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懂泉州:白天安平桥,黄昏洛阳桥

2021-07-26 15: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叶克飞

【编者按】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6处。这是本届大会中国唯一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

泉州的两座古桥安平桥、洛阳桥也在此次文化遗产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列。它们都始建于宋朝,正是泉州成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时期,它们的兴建,也正是海上贸易繁荣和当地兴旺的体现。

泉州是我最喜欢的国内城市之一,几度前往、走街串巷的经历,也让我成了小小的“泉州通”。每逢有朋友问如何逛泉州,我都会提到“白天安平桥,黄昏洛阳桥”。这两座古桥的组合,在我眼中最能凸显泉州历史悠久的一面。

白天安平桥:在阳光下走到尽头

横跨安海湾的安平桥,东起泉州晋江市安海镇,西接泉州南安市水头镇,二者各占一段。如今在桥的两头,各有一座文化公园,遍植林木,曲径通幽,可供人步行。

安平桥又名五里桥,是世界现存最长的中古时代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1961年被列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因为地理变化,安平桥已不再置身海湾之上,安海与水头之间也早有公路相连,可近千年的古桥仍在。

走到桥头,青石板砌成的长桥伸向远方,望不到尽头。石板新旧杂陈,带着岁月斑驳的痕迹。古桥能留存至今,实在不易。

安平桥上望向南安市一侧 本文除注明外均为 叶克飞 图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富商黄护带头捐资,僧人祖派主持,后因主持者和募捐者相继亡故而暂时停工。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泉州郡守赵令拎主持续建安平桥,次年落成并投入使用。明清两代和民国期间,安平桥曾多次重修。

1981年,安平桥依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全面翻修,1985年竣工。其间修复已损桥墩236座,吊装桥板2252条,安装石护726付,装配石狮18尊,同时还修复桥东的水心亭、望高楼,桥西的海潮庵、牌楼以及桥中雨亭、小石塔等附属文物,再现南宋时期原貌。

之所以认为“白天安平桥”,是因为如今的安平桥,两头与两侧都已辟为公园和绿道。行于其上,满目苍绿,若非远方的高耸楼盘,古风绝对满值。尤其是秋高气爽之时,天高云阔,长长古桥更是悠远。反倒是黄昏之后,光线渐暗,安平桥太长,桥上无灯光,两侧道路的路灯亮度不够且被树木遮挡,反而看不出古桥的风韵。

安平桥不仅仅长,形式也不单调。它的桥墩采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长方形、单边船形和双边船形三种形式。

桥中的雨亭

三种桥墩并非只为美观,而是各有作用。因为当年的安平桥跨越中亭港、西姑港和水头港等五个港道,港道有深有浅,水流各有缓急。所以设计者因地制宜,根据潮水流速和流向设置桥墩。

其中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水势较缓的港道区域;双边船形墩的两端均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且较宽的主要港道;至于长方形桥墩,则用于水势最为舒缓的浅滩区域。

又称五里桥的安平桥,数据极其惊人:它全长2255米,桥面宽3米多,疏水道362孔,桥墩361座,桥板2308条,桥板长5至11米,宽0.6至1米,厚0.5至1米,整个工程运用石材达45000立方米。

蹲下来细看桥体,一条条石板拼叠于一起,不禁令人惊诧:如此之多的石板,当年是如何运来,又是如何施工的?

在近千年前的南宋时期,完成如此之长的石桥,工程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运输不便,只能走水路,石料在金门辖下的大百屿开凿采集后,由水路运来。石板如此沉重,架设则需巧力。聪明的工匠将石板运送至桥墩位置,涨潮时,船随之升高,石板也随之被托起,与桥墩对齐固定,潮退时船随之下降,石板则留在桥墩上。

桥基的铺设也值得一提,安平桥采用的是“睡木沉基”法。当时安海湾水深泥烂,如果直接抛石条筑基,很容易下陷,浪费采之不易的石料。所以工匠就利用枯水期,将椿木平列分层交叉,再以大石条垒压,使得木排渐渐沉至水底。

桥建成后,又在墩基周围养殖牡蛎,巧妙利用牡蛎外壳附着力强、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将桥基和桥墩牢固粘结于一起,以加固桥基。

行于桥上,倒也不嫌单调,因为建桥者早已考虑到长度问题,沿途设置五个休憩亭,既便利行人,也增添美观。

这种“以人为本”的建桥思维,与当时泉州的商业繁荣脱不开关系。南宋时期,海洋贸易兴盛,泉州更是第一重镇。1130年,安海镇正式建镇,海港千帆百舸、客商云集。但“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大为民患”,急需修建跨海桥梁,以适应贸易与交通需要。

走至长桥中亭,四周保存着历代修桥碑记,亭前有护桥将军的石雕,为宋代保存至今的珍品。从碑记可见,安平桥的建设是当时南宋社会各阶层通力合作完成,既有士绅精英、宗教僧侣,也有皇族和官员,还有无数普通民众。多元化社会结构的存在,以及各阶层力量的体现,其实正是海洋贸易所催生的结果。如果没有繁荣的经济和财富积累,就不可能有这样的社会组织能力和活力。

