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陈德昇:两岸要实现好的产业分工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2015-09-07 08:44
来源:澎湃新闻
港台来信 >
字号

陈德昇

近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德昇和中国大陆学者一行考察了福建自贸区平潭、厦门片区。

福建自贸区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赋予它的使命是“进一步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他认为,按照目前福建自贸区的运行状况,还难以真正打动和吸引台湾高端人才与实业家的参与,不过他认为“需要一个过程”。

陈德昇所在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在推动和研究两岸经贸关系中正在扮演重要智库角色。它是台湾前“行政院院长”萧万长联合台湾企业财团领袖,共同筹资1亿新台币,发起的一家非官方、也没有政党色彩的民间组织,旨在研究“两岸共同市场”这个经贸机制具体运作的规范与互动模式的,以及推动相关的议题。

今年4月份,萧万长就是以该基金会荣誉董事长的名义前往海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与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会面,双方就经贸、产业方面话题进行了交流。

陈德昇本人也是两岸经济交流的研究者和拥护者。在台湾政治大学任教多年,他发表的多篇论文均以两岸作为课题。基于他在国际关系研究方面的建树,他还曾经担任了台湾“国安会咨询委员”。

他曾在访问时表示,台湾内部对服贸协议是有些争议,这说明年轻一代关心与自己未来有关的公共政策,但如果主张里有太强的意识形态,或有些问题看得不够深入、不科学、缺乏前瞻性,那也会引起社会的疑虑。

他认为,虽然两岸存在政治体制与认知上的差距,但大陆经济崛起、地缘政治角色提升,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台湾应理性选择排除对抗、冲突”。

“服贸的第一步走不出去,第二步就绝对走不下去,以后还得面对全球自由化的经济整合,又该怎么办?”陈德昇对澎湃新闻记者称。

他认为,虽然台湾目前出现了一些相对复杂的局面,但推动两岸经贸发展仍然是共同的方向。

“现在制造业的利润非常低,毛利几乎退无可退。而品牌的附加值高,所以两岸可以共创品牌。”陈德升说,台商在这方面拥有很多强项,如国际化的管理经验;而大陆拥有更多的资金和市场,双方可以强强合作。

“两岸的经贸交流,不一定要靠优惠的政策来维持,我们可以思考如何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陈德升说,现在台湾正面对来自韩国的竞争,因为韩国产业与台湾同质性非常高,如半导体、石化产业还有电子产业,如果韩国零关税,而台湾还要支付很高的关税,那台湾企业就很难与其竞争了。

他认为,无论台湾地区未来谁执政,执政党都要以务实的态度面对两岸遭遇的议题,只停留在“维持现状”是不符合各界期待的。

对话陈德昇:两岸的经济问题,要让市场去解决

澎湃新闻:通过此前二三十年的历史来看,大陆与台湾的经贸关系一直保持不错,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将来要扮演着怎样角色?

陈德昇:过去二三十年来两岸经贸确实有很大发展,但是这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和挑战。目前,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常规性工作除了每年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还不断推动两岸企业家峰会,实现两岸工商业界高层次产业合作对话,这些活动都获得了比较好的社会认同和信任。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就是想通过各种活动能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和交流,包括对一些议题的研究。

澎湃新闻:在两岸经贸交流的议题上,你们都做了哪些项目研究?

陈德昇:我们的确做了一些专业课题的研究,例如“陆客中转”的问题;台湾年轻人,在两岸经贸活动中的角色,产业界应该给予怎样的支持;对于两岸经贸所延伸的问题,我们也通过学者专家的对话,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

澎湃新闻:台湾2016年选举情势对你们坚持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理念,会不会造成困扰与影响?

陈德昇:我认为即使台湾政党轮替,也不会影响我们推动“两岸共同市场”,毕竟我们是中立的民间组织,它主要以经济议题,故此方向不会有任何改变。

这也是萧万长先生从“行政院院长”退下来后,发起成立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的理念和使命。他希望两岸通过经贸交流合作,建立一种信任基础,大家通过经贸关系相互了解,最后也可以再往更高层次的议题来推展。

澎湃新闻:你访问过很多中国的自贸区,包括此次到福建自贸区,请问有什么感受?

陈德昇:总体而言,中国大陆同时设立几大自贸区,这个举动比较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思路。不过,目前看起来,很多自贸区都还只是一个雏形,无论是政策执行、运行方式和开放度都还没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我认为,只是给进驻企业给予政策优惠,总体的作用还是有限,这会让自贸区没有特色,将来也会面临很大的挑战,做不出成绩。福建自贸区部分片区很有企图心和专业性,但总体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澎湃新闻: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吗?

