省市、涉及国计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央部委和中央企业组成。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辽宁、江苏、山东、重庆、河北、吉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湖北、福建、浙江、安徽等省市,60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家中央企业都派出了干部及其他专业人才在藏支援。

此外,四川、重庆、北京、山东、湖南、湖北、浙江等地教育部门及一些知名大学,还另派人数不等的援藏教师进藏援教。他们有的两年一换,有的三年一换,各省市情况不一。

概括来看,自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确立对口援藏机制以来,项目援藏、资金援藏和人才援藏是其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4月发布的《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显示,1994—2014年,中央部委、企业和18省市先后有7批5965名优秀干部进藏工作,实施援藏项目7615个,投入援藏资金260亿元,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中央政府按照省市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一核定了17个援藏省市的援助资金量,并建立了稳定增长机制。

20多年来,对口援藏机制给西藏及四省藏区带来的利益不言而喻,援藏干部人才也随之成为西藏及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力量。

对口援藏机制运行良好,但也须不断加强和改进

但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每一项机制很难都是绝对完美的。

2015年8月15日,也就是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约10天前,来自安徽的第5批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措美县县委书记马玉宏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机关报《西藏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匡正选人用人导向 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关于加强和改进选拔援藏干部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的文章。

在文章中,马玉宏指出了现行援藏干部选派和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中可以归纳出三个颇为值得重视的方面。

其一,援藏干部数量和结构不尽合理,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过多,专业技术人才却十分紧缺;一些业务量有限的地区和部门配备了过多的援藏领导干部。

其二,个别受援单位仅视援藏干部为跑项目、要资金的纽带,而忽视甚至是压制了其干出一番事业的雄心。个别受援单位领导对援藏干部明确提出:“你要想方设法多搞点项目、资金来,工作上的事就不要多操心了!”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一些援藏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三,现行援藏干部的职级待遇政策衍生出一系列负面效应。

这一问题又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因援藏干部回任后一般都能得到提拔,个别单位和地区于是将选派援藏干部作为解决或照顾一些老同志职级待遇的一条途径,影响了援藏干部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

另一方面,目前不少援藏干部均在进藏前提职一级使用,援藏三年期满后,回到原单位与同等级别干部没有任何区别。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在原单位的人脉关系却今非昔比。

马玉宏是安徽省第5批援藏干部,进藏已有2年多并任县委书记。他指出的问题和思考,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

发扬“老西藏精神”,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

从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取得的成果来看,中央对援藏政策特别是援藏干部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了然于胸,并已有相应谋划。

包括援藏工作在内,习近平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要搞好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把优秀人才选派到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地区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西藏和四省藏区广大干部职工要把党和国家的关心转化为工作动力,在各自岗位上作出更大成绩。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主任周炜及其同事李德成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老西藏精神”和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等,就可以分别从精神信仰和机制保障两个层面,在传承援藏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同时,逐步解决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

人民网也在8月27日发表题为《让优秀人才在援藏舞台一展风采》的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对指导援藏干部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老西藏精神”是20世纪50年代初18军进藏时留下的伟大精神遗产。在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岁月里,解放军驻藏部队“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构成了“老西藏精神”的核心内容。

在1994年7月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指出,在西藏工作,就是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此后,“五个特别”成为“老西藏精神”的正式表述。

对于“老西藏精神”的具体表现和内涵,原18军52师副政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原第一书记、西藏军区原第一政委阴法唐曾撰专文阐述。

阴法唐认为,“老西藏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热爱祖国,热爱西藏,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三是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坚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四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阴法唐指出,在“老西藏精神”的感染和指引下,解放军和驻藏干部职工立志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万名英烈长眠雪域高原。

以原18军政委谭冠三来说,其虽是在成都病逝,但组织上根据他进军时“此去边疆,如果我为祖国献身了,请一定把我的骨头埋在西藏”的誓言,将他的骨灰埋进了他当年带领官兵拓荒的八一农场,以全其“葬我于雪山之上,望我第二故乡”之夙愿。

事隔经年,孕育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西藏精神”却从未过时,一代又一代西藏建设者们始终不渝地守护和传承,孔繁森、李素芝就是不同时代的典型代表。

如今,“老西藏精神”已同这一精神背后许许多多具体而真实的楷模人物一道,成为新时期西藏及四省藏区本地干部和援藏干部共同的精神信仰,成为他们扎根西藏、大干一场的支撑力量。

信仰之外,体制机制方面的设计和调整,对于解决援藏工作中的新问题也大有裨益。

马玉宏在上述文章中建议,内地支援省市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好关口,优先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应坚持选派身体健康、具有发展潜力的各级各类优秀年轻后备干部,真正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派到西藏工作。

在上述文章中,马玉宏还就优化援藏干部人才结构提出建议。他认为,应由受援地区提出人才需求,内地支援省市把人才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适当减少县处级党政领导干部选派数量,逐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技术人才培养规划,按照专业人才对口需求进行选派,坚持老、中、青结合,注重发挥整体援藏优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