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教育要有选择权

2015-09-06 19:32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虽然教育部已在上世纪90年代取消了重点学校,但是,公立阶段的教育资源仍然非常不均衡。教育资源均等化不应该遥遥无绝期,应该有短期的时间目标。

改革已经进行了30年,在当下,任何改变都以改革之名进行,但当缺乏指标来反映变化的时候,民众却无法知道到底是变了还是没变,是变好了还是变得更糟糕了。所以,教育资源均等化应该有指标。比如,用每个学生所获得财政投入大数据替代目前笼统的地区生均投入,再如统考成绩的校间方差,甚至学区房的价格都可以很好的反映教育资源的均等化程度。

但是,生均教育经费包括教师工资、硬件投入和公用经费,教育经费支出采用补贴给供给方(学校)而非需求方(学生)的方式,受制于教师编制和工资调整的刚性,现实中学校间的生均教育经费无法相同,只能通过统一教师工资、硬件投入和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来拉平差异,这意味着每个学校的拨款规模是相对固定的。这是学校之间经费差异的来源,在教师是事业编制的情况下,很难改变。

这说明,中国教育体制需要系统性改革。其背后,是教育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新的人口结构的需要,无法满足新的经济结构的需要。有些地区的生均教育投入已经超过3万,甚至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人均收入,但教育资源短缺现象同样存在。

实际上,是过多的行政力量干扰了教育选择权,加剧了校际、地区间、城市间、人群间的教育不公,造成了各种冲突。也正是行政干预,破坏了教育的效率。

义务教育并不就应该意味着别无选择。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教育多元化,可以选择公立也可以选择私立;可以在这里上学,也可以在那里上学;可以上这个学校,也可以上那个学校。打破这些隔离墙,就是接下来应该做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