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媒体人张进的受难记:从重度患者到抑郁症专家

澎湃新闻记者 李丹
2015-09-29 08:25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从2012年初到3月,我逐渐发病。最初的病象是失眠,每天睡眠越来越少,后来发展到服用安眠药也彻夜不眠的程度。3月中旬,在连续两周彻夜不眠后,身体终于崩溃,不得不离开了工作岗位。

病休之初,自以为只要好好休息,恢复睡眠即可。岂知越来越恶化,每天完全睡不着。每次都是在困倦昏沉到即将入睡之际,会突然心悸,然后惊醒。记得当时我给一个朋友发短信描述说:‘感觉有一个士兵把守在睡眠的大门口,当睡意来临,就用长矛捅向心脏,把睡意惊走。’”

上述文字,出自新近出版的《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一书。本书作者张进用冷静简约的笔法,描述了自己耶稣受难记般的抑郁症经历。如此直面现实的文章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

张进

张进是知名媒体人,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现任财新传媒编委、财新《中国改革》杂志执行总编辑。他在抑郁症病愈后写下一系列探讨抑郁症的文字,于近日结集出版。

“现在抑郁症这个词很多人都挂在嘴边,实际上,中国人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中国在2012年12月才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精神科医生缺口40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安定医院精神科医生姜涛在他为这本书写的序中说。他是张进的医生,和张进已从单纯的医患关系,发展为张进研究和写作抑郁症的支持者。

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抑郁症,张进也走过了一段灰暗的日子。

三年前,没有任何预兆,抑郁症悄然袭击张进。张进回忆说,那时适逢两会,他要做一个民政部部长专访,先要设计采访提纲。“过去,这是举手之劳;那时,千难万难。记得我打开民政部网站,想看看民政部最近做了哪些事情,李立国部长做了哪些讲话,硬着头皮看了半天,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或者说,看到的都是字,却不能把这些字连贯成完整的含意。”

张进非常恐惧,却不明其原因,后来知道这就是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之一,生命能量的流失。

此前的2011年末,他逐渐发觉自己记忆力下降,反应不再敏捷,处理问题也不再决断;慢慢地情绪也出了问题,对吃、对玩,都索然无味;开小组会,也不再滔滔不绝,放言高论。

无奈,2012年两会期间,他开始休假。起先以为,脱离工作,休整几天,恢复睡眠,就会好。哪知道,半年的病程由此开始。

常见的误解是,抑郁症是患者意志不够坚强所致。“现在才知道,未曾患病的人,也许永远也不能体会患者内心的挫败、孤独和苍凉。由于大脑发生功能性病变或器质性病变,他遭遇意志无法控制的精神障碍和痛苦。”

治疗的前五个月不见效,病情逐渐发展到重度阶段。直到找到姜涛,在他开的“猛药”下才开始好转。

临床病愈后,张进开始研究抑郁症。他在《渡过》的“前言”中说:“从病愈那一刻起,出于对疾病的好奇,也出于责任心,我想搞清楚折磨了我半年之久的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并要把我的心得告知同病者,让他们少走弯路。”

的确,当今患抑郁症的人太多,而常识却太少。张进在书中呈现了最常见的问题:抑郁症是心理病变还是器质性病变?如何准确诊断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如何用药?抑郁症患者如何重返社会?

为了写作这些问题,他从自身出发,先把自己用过的11种药挨个研究了一遍,由此延伸到抑郁症的病理知识,同时阅读大量病例。当零散习得的知识断片逐渐交汇,构成一张网络后,他又找来大专院校的精神科教材,系统学习了一遍。有一段时间,他甚至利用双休日,到安定医院姜涛医生的诊室,旁听他给病人看病,获取实际经验。

他还利用记者职业,把抑郁症作为报道选题,广泛采访。个人体验、学习体会、采访所得,结合在一起,他开始系统地撰写文章;而这些文章传播出去后,就有很多患者及家属慕名找他咨询,他也热心解答。就这样,三年来,他边学习、边采访、边接受咨询,陆陆续续写成这本书。

这三年,张进和国内许多抗抑郁症组织建立起联系,兢兢业业地科普抑郁症。不久前,他在北京尚善基金会做了专题讲座“对抗抑郁症,信心从哪里来“;在世界预防自杀日,受邀到回龙观医院发言谈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近日还走进北大医学院讲座,谈怎样做好精神卫生报道。

他自己的写作,也进入一个“莫名其妙”的好状态。从去年5月开始写作《科普抑郁症》系列至今,还接着写作了《旧事新叙》系列等许多文章,创作力井喷。

张进这样描绘:“那一阶段,我处在一种奇妙的状态中。内心情感滚涌,目眩神迷;对美的感受随处可掬,对生活的感激接踵而至。整个人都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驱散了黑暗,灵感在那一刻源源不断而来。”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如此评价:“张进由己及人的关于抑郁症的见解和经验,主要还是参考之用。而他的坦率真诚,他的善良的愿望,以及为患者排忧解难的济世之心,我是很赞赏的。……张进是个有才华的新闻人,文字修养很深,他的这本书不仅有知、有识而且有趣,文字颇有余味。”

以下是澎湃新闻记者对他的采访实录。

澎湃新闻:曾经有很多媒体人自杀的新闻,您作为资深媒体人,觉得这是一个抑郁症高发的行业吗?

