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稿】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1978—2011)

2021-08-02 19:5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

(1978—2011)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1978年

12月18日—22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为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12月  四川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和住宅商品化,落实私房政策,恢复房地产交易市场,鼓励私人购、建住房。

1979年

1月1日  《人民日报》在当天和之后一段时间的报道中连续介绍了四川、云南和广东的部分社队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情况。报道称:四川省广汉县委决定从当年开始,全县农业普遍推广“以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办法。此前,1978年秋,省委也实行了“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支持农民搞包产到组。这是我国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早实践之一。

1月6日—19日  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决定,建立川西粮油基地和凉山、阿坝、甘孜“三州”的糖料、林业、畜牧业基地,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

1月20日—23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题为《坚决实现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为加快四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工作报告。

1月  商业部在江津地区永川县召开全国商品合理运输经验交流会,向全国商业部门推广了江津地区“五定运输”经验,进一步促进了四川的合理运输工作。此后,四川运杂费水平逐年下降,年平均节约运杂费2452.5万元。

2月24日  省革委颁发关于计划生育工作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对晚婚年龄、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自愿只生一个孩子的奖励办法、超计划生育的对策等作出具体规定。

3月21日  省委印发《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问题的通知》,对1978年10月省委总结提倡的广汉县金鱼公社实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办法作了肯定。同时重申,要加强定额管理,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付给报酬,建立必要的生产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决克服平均主义。此举稳定了干部群众的情绪,确保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健康发展。

3月 省食品公司取消家禽派购,实行议购议销,取消牌价,随行就市收购。

5月16日 省委印发《关于广开门路继续抓好城镇待业人员安置工作的通知》,决定1979年安置城镇待业人员50万人。

6月25日  正在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四川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广告,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定货。产品不经物资部门收购入库,不占用国家流动资金,而由用户直接定货,这一举动对探索产销结合的新形式,产生了重大影响。8月,国家经委同意在该厂进行以销定产、产销直接见面的试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首次刊登推销产品的商业广告,也是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突破了生产资料不能作为商品的禁区。

8月12日  省革委决定从省财政收入中支出200万元,支持成都、重庆两市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和服务行业。省委、省革委还从四川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提高集体所有制企业和服务性行业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措施和政策规定。

8月15日  省委、省革委印发《关于发展集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的通知》,明确全省计划安置城镇待业青年50万人。同时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抓好落实工作,保证1979年安置就业计划的完成。

8月  全省城镇待业青年安置工作汇报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指出,1978年以来,全省已安置待业青年和其他待业人员60余万人,其中安置到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占2/3以上。会议要求,各地采取分工对口、条块结合的办法,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要途径,把安置工作进一步做好。

9月21日  省委作出《关于发展内地畜牧业的决定》,明确取消对屠宰牛的限制;产供销结合,牧工商一体化,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要积极进行试点,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要加强责任制,集体所有的牛羊,可以让专人分散饲养或专业户饲养,有条件的也可集中饲养,但要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和经济奖惩制。

10月1日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开办《彝语广播》节目,对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定向广播。

10月25日  省委印发《关于目前市场物价问题的紧急通知》,要求加强市场管理,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省委决定,成立省物价检查监督领导小组,负责处理物价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要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广泛深入地开展一次物价大检查。

11月19日  省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使生产队逐步富裕起来的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切实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要搞好农业发展规划和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关于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问题,要积极推广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的责任制,对少数生产落后、收入水平很低、长期吃国家返销粮过日子的后进队和穷队,可以实行包产到作业组,搞“四固定”,一定三年不变;发展社队企业、鼓励社员经营好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明确规定社员自留地和少量包产地的总和不得超过本队耕地面积的15%(原规定为5%至7%)。

12月15日  省委批复阿坝州若尔盖县委,同意他们成立牧工商联合企业,并指出,产供销结合,牧工商一体化,是畜牧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新事物,要积极办好。

12月22日  省委、省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搞好地方工业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工业十二条)。该通知总结了一年来100个扩大自主权试点企业的经验,针对年初企业扩权办法“十四条”执行中提出的问题,补充了新的内容,将计划内利润留成和超计划利润分成办法改为利润全额分成,从1980年起,在100个扩权企业的52个企业中试行。其余的企业加上新批准扩权的企业共318个,仍按“十四条”办法继续进行试点。

1979年 省妇联发起“五好家庭”评选活动,评选条件为:积极学习,遵纪守法好;努力生产,完成任务好;勤俭节约,婚姻家庭好;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好;邻里互助好。此后,全省“五好家庭”评选活动每年开展一次。

1980年

1月  国务院批准《彝文规范方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此后,凉山州大范围推广使用《彝文规范方案》,使40%的彝族文盲脱盲。该州部分中小学校采用彝文统编教材授课,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开设彝文班,还创办了彝文中等专业学校。

1月  省委印发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提高包产到组、联产计酬和多种经营、工副业专业承包的责任制;强调推行包工、包产、包费用、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

2月13日  邛崃县前进公社17大队的5个生产队联合创办的邛崃凤凰农工商联合企业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农工商联合企业,也是国内最早的农工商联合体之一。它下设粮油、副业、工业、商业4个专业公司。在保持生产队原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由各队投劳、投资,实行利润返还;工副业开办了酒厂、农副产品加工厂、建筑队等12个项目。

