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一寄宿生的开学第一周:家长更难“断奶”,男孩更爱哭

澎湃新闻记者 吴洁瑾
2015-09-14 08:05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2015年9月11日,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下课好一会了,家长还没来,等待在教室的小朋友忍不住哭了。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第一次自己睡觉、叠被子……新学期,选择在校住宿的小学一年级新生已经在校度过了大约一周的时间,他们的首周住宿生活如何?才六七周岁的他们能适应集体生活吗?

在开学的第一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进了民办新黄浦实验学校,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和教师对于这些小小寄宿生的评价。
适应期一般在一个月

在新黄浦实验学校的住宿区内,一年级新生的男生区和女生区,用蓝红两色来区分,每个寝室有6张上下铺床,可住12个孩子。床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好几张小床上,包括男生床铺上都放着洋娃娃、胡巴等玩偶。而在一旁的洗浴室,毛巾、脸盆、牙刷杯都按编号放得整整齐齐。

“今年小学一年级新生中有50人选择了住宿,占到了新生中约一半的比例”,新黄浦实验学校分管住宿教育的教育办副主任陆雅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部分是因为家长在郊区或者外省市工作,只能选择住宿,有些则是家长工作特别忙,晚上没时间照顾孩子。”

陆雅萍对新学期孩子们第一天住校的情况记忆犹新。“8月31日,有部分家比较远的孩子提前一天来报到了,本该是晚上8点半睡觉,可是那天晚上,有的放声大哭,有的兴奋得大声讲话,有跑出寝室的、要喝水的、要上厕所的,各种情况都有。我们老师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将他们一个个抓回去睡觉。”陆雅萍说,“第二天一早,有些早醒的孩子就开始叽叽喳喳讲话,吵醒了其他孩子。”

经过一周左右的提醒,孩子们自由散漫的情况有所好转,晚上熄灯音乐响起后,寝室里就不再有人说话。

“我们采取的主要是激励措施,还有利用孩子们之间的竞争心理。比如说进行评比,哪个孩子按时睡觉不讲话,就能获得一颗小红星。另外由于住宿生不允许带零食,因此老师们自己掏钱买零食、小玩具,奖励给那些遵守作息时间的孩子,这样就带动了所有的孩子遵守纪律,效果非常好。”一(1)班生活指导教师孙翠玲说。

六七岁的孩子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独立睡觉,免不了害怕哭泣。“一般孩子的适应期要在一个月左右,哭闹一两周是比较正常的。前几届刚住校时哭闹的孩子比较多,这两年有所减少,比如今年哭闹的小朋友约五六位。这也与80后父母更加注重孩子的独立教育有关。”陆雅萍说。

“对于那些特别思念父母的孩子,我们也会拿出手机,让他给父母拨个电话,听听父母的声音,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孙翠玲说。

男生比女生更难适应

2015年9月11日,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五天没见到家长的小朋友还是忍不住哭了,趴在家长手臂上不肯起来。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在陆雅萍9年的住宿教育管理经验中,她发现男孩比女孩在新环境下更容易哭闹和不适应,今年哭闹的孩子中男孩就占到了一半以上,“我们分析认为,这与男孩在家庭中往往更受父母、祖辈宠爱有关,因此依赖性往往更强于女孩。不少男孩也跟女孩一样,睡觉时一定要抱着毛绒玩具才能睡着。”

让陆雅萍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浩浩的小男孩,家在江苏启东。“8月31日,他是第一位到校报到的,可是一直紧紧抱着妈妈,到晚上睡觉时还哭着不让妈妈走,然后寝室里两人哭成一团,后来妈妈狠狠心走了,他就一直哭闹。我们怕他影响其他孩子入睡,就把他叫到寝室外面说,‘妈妈已经走了,你要站在外面哭一晚上吗?’后来他哭累了,想了一想说,‘那还是去睡觉吧。’”

