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检察日报刊文:“严法”遏制任性旅游,美国乱扔垃圾或需服刑

郭美宏/检察日报
2015-09-28 08:56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在公共场合要衣着得体,不喧哗、不吵架、不涂鸦。”“如遇航班延误,应多给予理解和配合。”……

9月23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的一则旅行安全提示,被媒体广泛报道。之所以被关注,大概与前些日子多名游客在境外“任性”旅游相关。关注的背后,暗含着国人对文明旅游的期盼。

国庆“黄金周”将至,本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全国人大代表,共同探讨旅游文明问题,希望能为治理不文明旅游提供思路。

国人旅游是否“任性”

国人“任性”旅游其实早已算不上新闻,在国内旅游景点,类似爬树拍照、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排队加塞甚至在文物上乱写乱画、大闹机场等现象并不鲜见。记者上网搜索不文明旅游的信息,竟然超过百万条。出境游不文明行为亦不时被曝光。前几天,有两则针对中国人不文明行为的报道就特别火,一则是《中国女游客蹭吃惹火日本老板娘》,另一则是《中国女孩泰国白庙侧卧写真惹怒庙主》。

是国外媒体有意抹黑中国游客,还是国人在境外的不文明行为真的让人不能忍?针对网上一边倒的负面评价,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旅游局局长黄细花认为,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要客观看待。她说,旅游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近20年尤其是最近10年才流行起来的,对于文明规范,他们不一定都了解或者不能很好地去践行。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也出现过类似现象。去年,中国的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国内游更是达到36亿人次,这么大的旅游规模,出现一小部分不文明行为也不足为奇。当然,这并不意味对“任性”行为可以放任。一方面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引导,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法律来约束和规范。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的观点是,面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政府要积极作为,有效干预。旅游是传播文明的有效方式,既然要传播文明,就不应该对外面的不文明事情视而不见。国家旅游局提出了“515战略”,明确把文明旅游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对文明提出了更高要求。

完善硬件能否减少不文明

有观点认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与景区硬件设施跟不上有关。如果有充足的洗手间,谁会排队加塞?如果随处可见垃圾箱,谁会故意乱扔垃圾?在无法为游客提供应有保障的前提下,一味站在道德高地去要求、抨击游客无奈的不文明行为,显然不合适。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森林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前董事长黄超持相同观点。她认为,景区有必要提供各种设施、设备,“如合理放置美观有趣的垃圾箱,使游客便于、乐于负责任地处理废弃物,设置美观醒目的标牌,配置有亲和力的说明文字及提醒文字,提示游客不至于太放任自己。”

厕所通常被认为是最必要的硬件设施之一。据了解,从今年起,我国将实施一场为期3年的“旅游厕所革命”,新建和改扩建5.7万座厕所,到2017年最终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的厕所全部达到标准,并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使用免费、管理有效”等要求。未来,旅游厕所若不达标,在景区评A、饭店评星过程中将实施一票否决。

不过黄超也表示,硬件建设只是一个方面。她认为,面对当前旅游业飞速发展所伴随的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爆发式增长这种形势,既要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从硬件基础抓起,也要从游客使用公厕等文明细节着手进行引导。

某些游客的“不拘小节”确实令人尴尬:对纸、水等资源肆意浪费,厕纸被偷走、坐便马桶被踩碎、大小便后不冲厕……据报道,上海市静安区在公厕试点免费提供手纸,半年多来,如厕者每次使用的卷筒纸长度平均为1.6米,有的被用来擦皮鞋,更有甚者偷走整卷手纸。

黄超认为,文明细节如果得不到提高,再好的硬件都难以发挥作用。她期望通过有效措施引导每个人把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落实到节约用纸、用水,自觉维护公厕卫生等小节上。如此,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就不仅是一场硬件上的“厕所革命”,还会从文明细节的熏陶中得到思想认识方面的提升。

“游客黑名单制度”是否虚置

为了遏制游客不文明旅游陋习,国家可谓频放“大招”。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多项规定,比如《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公约》《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去年年底,我国还出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俗称“游客黑名单制度”),规定六种情形将被“拉黑”,包括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参与赌博、色情、毒品内容的活动或者危险性活动;严重扰乱旅游秩序的活动。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规定、指南、公约,多为倡议式条款,对游客的硬性约束不多。比如旅游法规定“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但是没有对应的处罚措施,很难真正起到遏制不文明旅游的作用。

“游客黑名单制度”获得舆论普遍好评,被认为是“在探索推动文明旅游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媒体统计,目前公布的只有4批11人进入“黑名单”。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公布的4批不文明事件都是流传广泛、影响恶劣的案例,对全社会的教育警示作用十分显著。将不文明游客列入“黑名单”,并施以信用惩罚,可以“倒逼”游客自觉养成文明出行的习惯。

在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旅游规划专家梁建军看来,被“拉黑”的情形都比较严重,对社会危害性较大,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实践中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都不违法,却让人很不爽,让外国人看笑话,比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闯红灯、乱穿马路、穿着睡衣上大街等,难以进入“黑名单”,对此应该有相应的罚则。

戴斌的观点是,对不同性质、不同危害程度的不文明行为应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实行分类评估,处以相应的惩罚,如此方能将游客的旅游劣迹变成“疼痛”的成本损失。

不久前,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彭志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出台《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的初衷是要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未来会根据各地实施的具体情况,收集反馈意见,对其作出修改和完善。

遏制“任性”是否需要“严法”

戴斌认为,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除了“拉黑”以外,还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可以有超越法律之上的权利。对于那些违法甚至犯罪的不文明游客,比如破坏文物、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执法司法机关应及时干预,让违法犯罪者付出应有代价。”他介绍,发达国家普遍对不文明行为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如在英国伦敦,如果乘客朝车外乱扔垃圾,车主将被处以100英镑罚款,若是因乱扔垃圾被告上法院,则可能面临最高2500英镑罚款;在美国乱扔垃圾,严重者甚至要服刑。

戴斌提出,对于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比如在红色旅游景区亵渎革命先烈等,要完善相关立法,并由景区对不文明游客提起诉讼。他建议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必要时可以启动旅游法的司法解释、判例汇编和法律修订工作,特别是针对“旅游者权利与义务”一章的4项义务,游客如有违反,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由什么机构执行,都应进一步明确,用法律的强制力让游客保持敬畏之心。

在梁建军看来,遏制不文明旅游行为,说理引导和严法惩罚“两手都要硬”。他建议将“游客黑名单”与景区、旅行社、酒店联网,并与公安、边检、银行等部门互动,纳入个人诚信档案,必要时通报有关国家。把不文明行为与个人诚信记录紧密捆绑起来,让上了“黑名单”的人买不上票、贷不了款、出不了国。他说,不管在欧洲、日本、新加坡还是美国,对于相关行为的管制都比我们国家细和严。他强调,遏制游客不文明行为,一定要和个人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紧密关联。

黄细花也认为“治乱”需要“严法”,她建议借鉴国外相关治理经验,同时创新宣传方式,让文明旅游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