张进:相对高发。演艺界、教师、警察和官员也都是高发群体。

澎湃新闻:压力和抑郁症的发作有关吧?

张进: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相关。有时即使没有压力,抑郁症也会发作。

澎湃新闻:您发病时并不是因为过大的压力?

张进:至少不是直接原因。抑郁症的病因太复杂了:遗传、性格、环境、突发事件……连上帝都不一定能弄清楚。抑郁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的异质性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它们各有其发病原因和机制,无法用一种病因和机制做出解释。我觉得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去追究原因,一是你无法确定;二是找到了也没大用。

澎湃新闻:但是一些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把原因归为童年的创伤之类,认为找出这个原因对治疗很有用。

张进:精神分析是一个学说,但付诸实践的效果还需要观察。包括对童年创伤的揭示。我认为,找到创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医治。如果做不到后者,只是揭示,打开创伤,效果也未必好。

澎湃新闻:著名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在美国TED论坛上的演讲视频流传非常广,他这么说:“抑郁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您认为呢?

张进: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抑郁症这个名字其实会给人造成误解,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不快乐。其实不是。抑郁症对人最大的伤害,不是情绪好不好;正常人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开心就不开心,有什么关系?谁能保证永远开心?开心不是生活的必备条件。抑郁症最痛苦和可怕的,是动力的缺失,能力的下降,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你不高兴,不是病;生活和工作的功能丧失了,才是病。

澎湃新闻:不开心也是一种活力……

张进:这个说法太泛化了。这么说的话,自杀也是一种活力,一种能量。比如,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发生在从轻度向中度恶化,以及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阶段,就是这个原因。真正的重症患者是不会自杀的。如果患者处于重度阶段,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

澎湃新闻:之后您还打算做更多科普工作吗?

张进:我的本职工作是记者、编辑。研究和科普抑郁症,是兴趣,也是机缘巧合,一篇一篇写出来了,最后成了一本书。我愿意继续研究,继续科普,这也是我的责任。当然有受到时间和精力的制约。力所能及吧,能做多少做多少。

澎湃新闻:胡舒立在书的序言中说:“很多得了抑郁症的人,都遮遮掩掩,羞于承认自己得过这个病。张进则不然。”把自己隐私经历公开写出来,您当初犹豫过吗?

张进:这没什么可犹豫的。病好了,狂喜之下,就想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也觉得会对别人有用。的确有些患者不好意思承认得过抑郁症,我觉得没有必要。应该打消病耻感,这样对自己的治疗和恢复都有利。

我只是觉得写得还不够好。美国作家安德鲁·所罗门的《忧郁》是传世之作,也是我的教科书。他病了大半生,我只病了半年;他研究了几十年年我只研究了两三年……现在这本《渡过》,还算不上著作,只是一个文集吧。其中肯定有很多未加验证的东西。我也就胆子大,还有就是干了20多年记者,比较敏感,有直觉,就写出来放在那里。将来有时间,工作之余,我还会继续学习、继续研究、继续接受患者咨询咨询,慢慢积累。也许十年后,能写出一本安德鲁·所罗门那样的书。

澎湃新闻:很多读者觉得您写自己经验的部分特别打动人。

张进:我算不上什么。我和国内很多抗抑郁症团体有联系,接触过很多患者,很多人的经历比我惊心动魄得多。说实话,我就是占了个便宜,会写。很多人一病十年、二十年,他们有很多的感受和苦闷说不出来……我有责任替他们写出来。

澎湃新闻:您现在依然和那些患者保持关系吗?

张进:是的,每天一睁眼,看到的第一条信息可能就来自患者。向我描述今天的状况,诉说自己的痛苦,问我该怎么办。每天都这样。以前为了研究和搜集资料,我加入了好多个抗抑郁团体……现在有时候会顾不过来,尤其是工作特别忙的时候。借此机会向患者致歉,不过我会努力协调好的。

澎湃新闻:最后的问题,您现在的写作状态还像后记中写的怎么好吗?

张进:是的,这是让我意外且惊喜的一件事情。我过去一年写的东西,比此前10年都多,而且质量稳定。我的博客阅读量,从去年年初的十几万,变成现在快200万了。

我觉得我的变化,和这次病有关,和神经递质有关。我也担心这会不会是轻躁狂状态。但姜涛医生说不要担心。他说躁狂不会带来创造力,只会提高效率。但我还是很有紧迫感。我要抓紧时间多写,万一哪一天从躁狂跌到抑郁,创造力归零,毕竟已经写出来这么多,那也不很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