4月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当月起,全省的猪肉一律实行敞开供应。

6月6日—12日  省委在成都召开阿坝、甘孜、凉山3个自治州工作会议。省委决定,从当年起3年内,“三州”的牧业税按1979年实征数减半征收,农业税按实征任务减1/3征收,所减收入由省财政专款补助。并决定拿出3万吨粮食用于调整“三州”农业结构,扶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对于长期贫困、口粮很低的社队(标准由“三州”自定)3年内免去征购任务,让其休养生息、治穷致富。

6月11日  省委召开沼气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总结经验,制定规划,把发展沼气当作一项战略措施,当作解决农村能源的大事来抓,力争10年左右全省农村基本普及沼气。

6月29日  省计委制定《关于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的轮廓设想》。该设想提出以下主要规划指标:人口,按照一对夫妇只生一胎计算,1985年全省人口将达到9959万人,1990年将达到1.0013亿人;积累率,在近几年内逐步降低到23%以下;发展速度,之后1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6%,争取达到7%,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3.8%,争取达到4%。

7月2日—13日  省委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决定拿出10万吨粮食,扶持山区(不包括“三州”)发展生产,首先用于减免长期缺粮队的粮食负担。对生活困难的农民实行减免征购或返销和减免农业税,此政策3年不变。

7月3日—11日 邓小平在四川视察。在川期间,邓小平对四川加快山区经济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表示赞成,鼓励四川解放思想,大胆放手干。

7月23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生猪生产经营若干问题的通知》。该通知明确全省城乡猪肉实行敞开供应,继续鼓励农民自宰自食,同时积极扩大猪肉销售,保持养猪业稳定发展。

7月25日  省委作出《关于扶持穷队发展生产治穷致富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要帮助穷队因地制宜地建立经营管理制度,认真搞好大田生产责任制,特别要以更大的精力抓好多种经营“专”与“包”的责任制;同时,在政策上也适当放宽。一些穷队可以对作业组实行“大包干”;有些穷队,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大田生产可以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到劳,也可以联系产量计酬;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那些长期低产缺粮、多年吃返销粮的穷队,干部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允许。

7月29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粮食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对四川的粮食方针,做到收支平衡、并有结余,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全省的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381.8万吨增加到1980年的2660万吨。从1981年起,四川不再吃外调粮。

7月 省委在全省推广什邡县奖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试点经验。此前,什邡县响应中央号召,在全省率先进行奖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试点,经过1年试行,收到良好效果。

8月4日  省政府重新颁布《关于计划生育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该规定指出,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任务。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重点是少生,提倡和奖励每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此,相应地作出了若干规定,从1980年9月1日起执行。

8月12日  省委作出《关于把原工商业者中的劳动者区别出来的工作总结》。该总结明确,到本年7月底,这项工作已告结束。全省列入区别范围的共63099人,区别出来的劳动者共54475人,占86.3%。

9月17日  省委就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发出指示。指示指出,目前全省农村约有困难户155万多户79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边远贫瘠山区和内地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生产长期落后的穷社穷队。扶贫工作要认真贯彻自力更生为主,社队和国家帮助为辅的方针;采取措施,积极帮助严重困难户。鉴于全省扶贫经费很少,扶贫经费应当重点用于人均分配收入在50元以下的困难社队的严重困难户。

9月  广汉县向阳公社摘下“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牌子,挂上“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并成立乡党委、乡政府、乡农工商联合公司。向阳乡作为中国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先行者,在全国最早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党政分工、政企分开的新体制。

12月11日  省政府通知各地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坚决制止市场上比较严重的随意提价、变相涨价、哄抬物价的现象,以稳定经济,安定人民生活,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1980年  全省加强了短波无线电台设备配置。1980年末,全省各县均已设置无线电台,县覆盖率达到100%。1985年,全省基本健全了县以上短波无线电通信网,共设电台191座、收发通讯设备851部、电路210路。

1981年

1月1日  四川省藏文学校在甘孜州挂牌成立。该校是省委、省政府为了抢救、继承和发展藏族文化而试办的全国第一所4年制中等藏文专业学校,是全国第一所“以藏语文为主、用藏语授课”的双语教学学校,并被正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

1月 四川在全国率先放开454种小商品价格。至1984年,全省小商品价格基本放开。1985年起,又逐步放开肉、菜、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价格形式由单一的国家定价发展为国家指导价、企业定价、集体价格等多种形式,恢复扩大了质量、品种、季节等差价调节机制。

1月  四川自当月起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2月  省委宣传部、共青团省委联合召开会议,号召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并进行了部署。

5月26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通知》,要求在20世纪80年代普及小学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而普及初中教育。

6月1日  《四川省城市交通规则实施办法》正式施行。

8月26日 国务院同意中国民航总局开辟成都至香港地区航线的包机飞行业务。11月15日,民航成都管理局开辟成都至香港地区直航包机,打开四川对境外开放的“空中走廊”。至2017年,成都直航香港地区的航班发展至每周42班。

9月5日  成都市电信局在全省首次开放国内、国际用户电报业务。

12月11日  省知识青年工作办公室与省劳动局合并。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81年9月全省已经统筹安排下乡知青回城28.1万人,占1978年底在乡知青(包括云南支边知青)的95%。至此,在四川进行了27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告运动结束。

