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问吧精选︱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哪个才是“当代科举”?

李林
2015-10-09 10:4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

科举和当代的高考、公务员考试有什么异同?科举制度能为当代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乃至乡村社会的治理提供哪些镜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讲师李林近日做客澎湃问吧,就科举考试与人才选拔的问题与读者互动,以下是部分精彩问答。

2015年7月,山西省晋城市状元游街

科举和高考不算一脉相承

暖雪:为什么我觉得现代的高考就是科举的衍生品?

李林:高考和科举,都是为了选拔人才而组织的大规模竞争性考试,有些制度的设计和运作方面异曲同工,这是事实。不过,两者在考试内容、组织方式以及选拔目的上,还是区别甚大,也很难说高考就是科举的衍生品。

非纯锑:现在高考制度和它算是一脉相承吗?

李林:不能说一脉相承。科举是为了选拔政务官员,高考是为了选拔考生入读大学。

一股凉风暖暖:科举最高级别考试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考试?

李林:嗯,不大好比。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是殿试,用皇帝的语气命题,理论上皇帝还要临场视察,亲笔取中(尤其是前几名),所以选中的都称“天子门生”。现在有什么考试可以与之类比呢?

4928042985:今天的大学本科生,相当于古代的秀才吗?

李林:晚清的时候,是把新式小学、中学、大学的毕业生,相应等同于秀才、举人、进士的,外国留学归来的也如此。

冰心在玉壶:清华北大的学生能中进士吗?

李林:清华北大的考生能否中进士,真不好说,毕竟考试的内容和选拔目的相差太大。

只有一点,晚清的时候西方人来到中国,需要更多对西方介绍中国的教育体制及科举功名。很多时候也将进士及第比拟为近代大学中的学士学位,同样用degree一词,有时加个imperial在前标示。而科举废除前后,为了鼓励游学,对于去外国留学取得学位者,归国参加考试合格,也根据所学科目,授予相应的进士荣衔,称为洋进士。大家比较熟悉的詹天佑先生,从耶鲁毕业回来后,也曾被授予“工科进士”的头衔。

迟暮:古代科举考试与高考历史题目有多大关联?

李林:都要考历史知识——等于废话,哈哈!

这么说吧,对于历史事实的记忆和历史问题的理解,确实是科举考试对考生的基本要求之一。科举考试中的很多出题形式,无不需要历史知识辅助才能解答更好,比较重要的题型,是类似于今天的问答题和论述题。

当然,与高考历史不同,科举考试中对历史知识的考察,往往需要考生从中阐发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并以历史知识为辅助,阐发儒家经典中的微言大义。毕竟,科举是为了选拔人才做官,高考是选拔人才读大学。而在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中,史学很多时候都是经学的羽翼和辅助。

最后一点,科举考试应该也是高考历史需要把握的知识领域之一哦!

古代科举考试图

公务员考试可以类比科举

Trouble:公务员考试算不算当代的科举?

李林:就人才选拔的目的来说,还是可以这么类比的,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英文通常将“科举考试”翻译成civil examination或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的原因。事实上,前辈学者如邓嗣禹先生,在细致对比考察早期中西文献之后,甚至提出,近代欧洲尤其是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文正书院:假如我国实行政务官与事务吏的分离,有没有可能进行考试改革,事务吏参加公务员考试,政务官科举为主?

李林:类似的问题大家提了很多,大致都关注官与吏、政务与事务、通才与专才的问题,集中在此解答。

其实,科举制度在设计和运作的多数时间里,恰好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解决好。虽然特定时期的科举也曾考过专门知识与技能,或者有些时候特别开设制科或特科,临时选拔特定的专门事务性人才。不过,这不是科举选士的主流形式。科举制度所陶冶和选拔的,更多还是熟知经史、精于词赋的文人,宋代以后尤其如此。到了具体的岗位上,还是需要历练和学习。这可能也是科甲出身的州县官员,越来越要依赖师爷幕友的协助才能有效施政的重要原因。

至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或政治改革,我了解不多,只怕说来只是隔靴搔痒。只能尝试说个基本的立场:政务和事务固然需要适当分离和各有侧重,但绝不能分途决裂。尤其在现在的局势下,如果在上位的政务官不能熟知相应领域的事务,那么盲目指挥或遭受蒙蔽恐怕更所难免。

犹记风吹水上粼:绍兴师爷很出名,一般他们需要考取什么样的功名、具备什么样的技能才能融入这类职业群体啊?

李林:功名似乎倒不是成为师爷的必要条件,相反很多师爷是没有正途的上级功名的。您说得对,技能很重要。由于科举考试内容及形式的局限,所选拔的主要是政务型官员,而且基层的州县官长事务繁剧,必须依赖师爷才能有效施政。通常来说,有几类师爷是最为重要的,就是精通当地钱粮、赋税、刑案、法律,并且要能很好地熟悉地方、协调官民关系。很多时候,师爷的职业与技能是师徒相授,甚至是父子相传的。

老大麦子:恩科是什么?前三名都要先去基层锻炼吗?清水衙门是哪个?

李林:恩科就是遇到大喜之事,比如皇帝登基、大婚等,在正常举行的正科之外特别加恩举行的科举考试。

以明清的情况而言,一甲前三名基本都会先去翰林院,成为修撰或编修。三年之后考试散馆,要么继续留在翰林院,要么分到内阁、各部任职,也有去到地方的,不过不是很多,而且他们的升迁前景一般都很不错。

无论古今,人事和财政都是政治中的两大要害,与这两种权力关系越密切的部门,通常就是要缺要职。反之,就很好理解了。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里的绍兴师爷像

科举制度的启示

天水围:科举制度相对于现行人才教育选拔,有没有一丁半点的优势?

李林: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人才选拔制度,所以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正面启示恐怕有限。不过我们现在的人才选拔制度的设计和管理,还是从科举考试管理中学到不少经验的。

NEW BOY:科举制有无可供今人借鉴之处?

李林:在扩大选士的社会来源、增进社会纵向流动、防抑世袭特权阶层过度膨胀、兼顾地区发展差异、保障公平公正的制度设计等方面,还是有些借鉴意义的。

Zj:个人认为形式不重要,内容是关键,科举也好还是什么其它制度也好,究竟以什么标准,什么内容来选拔,才是教育体系的核心。

李林:部分赞同您的论见,我也觉得科举考试的最大问题出在内容上。不过内容问题处理好之后,有适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开展,却也不是无关紧要的。

王若白:科举制度是不是对地方社会乡村治理有其有益和特殊的作用?相较于现在的乡村空心化情况,应该怎么看?

李林:很有深度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基层政府,其实只设到县一级。县以下的地方治理,多数都要依靠士绅与家族。科举制度除了旨在选拔人才入职政府,更希望通过提倡儒学、敦厚诗书,授予一些人功名荣衔,并给予尊重优待,让他们垂范地方,协助治理。事实上,这对地方税收、水利、慈善、教育等事业的有效展开,还是助益不少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形式的地方自治。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依仗功名权势,鱼肉乡里的劣绅也不是没有,不过若被告发坐实,也会面临严惩。

中国这些年的乡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多年工农业、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累积的恶果。政府自然也已留意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可能后果,所以农村发展政策中除了要解决基本的生存、医疗问题,开始更多重视基础教育,提倡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提倡阅读,并且鼓励大学生去最基层的乡村历练。方向是对的,不过要看到实效,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更何况,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会打些折扣,甚至变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