行至安海镇一侧的桥头,青石板加红砖砌成的望高楼立于入口处,上有“金汤永固”四个大字。

安平桥望高楼

这个泉州人建桥的美好愿望,曾被大儒朱熹所见证。安海镇于1130年建制时,初名石井镇,首任镇监为朱松。也是这一年,朱松的儿子朱熹出生。捐资建桥的黄护,还捐资兴建“鳌头精舍”书院,供朱松讲学之用。安平桥始建那年,朱熹刚好8岁,想必也曾在施工现场晃悠,见证大人们的努力。朱松、朱熹与朱在三代人,都曾在安海讲学,也都曾走过最初的安平桥。

不过安海镇人最熟悉的本土名人当属郑芝龙。郑芝龙出生于安海,后在此开府,也曾修缮安平桥。他的儿子郑成功从日本归国后,就住在安平桥边的郑府,从7岁到毁家复明,其间在此居住二十多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台南一个区域命名为安平,即今台南市安平区,以此纪念故乡的古桥。

黄昏洛阳桥:夕阳下唱闽南歌的大叔

宋元时期,泉州所造桥梁极多,其中不乏技术水平高的大工程,其间也发明了许多先进造桥技术,创造了世界桥梁史的空前辉煌,“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一说也由此而来。而在泉州桥梁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洛阳桥。

1988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洛阳桥不在洛阳,而是在泉州。如今的它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历史比安平桥更为悠久。虽然长度不及安平桥,但名气却远在安平桥之上,因为它开创了中国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江海交界处修建巨型桥梁的先河。

我曾两次到访洛阳桥,第一次是六月间,沿着步道走向桥头,沿途凤凰花开,更多的则是松树。北宋时期,这条步道是官道,主持修建洛阳桥的书法大家蔡襄,专门在大桥两侧官道上种植松树,便利来往行人。

第一次到访洛阳桥,正值匮水期

桥头则有巨大的古榕树,人们在此闲坐,摊贩云集,好生热闹。当时正值匮水期,桥两侧都是淤泥,小船散落于淤泥之上,直到桥中段才可见水。茂密的红树林在桥两侧的河岸边滩涂上延伸,郁郁葱葱,几近与天相接。

当年洛阳桥下的水面,可不似如今这般沉静。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得名于当时的万安渡,地处泉州城东北交通要冲。由于台风和大浪肆虐,这里时常陷入半瘫痪状态,每年因沉船而死者为数众多,商旅“往来畏其险”。

于是,有人开始在渡口兴建浮桥,但一遇台风便被冲垮。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惠安籍状元、时任泉州知府的蔡襄主持洛阳桥修建工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落成。

如今我们所见的洛阳桥是复建的结果。它曾屡遭台风、洪水乃至地震冲击。历经多次修复。近代以来更是屡遭战争破坏,一度蒙尘。1993年,洛阳桥启动全面复建工程,恢复古桥原貌,于1996年完工。

洛阳桥与船只

黄昏洛阳桥 视觉中国 图

洛阳桥的长度不及安平桥的一半,但也相当惊人,达到834米,比安平桥更宽,达7米。共有桥墩46座,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8米,上置6或7条石板。

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以首创的“筏形基础”和“种砺固基法”名垂建筑史。

洛阳桥的筏型桥墩

站在岸上侧望洛阳桥,随着水位下降,“筏形基础”式桥墩浮出水面。这些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形,如同船筏,俗称“分水尖”,有助于分水势,减轻波浪对桥墩的冲击。当然,“筏形基础”并非这么简单,施工者要现在江心深水处抛石十几万立方,在江底垒成一条长500米、宽25米、高3米的江底大堤作为桥基,在此基础上再垒砌“船筏”。

若是水位再低些,还能见到桥墩上缀满的蛎痕,这便是泉州人首创的“种蛎固基法”,在安平桥上也使用了,洛阳桥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例子。

而沉重石板的铺设,则采取了后来安平桥也效仿的“悬机浮运”法。即利用涨潮时的浮力,将石板架上桥墩。

洛阳桥的中段是一个沙洲,也是当地人极喜欢的休憩之地。洲上有两座亭,中亭旁有历代碑刻十二座,还有“万安桥”及“万古安澜”等摩崖石刻。另一座“西川甘霖”碑亭内,则有明万历年间立的“西川甘雨”碑刻和清道光年间的“天下第一桥”石刻横额。

不过洛阳桥留下的最好碑文不在这里,而是在桥南的蔡襄祠内。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法“宋四家”的蔡襄,在洛阳桥建成后撰写了《万安渡石桥记》,刻石立碑。

碑文仅153字,不赘一词、不脱一意,毫不表功,而是详实记载造桥时间、年代、规格、资金来源和竣工通行时间等,留下了真实史料。历朝历代对这一碑文都评价极高,称之为“文、书、镌三绝”。

沙洲碑亭

之所以说“黄昏洛阳桥”,完全是第二次造访的意外发现。时值七月,天清气朗,洛江也正值丰水期,桥两侧不再是滩涂淤泥,红树林前水光粼粼。一艘艘小船散落于江面上,任由夕阳之光洒落船身。

六点多时,一位大叔撑着小船来到江水中央,打开音箱,展开了一个人的卡拉OK,一首首闽南语歌曲回荡于洛阳桥上,虽然歌声粗砺,却在夕阳下质朴动人。后来才知道,这个大叔经常在此唱歌。

左边有红旗的小船,大叔在唱歌

据说,泉州看夕阳的最好去处便是洛阳桥。如果有大叔的歌声为伴,效果自然更好。而大叔的随性,还有闽南老歌中旧日情怀,也与泉州这座城市无比契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