12月25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的通知》,要求各地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并增加自谋职业的渠道;普遍开展对城镇待业青年就业的技术培训;努力把劳动服务公司办好,更好地发挥劳动服务公司的作用。

1981年  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出现转移。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政策对农民进城和跨区域流动的限制,1982年,省委指示,允许新都县农村建筑队在成都市商业街为省委机关修建一幢宿舍作为试验,试验效果良好。1985年,省委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进城办厂开店,搞第三产业,搞劳务输出。1992年,省政府成立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和劳务开发办公室。1992年至199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输出人数由857.8万人上升到1198万人,出现了农民工外出闯荡的热潮。21世纪以来,全省劳务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017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达2504.9万人,农民劳务收入达4144.2亿元。

1982年

1月2日  《四川日报》报道,全省各地落实山林所有制和林业生产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各方面造林护林的积极性,1981年全省成片造林382万亩,零星植树13.9亿株(其中社员个人植树占70%以上),分别超额完成了计划。

1月16日  省政府作出《关于发展城镇个体经济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资金、货源、场地、税收、市场、管理等问题上给予支持和方便。

6月10日—21日  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经过5年努力,争取全省粮食总产达到800亿斤;全省农村人均收入从1981年的183元上升到300元。

6月29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政策规定》,针对新情况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提出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联办。

7月2日—10日  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重点研究解决农村普及小学教育,加快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以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等问题。

7月23日  省委办公厅发出关于振兴川剧的通知,首次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方针。此后,四川成立由省委直接领导的川剧小组,制定振兴规划,得到文艺界的热烈响应;多次举行川剧调演大会,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川剧作品和优秀演员。

11月5日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的造林工程在宜宾地区珙县正式开工,项目目标为12500公顷。其后经10余年奋斗,到1993年底实际造林19000余公顷,超额完成了任务。

11月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坚决打击拐卖人口的违法犯罪活动 制止妇女盲目外流的通知》。1993年4月18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四川省惩治拐卖、绑架妇女、儿童违法犯罪的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保护。

1982年  当年初至1986年底,全省扎实开展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共立案查处各类经济案件41477件,审查54343人,惩处了一大批违法违纪分子,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党风、社会风气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3年

1月6日—16日  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农业、财贸工作会议。会议提出继续放宽政策,搞好调整和改革,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力支持各种专业户和家庭“几小”;加快农村商业体制改革,全面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加快供销社体制改革的步伐;放宽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

1月30日—2月4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四川工农业年总产值由1980年的475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900亿元以上。到那时,四川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取得重大进展,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产品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状况大为改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会有很大发展,城乡人民的收入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月18日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105个自然保护区中的第一个特区,“熊猫之乡”——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成立。

5月18日—23日  四川省计划生育改革工作会议提出,抓好计划生育改革,大力提高一胎率,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胎生育。

8月15日 省委决定,按照依法“从重从快”方针,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23日,省委根据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工作。全省先后进行8次集中行动,以7个方面的犯罪分子为重点进行了严厉打击。至11月底,全省共摧毁犯罪团伙5700余个,抓获团伙分子27000余人,依法从重从快判处一批罪犯。

11月9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和改革普通教育的决定》。要求各地在80年代要普及初等教育;加速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盲聋哑教育,努力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农民文化技术教育,继续抓好扫盲;坚定而有秩序地进行教育改革;努力建设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努力增加教育投资,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采取特殊措施,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清除精神污染。

12月25日—1984年1月4日  四川省农村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1984年四川农村工作的任务是:进一步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搞活流通,发展商品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两个转化”。

1984年

1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重庆市计划全面单列开始执行。重庆市实行计划全面单列后,其行政地位仍然是四川的省辖市,继续作为四川省辖的一个地区,参加省内的各种经济活动,在财政上按确定的比例向四川省上交。

2月7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在振兴经济中重视、发挥高等院校科技优势的通知》,要求组织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经济决策的研究,组织高等院校科技力量围绕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攻关;开展厂、校协作,推动技术革新、技术改造,以及为地方培训科技人才和管理干部等。

2月8日  针对四川工农业生产总值人均水平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尚处在各省、市、自治区的第二十四位、二十五位的落后现状,省委书记杨汝岱在省级机关党员干部大会上明确指出,开创四川工作的新局面,集中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在“富民、升位”上使劲。

3月  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部减免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东北九县的粮食征购基数。这是四川从1976年以来第四次对少数民族地区调减粮食征购基数,先后共减2.37亿斤粮食。

4月  省政府决定,在实行利改税,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同时,改革奖金发放办法。实行对企业不再按标准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控制奖金数额,而实行与经济效益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有增有减的奖金发放办法。

5月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正式开始,1996年12月31日调查截止。调查显示,全省耕地面积8919万亩,人均耕地1.21亩。

7月11日  省政府批转省物资局《关于进一步放宽政策搞活物资交流的意见》,强调对物资企业进一步扩权和物资流向调整要通过试点,积极推行。

8月26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省财政中拨款100万元给部分高校,作为在涪陵、达县、万县等8个地区的40个山区县,扩招500名定向专科生的专项经费,并规定这些学生一律从盆周山区40个县参加高校统一入学考试的考生中,适当降低分数录取,毕业后回县参加家乡建设。