陈德昇:可能自贸区运行方式本身还尚未脱离“官本位”逻辑,上级不批示,下级不敢动。我认为,有必要将全世界自贸区相关议题来做一个比较性研究,可能会得出一个专业和有效的运作模式。

澎湃新闻:福建自贸区的使命是对台经济合作,要增强对台湾企业的吸引力,你认为难点在哪里?

陈德昇:我认为这是一个理解和互动的过程,尽管大陆设立了自贸区,向台湾企业和创业者充分释放了善意。可是对于台湾企业而言,他们不仅是看你的善意,还要看你的配套有没有跟上。

我认为,大陆要更多与台湾企业界进行互动,并切实做好配套,并对一些入驻企业进行筛选和辅导,让入驻的台湾企业运营成本真实的降低,他们自然会来。

我认为两岸的经济问题,别用政治方式去解决,要让市场去解决。

澎湃新闻:从目前的数据看来,台湾地区经济还没有走出低谷,你对此怎么看?

陈德昇:根据8月份台湾出口的数据,还是在负增长,这意味着今年经济增长率,极有可能就是负增长,即使正面增长数据不会太好。这和台湾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的产业政策和全球经济环境,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主要看明年的政党轮替,两岸互动是什么状态,如果有负面状态,台湾会更辛苦。

澎湃新闻:台湾经济崛起于制造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现在大陆的台商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

陈德昇:根据目前情况而言,台商在这一波转型升级看起来似乎并不太成功。另外,国际市场也出现了萎缩状态,让国际市场出口为导向的台湾产业,面临着很大的生存挑战,尤其是中国大陆投资环境也出现变化,人口红利没了,工资大幅度上涨,况且大陆相关产业也跟上来了,这进一步挤压了台商生存空间。

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台商转型和升级,都比较困难,他们原先大多做出口,现在你让他们做内需市场,肯定有点难度,未必比中国大陆同业更了解内地市场。有的台商制造业是他们的强项,但不一定会做服务业,一旦做物流、大卖场这些东西,不见得能掌握到大陆市场的生态,隔行如隔山。

澎湃新闻:你经常走访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根据你对这些台商聚集区的观察,情况如何?

陈德昇:早期,广东东莞有上万家台资企业,现在估计只有以两千家,而且规模也不那么大。他们可能有的正在改变,有的规模很小,而有的根本就生存不下去。再者,大陆经济下行压力增加,这对台商更加不利。

澎湃新闻:你认为目前台商正在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

陈德昇:虽然,在内外环境的压迫之下,让台商境遇变得非常辛苦,但反过而言,通过过去几十年的积累,让台商有一些资本来应对市场变化。

目前台商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第二代不愿意接班的问题。

现在两岸产业也出现了竞合形态,不是互补形态。例如说面板、LED、太阳能,大陆一量产的话,台湾产业就会垮下来。我认为,两岸没有很好的产业分工。台湾经济衰退与大陆经济的崛起,以及台湾的国际经贸生存空间不够,让台湾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这些都是台商面临的挑战。

澎湃新闻:你刚才提到两岸产业要分工,请问如何实现分工?

陈德昇:目前,大陆投资比较有机会的应该是服务业输出,这是中国大陆比较大的缺口,这些年来,服务业却是台湾的强项。大陆的强项是资金,以及在地的优势,台湾是软体管理、职业经理人队伍,如果双方有一个合理的股权分配、合理的信任基础,这对于双方都比较有机会。

澎湃新闻:现在有一些台商已经开始准备离开大陆,迁往印度、越南以及东南亚这些人力成本相对便宜的国家和地区,你对此有何看法?

陈德昇:的确有一部分台商准备撤离大陆,但也有一些台商告诉我,到国外投资并不见得合适,因为语言不通,在大陆语言不存在任何问题。台商在大陆,如果做这个行业不好,可以换到别的行业,尽管有些困难,但也会慢慢适应,语言沟通至关重要。

中国大陆一些台商开始从沿海地区迁往西部地区,如果说交通和运输没办法解决,即便成本低也划不来。由此很多台商干脆关闭工厂,毕竟不愁吃穿了。但这不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最佳方案,台湾在现代化过程中,经历了二三十年的积累,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可以让大陆如何转型升级过程中少走弯路,台商继续可以在两岸产业合作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澎湃新闻:你认为大陆与台湾,还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吗?

陈德昇:肯定有。中国大陆经济成长将来可能会放缓,因此放缓会成为新常态。但最大的问题是就业如何去满足?

现在看起来服务业就业空间远比制造业更大,它所需要成本也比较低。从产业结构比例而言,现在大陆只有46%,我估计未来十多年它极有可能涨到56%,这10%提供的就业机会十分惊人。目前,大陆在生活服务的方面很弱,缺少服务的“DNA”,而台湾有相应的人才和经验。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