“9月2日,浩浩连着三节课课后都来问我一遍:‘老师,我还有几节课可以回家?’问第三遍时我问他,‘你为什么每节课都要来问一次?’他说:‘因为我想让妈妈快点来接我。’”陆雅萍说。

“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跟浩浩说,你看我跟你妈妈都姓陆,其实我是你的姨妈呀,让妈妈走,姨妈会陪着你的。浩浩一下子心理上觉得亲近了,经常叫我‘姨妈’,很依赖我,现在上课、睡觉都乖了许多。”陆雅萍说,她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她们也极力让自己像孩子们的妈妈、阿姨、奶奶等家人,让孩子们信任、依赖自己,这样才更有安全感,才会遵守学校的规章要求。

“经过9年的住宿管理教育,我们也发现,哭闹异常凶、时间长的孩子,往往家庭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父母太忙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或者就是太过溺爱使得孩子依赖性太强。”陆雅萍说。

家长心理断奶期更长

2015年9月11日,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下课时间还没到,家长在窗外等待学生。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陆雅萍说,一般小一新生入校一个月内都会逐渐适应集体住宿生活,然而跟孩子相比,家长的心理断奶期要更长。

“我们建立了住宿生的微信群,每天教师都要把孩子今天一天的生活通过文字、照片发给家长,而且必须让每一位小朋友露脸,如果漏掉了,家长就会不高兴。”陆雅萍说。

“前面一周,每天从早到晚,都不停地有家长问我:‘我家宝宝今天怎么样?’尽管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一个班20多位小朋友,每人问一句,我都得认真地组织好不同的评价回复给家长,虽然有些孩子十分调皮捣蛋,但我们都是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一周需要培养家长和孩子的自信心,有时候到晚上11点了还在回复家长微信。”陆雅萍说。

陆雅萍表示,由于现在很多家长都是80后,非常忙碌,不善于照顾孩子,经常会忘了给孩子带足够的衣服,有时甚至忘了睡衣睡裤,因此除了教孩子之外,教师们还得通过微信和家长联系手册指导家长如何做,周末如何照顾孩子。

“还有的家长除了微信,每天还打电话过来要和孩子说话,有的不到接孩子的时候就赶来要看孩子,孩子本来已经渐渐适应了,但妈妈一个电话来:‘宝宝,你想我吗?’马上就哭了,然后所有孩子就都哭了。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在孩子适应期内,尽量少打电话、少来学校看孩子。”

周五下午2点半,是父母来校接孩子回家度周末的时间。

半个小时后,一年级所有的孩子都被接走了,只有一个叫琪琪的小朋友因父亲还堵在路上,孤零零地在住宿区大堂哭泣。当教师让她再打给父亲问问到哪时,琪琪抽泣着说:“前面已经打过了,我怕再打爸爸嫌我烦。”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害怕自己被剩下的感觉,除了迟到的,有些家长甚至会忘记按时来接孩子,似乎觉得把孩子扔在学校就都是老师的责任了。”陆雅萍说,“这些都会让小朋友觉得特别委屈,特别害怕,给小朋友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专家:不应忽视家庭教育

一年级就住校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究竟是利是弊?

对此,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就公开表示反对,她认为家庭的温暖,尤其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如果把孩子早早和父母隔绝开来,让孩子早早上寄宿制学校,这是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儿童原始情感和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将来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和表达。用上寄宿学校的办法来锻炼“独立能力”,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陆雅萍则认为,凡事都有利弊,“我们要尽量弥补缺乏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缺陷,给予他们家的感觉,这里有很多孩子都叫我们‘妈妈’。”

另外,她表示,经过9年来的对比发现,住宿生较该校走读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完胜,而且更懂得关爱、照顾他人。住宿生活还保障了孩子的休息时间,因为每晚8点半必须睡觉,且生活规律,因此个子较走读生往往长得更高。

在江苏昆山上班的衣衣妈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尽管非常不舍,但一周时间下来,觉得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很多,且生活作息规律许多,举止上也更加有礼貌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