8月  四川省实行了粮食统购按“倒三七”比例计价方法,即70%按超购价、30%按统购价。当年,全省农民从此项措施中增加收入1亿多元。

11月27日—30日  省政府在成都召开了全省16城市发展第三产业座谈会。座谈会讨论了省政府《关于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意见》,研究了在发展第三产业中有关资金、税收、物资、价格、场地、分配、人才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放宽搞活的政策措施。

1985年

1月15日—22日  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会议作出因地制宜地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将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从总播种面积的15%左右扩大到25%至30%;突出抓好畜牧业,大力发展林业、渔业;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除个别品种外,均由过去的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等10条新的政策规定。

2月10日  省工资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在成都召开全省国营企业工资改革会议,研究部署国营企业工资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凡经整顿验收合格的国营大中型企业,在1985年实行职工工资总额随同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国营小企业,一般可继续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上交税利挂钩浮动办法,要由上级合理核定工资总额基数、上交税利基数和工资总额随同上交税利浮动的比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企业调资或进行工资改革。

2月13日  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强对粮食合同定购工作的领导,在春耕前做好合同定购工作,由粮食部门与农民协商签订合同。通过合同定购,使农民关心市场,按照市场的需要安排生产。按照规定,合同定购的粮食只限于大米、小麦、玉米3个品种,合同以内的实行优惠价,合同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交易。

3月20日  中共中央批准四川从国库中拨35亿斤粮食用于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其中一半由食品公司掌握,用于定购肥猪,收购禽、蛋和水产品,一半切块分到各地用于扶持退耕还林、还牧和发展奶牛的专业户,以及增加农村加工副食、酿造用粮。

3月  省物价局和省物资局联合发文,确定物价实行“双轨制”运行。自此开始,四川出现了工业生产资料同种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统一定价和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并存的“双轨制”价格。

4月25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要求发挥四川养猪生产的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办好一批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县;牧区要坚持以牧为主,牛羊并重,要充分调动和支持农牧民要求养畜致富的积极性,放手发展畜禽专业户、专业大户、联户和专业村。

5月2日  省政府印发《布告》,保护城乡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布告》宣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的合法财产和收入,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5月9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四川省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纪要》。该纪要对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和资金,鼓励农民进城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等方面的政策,作出了原则规定。

6月25日  省政府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严格禁止从粮油收购款中代扣各种款项。

7月1日  甘孜州乡(城)得(荣)公路竣工通车,至此,全省实现县县通公路,县县通汽车。

8月1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开拓以农村建筑业为主的劳务输出的意见》,提出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从政策上鼓励向外开拓、对现有建筑企业进行整顿等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

8月4日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建成开放。该馆收藏彝族文物4196件,是全国第一座单一民族、单一社会形态的民族专题博物馆。

8月26日 省委批转《四川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综合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依靠科技、注重生态、改革开放、综合发展的战略方针;预计在20世纪末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多,人均纯收入达到750元左右。

8月30日  省委决定,从省级机关抽调500名中青年干部到边远山区县和少数民族县工作,帮助山区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

8月—12月  全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工资改革。原先实行的工资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制定的,存在平均主义和其他不合理问题。新的工资制度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由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奖励工资4部分组成。

9月3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相应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

9月 省政府印发《关于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通知》,并在成都、重庆进行试点。1986年,该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实施。至1990年底,全省217个县(市、区)基本完成制作发证任务,发证7769.4万张,为应发数的95.2%。

9月  成都市电信局建成全省第一套无线电传呼机系统。

10月23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四川省劳动合同制试行办法》和《四川省劳动合同制工人社会劳动保险试行办法》,要求凡在川的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以及中央各部门驻川单位,因生产、工作需要,在常年性(工作)生产岗位上,按照国家下达的劳动计划招用的新工人,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

11月5日  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计划生育工作的文件强调,到2000年把全省总人口控制在1.2亿这个总目标不能变。

12月11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意见》,强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扩大招生规模,有计划地将一批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或在普通高中增设职业班,逐步做到“七五”期间全省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略高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

12月  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教育厅《关于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中学的初步规划和实施意见》,提出到1990年全省职高(含中专、技工校等)的招生指标;并要求从1985年起,各市(地、州)选择1至4所条件较好的农(职)业中学,作为重点办好的学校;1990年前,做到每县有1至2所重点办好的职业中学。1991年7月29日,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四川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暂行条例》。1992年6月5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通知》,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建立全省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目标。2000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职高、普通中专)共有532所(不含技工校),招生数13.4万人,在校学生38.4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0.6%。

12月  据统计,全省90%以上集体航运企业都发展了多种经营,举办项目240多个,年创收1.4亿元,占企业总收入的55.68%,安排富余人员19763人。

1985年  四川生猪饲养量首次突破1亿头,首次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猪肉产量及外调量持续位居全国第一。畜牧业成为全省农业经济一大支柱。

