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美新常态·IF|如果美国重新成为“世界工厂”

澎湃新闻记者 黄翱
2015-09-23 15:32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编者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起对美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开启“增信释疑、聚焦合作、面向人民、开创未来”之旅。

如今,中美之间存在一系列亟待商讨的议题,从南海、网络安全到经济合作,均需要两国领导人面对面交流与谈判,对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意图、中美日益增长的共同利益、双方维护和平稳定与发展承担的责任进行再确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如果中美”系列文章,采集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尝试对中美间最炙热的议题进行解析,希望能为两国共同应对这些时代性难题提供建设性参考。

美国制造业会在未来挑战数十年来在全球罕逢敌手的“中国制造”吗?

“超过一半的制造业高管们说他们正积极寻求将工作从中国带回美国,那么就给他们一个理由让他们把这件事做了。”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1月发表的国情咨文讲话中有这么一句,似乎透露出美国希望将“世界工厂”从中国夺回的雄心。

“美国人找不到工作,因为根本就没有工作。中国人和墨西哥人抢走了我们的工作。”这是美国热门的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的“招牌言论”。支持率一路飙升的他一直宣称,将会从中国、墨西哥和日本等国将工作机会“夺回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访问美国,专门花了两天时间在美国西北部的制造业基地华盛顿州停留,并与中美两国代表企业的CEO们举行圆桌会议,足见中美的经济合作不单单充当着稳定大国关系“压舱石”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目前两国在网络、南海、人权等诸多议题上的分歧,成为两国未来合作与竞争的诸多议题的源头。

近几年来,随着能源革命的进一步推进,以及3D打印等深刻改变行业的技术的成熟,美国制造业出现强劲复苏的态势。有美国的报告甚至估计,目前中美制造成本的差距已经不到5%。这让外界不免产生疑问,美国制造业会在未来挑战数十年来在全球罕逢敌手的“中国制造”吗?

美国制造业复苏?

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逐渐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两端延伸,而将处于中间环节、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向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转移。这一分工的结果,使得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发达经济体制造业普遍经历了趋势性萎缩。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和的近40%,到2002年这一占比降至30%,2012年进一步跌落至17.4%。在此期间的2010年,美国保持多年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地位被中国取代。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制造业萎缩的趋势似乎发生了“逆转”。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数据,1970—2009年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从24.4%降为12%,但此后开始企稳,在2012年回升到12.3%。2015年,制造业为该国经济贡献了2.09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2%。

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通过计量分析发现,美元汇率的竞争力、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廉价能源、与新兴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差距缩小等因素,推动了美国制造业的复苏。

同年8月,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一份报告称,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以及美国能源成本的空前下降,目前制造业在中美两国的总成本相差已经不到5%,亦即,如今在美国平均花1美元生产的东西,在中国需要花费96美分。

报告称,在过去10年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187%,而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则增加了27%。此外,中国的电力成本上涨66%,增长率是美国的两倍,而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稳住了电力成本。过去1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0%,导致中国商品在海外的售价提高,相反,美国商品在中国变得更加便宜。这一系列成本的上升减少了中国的竞争优势。2004年,中国的制造成本比美国少14%,现在这种优势已缩小到5%。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如此趋势继续,到2018年,美国的制造成本将会低于中国。

这份报告称,制造成本最低的经济体已经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尼西亚,紧接着是印度、墨西哥和泰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六,仅比美国高一位。

虽然制造业成本上中国的优势已经不明显,但美国工人的工资依然远远高于中国。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统计,2014年,中国依据生产力调整过的制造业工资大约为每小时12.47美元,约为美国工人22.32美元的一半。

其他因素弥补了生产成本上的差距。美国国内的页岩气革命让油气成本大大降低,美国天然气的进出口比率从2008年的24%跃升至2013年的55%。据预测,美国的油气产量在2020年前将增加10%至15%,甚至高达30%至50%。能源繁荣为美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能源成本优势和新的投资增长点。油气是能源密集型工业,如钢铁、铝、纸以及石化工业的重要来源。同时天然气成本的降低又大大拉低了电力成本。根据上述报告,美国工业电价比其他主要的出口国平均低了30%到50%。

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的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今年6月发表一份名为“美国非传统能源的机遇”的报告。这份报告中乐观地表示,由于美国在页岩油领域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将在制造业领域领先其他国家至少15年。目前,美国有超过101117口页岩油井,而中国只有258口。

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大卫·基(David Gee)表示,“当你将运输延误、海运不可抗危险以及与本土企业合资的风险考虑进来,中美之间5%的制造成本差距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

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前主席杰利·杰希诺斯基(Jerry Jasinowski)认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出现下降主要归因于四个原因:高昂的能源成本、迅速提高的人力与土地成本、缺少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他说,由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空气状况,让全球制造业的顶级管理者们举家迁往这些城市显得愈发困难。

