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子善谈张爱玲逝世20周年:不读张爱玲,可能是你的损失

澎湃新闻记者 阮玄默
2015-09-09 14:4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张爱玲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刚过。而在今年8月,海豚出版社出版了长年致力于研究张爱玲的陈子善的新书《张爱玲丛考》,是研究张爱玲文章的结集。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请陈子善教授谈谈张爱玲作品出版中的故事。陈教授比那些声称爱张爱玲的人更加关注张爱玲,从文章到信件,甚至一则报道也不放过。不过陈教授曾公开表示,“

我始终是把张爱玲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而不是把她作为一个我崇拜的对象。”

张爱玲

澎湃新闻:张爱玲作品在大陆的出版热是从她去世开始的吗?

陈子善:张爱玲的作品在她那个时代就很受欢迎,《传奇》第一版仅仅十天就一售而空,紧接着开始印第二版。1945年后,即使她因为男友是汉奸这件事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并没有太多影响到她作品的受欢迎程度,1946年,《传奇》的增订本又出版了。

澎湃新闻:张爱玲去世后,对她的关注似乎从学者的研究对象变成了大众的偶像,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陈子善:这要看如何界定偶像,如果一般的读者喜欢张爱玲的作品,那可以称她为偶像。但是她的作品的畅销和一般的通俗读物是不一样的。首先从著作的角度来讲,张爱玲的作品要经过严格的校勘,因为她的作品有不同的版本,从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关注哪一个版本的校勘与原本最接近。一般通俗作品不会处理这种问题的。

第二,一般的通俗读物生命力是有限的,而张爱玲的作品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不仅年轻人感兴趣,中年人和老年人也会感兴趣。但通俗读物只适合特定的读者阅读,比如年轻人喜欢读青春文学,但是年纪大的人就没兴趣去读了,比如我就不会去读郭敬明和韩寒的作品。

澎湃新闻:您怎么看待近几年几部打着“最后一部”口号出版的张爱玲作品这个现象?

陈子善:据我了解这和出版社没关系,可能是媒体的炒作。但其实不能用“最后一部”这样的说法,谁能保证今后没有新的材料出现。鲁迅作品已经发掘了半个世纪了,没人能保证哪一本是“最后一部”。

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感觉怎么又出一部,但其实整理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从手稿的发现到整理出版需要耗费时间,没那么快。

澎湃新闻:那么张爱玲还可能有新的作品出版?

陈子善:我没有这样宣告,但是她写给宋淇夫妇的书信会出版,但这有个整理的过程,几百封信整理起来也没那么容易。对张爱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当然是好事情,“原来她还有那么多文字”,但是对张爱玲不感兴趣的人就会觉得很烦,“一会儿又找出一部新的作品”,这些人可以不用理睬这些消息。

澎湃新闻:有人质疑张爱玲书信的出版涉及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陈子善:这个问题是个假设,我们没有看到,不知道有多少隐私问题,但是对于公布者来说,他肯定有一个觉得可以公布的理由。所以我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

再者说到底,什么是隐私?隐私这两个字现在已经被用烂了。皇帝有几个妃子也算是他的隐私啊,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呢。动不动就说隐私,很讨厌,界限在哪里呢?

但是对于整理者来说,并没有故意把作者隐私暴露出来的意思。鲁迅的书信里也讲到很多家里的事情,这也算隐私啊。

这不是应该担心的问题。从作品的角度来看,我们把张爱玲的书信也可以看作她的作品,可以当作散文来看,可以当作她的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澎湃新闻:是不是她在世的时候,这些可以被看作隐私,而她逝世后,后人再看她的书信其实带有某种历史的眼光?

陈子善: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张爱玲很怕虫子,她在世的时候不愿意让人家知道她被虫子咬。但这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张爱玲在世的时候,她怕别人会去打扰她,因为这个事情会没完没了。说她生病了,很多认识和关心她的人都会去问候,她会很烦的。她需要清静,她是一个不愿意麻烦别人,也希望别人不要来麻烦她的人。

《张爱玲丛考》,陈子善/著,海豚出版社 2015年8月版。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澎湃新闻:您今年出版的《张爱玲丛考》有没有新的研究成果?现在对张爱玲的研究有没有新的方向?

陈子善:这本书主要是之前文章的汇编,也有几篇没有收在其他书中的文章。我最新的研究成果都发在《上海书评》上面了。关于张爱玲的研究,现在有很多新的角度,也不能说是新的方向,比如对她具体作品解读的新角度,有一些新的视角和方法。

澎湃新闻:张爱玲是不是一位会悔少作的作家?

陈子善:也不算是悔少作,只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希望别人看到她不太满意的作品。但是对于读者和研究者来说,读她早期的作品可能会发现她写作发展的轨迹。

她生前可能会阻止发掘作品的出版,但是去世后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还不如在生前就出版,这样她还能看到,如果有想法还可以说。

但这也涉及到研究者和作者之间的矛盾,要很好地处理这个矛盾,不要彼此对立。我当时发掘出张爱玲的早期作品,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境很复杂,她和宋淇先生的戒备心都很强,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但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者,并没有恶意,发掘作品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她,后来张爱玲发现我并没有其他的目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后来也把我发掘的文章收进了她晚年的书里,那本来也是很好的作品。

澎湃新闻:如果让您推荐作品之外了解张爱玲的书,您会推荐哪几本?

陈子善:我会推荐宋以朗的《宋家客厅》,这本书涉及很多一手材料,非常值得读。还有高全之的《张爱玲学》,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解读的。

我不推荐现在很多人写的张爱玲的传记,这些传记往往是作者自己想当然的描写,文笔很花哨,有可能对读者造成误导,还不如老老实实读张爱玲的作品。对任何作家来说,读他们的作品是第一位的,而读传记和研究作品是第二位的,包括我的书。不读我的书没什么关系,但是不读张爱玲的作品,可能是你的损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