1986年

1月14日  省政府颁布《四川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方案》,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将全省214个县(市、区)分成4类地区,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提出了四类地区的普及标准。5月8日,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四川省义务教育实施条例》,规定四川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学制为初等教育6年,初级中等教育3年。全省在1990年普及初等教育,2000年普及初级中等教育。1999年4月,全省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95%以上,四川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2000年12月,全省134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四川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2011年12月,经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验收,四川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口全覆盖目标。

1月30日  省委、省政府提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止向农民乱派款乱收费的通知》的意见。强调要采取果断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要教育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和合理的集体提留,一定要自觉承担。

4月17日—18日  四川省首届科技进步奖励大会在成都召开,324个项目获得省政府奖励。

7月16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民工委和省民委《关于扶持我省杂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该请示提出,各地市在安排财政预算时,对杂散居少数民族较多的县,应给予一定的机动财力,用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安排“三项资金”(财政、信贷和专项资金)时,要照顾杂散居少数民族的需要。民族乡及其他民族杂居地区举办扶贫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时,银行要优先给予支持。杂散居地区温饱尚未解决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原则上应免除粮食定购任务。

8月20日 全省放开黑白电视机、收录机、中长纤维布、80支以上的纯棉纱及织物4种工业消费品的出厂价格。9月5日,放开电冰箱、洗衣机和自行车等商品价格,实行有指导地下放给企业定价。11月5日起,全部放开商业环节的经营差异率,由企业根据商品质量、供求等因素,自行制定销售价格。

10月25日 省政府召开全省基本消灭丝虫病总结表彰大会。经卫生部验收,确认至1985年底,四川流行区的500余万人口已基本消灭丝虫病。至此,四川丝虫病防治转入巩固成效、防治监测阶段。

10月  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市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友爱乡农科村农家院落诞生。此后,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06年4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肯定和表彰农科村“农家乐”旅游模式对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12月16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委、省劳动省人事厅、省体改办《关于鼓励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向农村流动的若干政策试行意见(草案)》。

12月  成都市成华区圣灯乡成为1986年全省第一个亿元乡。该乡先后获得省、市政府“率先致富”“蜀都之冠”和国家统计局“中国亿元乡镇”牌匾。

1987年

2月12日—16日  四川省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强调,各级领导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长期稳定现行政策,把当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2月18日  省政府通知调整棉花生产、购销政策,使棉农多得实惠,增加收入,进一步调动广大棉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全省棉花生产。

2月27日  省交通厅和省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公路航道建设办公室在成都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国务院决定用工业品以工代赈继续扶持贫困山区修建公路、航道及水利工程。国家计委等有关机构确定1987年在四川试点。

3月26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振兴卫生防病事业的决定》,对全省卫生防病的战略重点作了部署。

5月  四川升钟水库工程经10年建设竣工。升钟水库是四川建设的第一个特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库。水库坝高79米,底宽530米,总库容13.39亿立方米。

7月4日  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

7月9日  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8月3日  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委政法委《关于全省继续开展严厉打击拐卖人口犯罪活动的意见》。

9月26日  四川省消费者协会在成都成立。

9月  成都市开通万门程控电话。

1988年

3月3日—4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第四次贫困地区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扶贫工作的新措施,实行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进一步改革扶贫资金的管理办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从下半年开始用1年的时间,对全省贫困县的领导干部分期分批培训,帮助贫困县逐步建立起经济技术培训中心。由省科委会同省委组织部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中选择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于5月底以前派往46个贫困县担任科技副县长,并由派员单位组织相应的科技人员实行定点科技扶贫。

4月3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速贫困地区开发步伐的通知》,确定“七五”期间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200元,人均年占有粮食300公斤。

4月25日—29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根据党的十三大阐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多的战略目标。要求据此研究各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和制定中、长期计划,提出之后5年,应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保持经济较快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加强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战略重点建设,努力为四川经济的振兴打好基础,增添后劲。

4月  全省建委主任会议提出,四川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5年内分期分批推开。1988年先在重庆、成都、自贡、德阳、广元、内江6个市和什邡、峨眉、富顺、荣县、温江5个县起步。随后,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四川各地逐步推开。

5月9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快消除中小学危房的通知》,要求从1988年起,国家机关、事业、厂矿企业(包括中央在川单位)和集体单位凡投资新建房屋的,按投资造价的0.7%缴纳中小学危房改造费。2002年10月24日,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通知》,提出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的经费保障机制、工作机制以及统筹规划、监督考核机制,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

8月  全省第一个流动人民法庭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人民法院成立。

11月1日  省政府决定对城镇居民粮食供应改为凭证凭票、定点限量供应办法。1992年11月起,四川取消统销制度,城镇居民口粮不再采取凭票、凭证平价供应办法,改按市场价销售。1993年4月9日,省粮食局印发《关于销毁地方粮票的通知》。至此,伴随着全省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完成历史使命。

1988年  全国各地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实行市长负责制。四川蔬菜生产进入“丰富菜篮子”阶段。

1989年

1月30日  省政府全体会议提出物价比1988年降低5个百分点。

2月25日—3月1日  四川省第五次贫困地区工作会议在阆中县召开。会议提出,对基本解决温饱的县,继续实行扶贫政策、扶贫资金、厅局对口扶持、干部包户扶贫“四不变”以及优先安排富县资金的政策。对尚未解决温饱的县,采取有力措施打攻坚战。