与此相对的似乎是中国制造业出现的一些坏消息。从去年开始,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曾经是东莞第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鞋业负面消息连连,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今年8月份的制造业PMI为49.7%,与去年12月份的49.6相比几乎持平,但已经降至临界点下方,系三年来的最低水平。今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活动已经第三个月出现低于50的读数。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到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5.6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7%。这已经是相关的数据连续两年出现如此幅度的下降。

“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工人的工资逐年下跌,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在提高,十年来中国工人的工资在不断的上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同时,人民币一直在升值,中国的社保缴费标准和征缴力度也越来越高,这导致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相对优势不断下降。

中国经济的新特点

但聂日明依然认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被撼动。他说,制造业有三大要素——技术、资本与劳动力,其中技术与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唯独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因此全球制造业分布的失衡实际上是由劳动力分布失衡导致。“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近十几年以一国之力独自向全球新增供给了上亿的劳动力,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中短期来看,发达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无法与中国竞争,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素质与基础设施上也无法与中国竞争。同时,尽管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已经不如以前,但依然比大多数发达国家更加灵活,例如中国的产业工人更愿意加班,也更加富纪律性。

的确,外界似乎没有理由悲观,中国制造业不仅仅是产品走出来,资本和技术也在走出去。

一个突出的例子便是,就在习近平访问美国前夕,中国中车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新家的第一个制造基地于9月3日正式开土动工。《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中车承诺60%的车辆制造将在美国本土完成,以让这些车辆打上“美国制造”的标签。但是,所有的工程设计、技术依然来自中国。

中国公司将制造业部分搬到美国已经不是新闻,此前,包括联想、海尔等中国企业已经将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务转移到美国。根据荣鼎集团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额达到120亿美元,是仅次于2013年的历史第二高度。其中,并购交易的数量达到创纪录的92笔,是2012年的三倍。这份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创造了8万多个就业岗位。

澎湃新闻发现,习近平23日出席的圆桌会议的15家与会中国企业中,8家来自制造业,并且均是赴美投资设厂的先锋。

主营业务汽车零部件制造销售的万向集团在美国13个州设厂,雇佣当地员工12000多人。来自河北的新能源民营企业新奥能源此前曾斥资50亿美元,在美国内华达州建设了一个光伏产业基地。中国的肉类巨头双汇集团2013年曾斥资71亿美元收购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2014年,伊利集团与美国乳制品公司DFA则签署协议,在美国堪萨斯市建立一家全美规模最大的奶粉厂。另外,包括外界熟知的联想、海尔,以及玉皇化工、天津钢管集团等都在美国拥有相当规模的制造基地。

这一数据背后也体现出一种趋势,亦即随着中国本土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高,中企在世界顶级市场正实现从产品输出模式向“产品+技术+资本+管理+服务”等综合输出模式的转变。

“商品是可流动的,但是人口是无法流动的,只要全球化的趋势还在,资源一定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这不是哪个国家能够干预的。”聂日明说。

另一方面,制造业数据低迷的背后却是服务业的异军突起。2013年,中国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46.1%,第一次超过了制造业,成为我国三大产业当中贡献率最大的产业。

9月21日,总部位于纽约的CBB International发布了第三季度中国褐皮书,报告指出,“制造业既不是中国经济的缩影,也不是领头羊,其他部门的表现提振了整体业绩”。这份报告表示,零售和房产业疲弱,但相比一年前趋于稳定和改善。而服务业构成中国经济的一半以上,无论是在销售额、价格、数量和资本支出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

同样,美国自身是否真心希望振兴制造业也成疑问。聂日明说,制造业在美国并不像服务业那样是吸纳工作的大头,二来中国目前主导的制造业在商品价值链中分得的价值很低,和中国以及其它新兴市场国家抢这些制造业得不偿失,美国也没有振兴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的现实需求。

“中国的城市化方兴未艾,印度、东南亚等一些新兴国家也在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劳动力供给,美国的产业工人的工资和他们比有竞争优势吗?有必要和这些国家抢这样的饭碗吗?一个富人不到逼不得己,有必要和一个穷人抢一块钱的面包吗?”聂日明说,美国、德国等国发展制造业的思路很清晰,要重点发展拥有优势、利润丰厚的先进制造产业和高科技行业,例如制造业4.0、互联网、3D打印等,对普通的制造业并没有现实的需求,所谓希望制造业回流只是当年降低失业率的权益之计。

“制造业领域并不存在所谓的‘零和游戏’。”原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敦仁对澎湃新闻表示,中国依然为全球生产价廉物美的东西,这一基本格局不会变,而且这一格局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都有好处。

“合作里面就是竞争,竞争里面就是合作,除非一个特别强,一个特别弱。目前的情况是中国不断在往上走,中美之间的竞争本身就是合作。”他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