3月10日  《四川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制定实施。2018年7月26日新修订后公布实施。

12月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在四川76个县启动,规模为2522万亩,占全国总任务的25.2%,是当时四川最大的一项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1990年

1月6日—8日  四川省农村科学普及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杨汝岱在会上讲话指出,农业稳,天下安。振兴四川农业要靠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科技兴农是当务之急,要把农业科技成果普及推广到千村万户中去。

5月17日  成都市电信局建设的900兆移动电话系统正式开通,四川“大哥大”自此起步。

6月1日  四川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宣汉县花池乡中心小学挂牌。该校由团中央、团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台湾地区同胞叶国一援建,也是全国第二所希望小学。

9月5日  《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制定实施。2011年9月29日新修订后公布实施。

10月6日—12日  四川省农村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不合理负担。要继续做好连片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积极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牧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要把面上的贫困户的扶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坚持抓好丘陵县、财政困难县的扶持。

12月  据财政决算统计,全省财政收入超亿元的县(市、区)已经有14个。即什邡县,巴县、綦江县,长寿县,重庆市市中区、沙坪坝区,成都市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青白江区,江油市,资阳县,黔江县,宜宾市。这14个亿元县(市、区)收入总计达19.65亿元,为同期全省财政收入的16.4%。

12月  截至当月底,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起来的四川建筑大军出省出国承揽住务的建筑职工已达500万人次,在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沿海沿边城市及52个国家和地区承揽工程和输出劳务,形成了建筑业“百万川军闯天下”的格局。

1990年  从当年起,全省持续开展纠风专项治理,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摊派问题,大力纠正医疗和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中小学乱收费,公路“三乱”(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党政机关利用职权无偿占用企业钱物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减轻企业负担、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990年  四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元,达到1136元。

1991年

1月11日  被邓小平同志称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正式通水发电。

1月17日—21日  四川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总结表彰暨林业工作会议在珙县召开。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全省每年至少造500万亩新林,10年内再建成100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

4月1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广汉市进行粮油购销体制和价格改革试点,取消粮油购销价格“双轨制”,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步到位、全面放开”政策,为全省粮油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广汉粮油改革成果得到国务院认可,成为中国粮食购销体制和价格改革的一次突破。

4月27日  甘孜州康定县长途交换和1000门自动电话同时割接开通。至此,全省21个市(地、州)所在地全部实现电话交换自动化。同年12月31日,康定开通国内长途直播业务,全省市(地、州)所在地城市进入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

4月  截至当月,四川全省超额完成“七五”改水计划:新建自来水厂(站)3万多座、手压机井260多万台、卫生防护大口井70多万口,改造旧井20多万口,结束了5700多万农民长期饮用沟塘田凼水的历史。

4月  省政府颁发《四川省〈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实施办法》。1991年至1996年,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82.80万人。截至1996年,全省有189个县(市、区)通过检查验收,达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1997年至2000年,全省共扫除青壮年文盲86.08万人。截至2000年,在全省180个县(市、区)中,有164个县(市、区)达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标准。截至2005年,全省181个县(市、区)全部完成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

5月20日  来自全省2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党政负责人在成都与21个国营大型企业、21所高校、21个省级厅局现场签署21份帮扶协议。按照协议,21个贫困县4000余名失学少年重返校园。这是四川实施“希望工程”推出的救助新模式。

7月4日  省委决定当年从省级机关下派200名年轻干部到甘孜、阿坝、凉山、涪陵、达县、万县、黔江等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县挂职锻炼。下派的对象是40岁左右的现职正副处级和部分30岁左右的科级干部,挂职锻炼时间为两年以上。

7月29日  《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实施。2017年9月22日修订后公布实施。

8月  省委、省政府决定将50种重工产品、16种轻工产品的省管出厂价定价权下放给企业。至此,全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行国家指导价及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部分已经达到70%以上。

10月  首家肉类产品批发市场——成都肉类产品批发市场正式营业。该市场系商业部和省政府联合开办,面向全国开放。

11月15日 四川省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提出分阶段实施的房改目标:以改变无偿分配为基本点,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5平方米以上,住房成套率50%左右的“八五”目标;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达8.2平方米,住房成套率60%至70%的10年目标;2000年以后,全省公有住房租金标准向商品房租金水平迈进,形成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和住房融资体系,实现住房商品化的长期目标。

12月31日  成都开通全省第一部磁卡电话,首批安装磁卡电话29部。2002年12月31日,磁卡公用电话停止服务,电话磁卡停止使用。

12月  酉阳、奉节、云阳、巫溪、巫山5个贫困县,经过省委、省政府工作组的检查验收,已经达到解决温饱的标准。至此,四川盆周48个贫困县全部越过温饱线,1113万建卡贫困农民有1057万人(占95%)基本解决温饱。

1991年  四川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6.3亿元。

1992年

1月7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振兴四川经济的决定》。

1月25日  《四川省绿化条例》发布实施。1997年10月17日首次修订, 2002年3月30日再次修订实施。

4月7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发展县经济,先抓一条线”的决策。即以成都为中心,从江油市到峨眉山市这一条线上的4个市、10多个县(市、区)在发展经济和改革开放上加快步伐,先行一步。

5月23日  四川美术展览馆在成都落成,结束了四川美术界长期以来没有固定展场的历史。

6月  根据调查统计,四川农村出省务工、经商、务农和从事家庭服务业的劳动力已经达到500万人。其中组织到日本、独联体种菜,到中东采油,到非洲一些国家修路建房的有1万多人。抽样调查表明,出省的“川军”每人每年纯收入1000元人民币。

7月22日  《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发布实施。2004年9月24日对条例进行了修订,2018年7月26再次修订实施。

7月  四川省三峡工程移民办公室正式挂牌,三峡工程百万移民工作在四川正式启动。

10月15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该开发区面积2.96万平方公里,人口280万。

11月1日  从当日起,除甘孜、阿坝两个自治州各县外,全省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全面放开粮食价格。

12月10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之后8年内投资200多亿元解决蜀道难问题。

12月30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话会议。会议强调,及时兑现收购农副产品所欠农民的全部“白条”,1993年1月15日前全部兑现农民外出务工邮寄款,彻底清理农民的一切不合理负担,清理兑现所欠农民的“三挂钩”物资,严格禁止乱占滥用耕地,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1993年

1月14日  省委召开市(地、州)委书记会议。会议提出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春节前兑现农民手中的“白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坚决把农民合同内的负担控制在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尽快落实粮食定购“三挂钩”问题。

3月15日 省政府批准广元、遂宁、雅安、涪陵、万县、达县6市(地)粮食收购价格全面放开,改按市场价收购。12月28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全省粮油统一挂牌销售 平抑市场价格的紧急通知》,规定从12月30日开始,全省所有国有粮食企业和基层粮店统一按国务院规定挂牌降价,敞开销售。

4月25日—29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六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珍惜和把握国内和国际的有利时机,加快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提前3年,即在第六届省委任期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使四川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8月  省委、省政府确定交通建设的总目标:以长江为依托,以重要港口为连接点,进而建成以成都、重庆两市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高等级公路主骨架,用二级以上公路连通市(地、州)。同时加强三峡、攀西、川南两翼交通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发展,形成快速公路与出川水运相联的水陆联运网络。四川在5年内投资113亿元,实施新建和改建公路主骨架、干线公路2800公里等一批项目,以构成依托长江的水陆联运网,开辟新的出川通道。

11月  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加强老少边穷地区教育经费管理的通知》,规定全省农村教育费附加由乡征县管,老少边穷地区人员经费由县统一管理。

12月15日  《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制定实施。2004年9月24日修订后实施。

12月  凉山州9个贫困县的68万名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凉山是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贫困面最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西部扶贫工作的主要区域。

1993年  全省推行农村户口城市化管理。1995年已有139个县(市、区)由公安派出所接管农村户口,实行城市化管理。1996年,省公安厅制定印发《关于加强农村户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公安机关接管农村户口管理工作,建常住人口登记表,制发居民户口簿。

1993年  巴中地委、行署积极探索并创造以“五改三建”文明新村为载体、以池园经济(井、池、园、机配套,种、养、加、运结合)和劳务积累为特色、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的“巴中经验”,被树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一面旗帜”、全国“扶贫攻坚典范”。“巴中经验”的核心是“扶贫攻坚”,途径是“劳务积累”,实质是“艰苦实干”,目的是“富民裕区”,关键是“党的领导”。

1994年

3月6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春耕生产动员大会,会上宣布1994年要实施“下一百,抓一千,带一万”的增产综合技术战略,即从省级农业系统下派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人员,组织地市县1000名高、中级农技人员,带动1万个乡镇农技员,到30个商品粮基地县开展技术服务,指导100万户农民采用配套的增产技术,搞好4000万亩高产示范农田,促进全省增产任务的完成。

6月4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粮食购销价格改革的通知》,决定从6月10日起调整粮食购销价格。12月19日,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决定建立省级粮食风险基金。

6月9日—10日  四川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会暨联系点县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要把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用3年的时间,把全省23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带领党员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7月8日—10日  四川省第十次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黔江举行。会议指出,要完成《四川省7118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解决目前全省农村118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总目标。扶贫攻坚的发展目标是:稳定地解决群众温饱,稳定地增加收入来源;基本设施有大的改善;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形成规模;贫困地区的社会发育程度明显提高。

10月14日—16日  四川省林业工作会议传出消息,全省林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同步增长,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20.37%。

10月  省委决定从全省分批分期抽调3万名机关干部到农村定点包村,帮助工作;其中省、地两级将下派中层青年干部1000名。这次省直机关下派的302名干部中,处级干部159名、科级干部143名。

11月21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四川贫困地区划分为六大片区,即武陵山区、大巴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片区、川西北高原片区。同时决定,自1994年起,在凉山州进行易地扶贫开发试点工作。

11月26日 北川县城开通1000门程控电话。至此,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实现电话自动化。1995年12月,全省当时最大的通信建设项目——第三期数据通信网工程竣工,实现县以上城市电话自动化、省到市(地、州)通信干线传输数字化、市(地、州)以上城市交换程控化,建成省内数字传输网、省内分组交换网、省内移动通信网、公众无线寻呼网、少数民族地区卫星通信网。1997年,全省县以上城市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移动电话网覆盖128个县(市、区),其中数字网覆盖面扩大到18个城市及省主要交通干线和部分经济发达的乡镇。

12月7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广厦工程”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的规划和具体措施,根据分级管理原则层层签订责任书,狠抓落实,力争在1995年至1997年间新建教职工住房1225万平方米,使教职工住房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到20世纪末,使全省中小学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5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75%;省属高校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5平方米以上、住房成套率达到85%。

1995年

1月9日 首趟大篷车农民工专列由成都开往广州,迎接“川军”返乡。四川作为人口大省,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出现民工大潮,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每年外出务工人员上千万人。此后,经过20多年发展,铁路春运实现从“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转变;2019年春运,四川铁路、公路、航空多种交通方式共运送旅客达1.2亿人次。

1月11日  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委农工委《关于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搞活土地使用权的意见》。

2月28日  科技兴川“千亿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7月1日  四川从本日起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实施范围包括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作关系的劳动者,最低标准确定为4个档次,最低档为125元,最高档为180元。

同日  当日起,进行公费医疗改革,实行个人合理负担一定医疗费用,医疗费标准调为每人每月5元。

9月15日  成都至重庆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全线完工,比世界银行计划的工期提前10天。成渝高速公路全长362公里,全封闭、全立交、四车道。12月1日,成渝高速公路举行全线通车典礼。

9月25日  四川省第一个面向社会服务的世界信息通道——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骨干网 INTERNET网络在成都开通。

同日  四川公众无线自动寻呼系统实现全省主要城市之间大联网。自1993年国家放开寻呼市场以来,四川寻呼业实现高速发展。1995年至1996年,四川的寻呼台数量高达70余家。此后,四川寻呼台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发展态势日益艰难。2007年3月,四川联通作为省内寻呼业主要运营者,在本地业务区域内完成无线寻呼在网用户的清理和转网善后工作。至此,寻呼业逐渐退出四川通信发展的历史舞台。

10月31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经济林开发建设规划》,对加速经济林的开发建设,促进林业向高效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实现“绿山富民奔小康”作出安排。

12月20日  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村奔小康工作有关问题通知》。明确全省农村奔小康的工作统一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由省农工委具体办理。

1996年

1月23日 四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全面启动,有49个县(市、区)列入实施范围。至2000年底,49个县(市、区)分别实现“普九”或“普六”规划目标。

1月28日 四川省“千乡电视工程”开始实施。工程针对已通电但不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省财政、地(州)和当地群众各出资1万元,建立转播站。至1997年7月,“千乡电视工程”建成转播站400余个。

4月12日  省委、省政府在重庆市巴南区召开四川省“一条线”重庆现场办公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启动成渝一条线经济发展,加快成渝经济走廊建设。

5月26日  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主体工程开工,这是中国当时已贯通的公路隧道中最长和海拔最高的一个隧道。2002年1月1日,隧道全面通车,川藏公路二郎山段缩短里程25公里,缩短行车时间3小时。

6月18日  《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发布实施。1999年12月10 日进行修订,2012年5月31日再次修订后发布实施。

7月  彭州市作为四川省和成都市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在全省率先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3年11月,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同一县(市、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

7月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确定由浙江省对口帮扶四川省。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由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市和33个省级单位对口支援四川省南充和广元的13个县(市、区)。至2001年,浙江累计向帮扶地区捐赠资金逾亿元,捐赠物品价值5628万元,两省共建“越温示范村”83个、援建微水池65387口、新建卫生院39所;被帮扶的四川省13个县(市、区)均越温脱贫。

9月27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搞好农民负担自查自纠工作的紧急通知》。

10月14日  《四川省殡葬管理条例》发布实施。1997年10月17日进行修订,2004年9月24日再次修订后发布实施。

同日  《四川省公民献血条例》发布实施。1998年8月30日修订后发布实施。

10月24日—27日  省委六届七次全体(扩大)会审议通过《四川省农村小康建设规划纲要》。

11月4日  省委印发《关于切实加强贫困县贫困村村级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

12月6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峨眉山—乐山大佛”成为中国第三个、四川第一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12月23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

12月  广汉市26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成为四川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电话的县级市。2004年,四川开始实施全省电话“村村通”工程。至2010年,全省实现行政村100%通电话,自然村89.78%通电话。

1997年

1月1日  全省公安机关正式撤销收审所。

6月25日  省政府召开会议,研究拟在甘孜州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5县开展牧区“家庭牧场”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以科技为先导、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增加牧民收入”,走上“能人带牧户”的新路子,实现甘孜州从传统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新目标。

8月19日  《四川省体育条例》发布实施。2004年6月3日修订后发布实施。

9月4日  在中宣部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六届表彰会上,四川的电影《鸦片战争》、电视剧《血战万源》、戏剧《远山的花朵》、广播剧《星期四,真好》、歌曲《熊猫的摇篮》、图书《现代企业制度论》、理论文章《长虹公司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实践与探索》7部作品获奖。

12月2日—4日  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巴中召开。会议强调,之后3年要解决54个贫困县40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要全面推进解决温饱的“五个一”建设,即:人均建设半亩到一亩稳产高产农田,一户发展一个种、养业的多种经营项目,一户有一亩找钱地或一亩经济林园,一户培养一个能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的明白人,一户一个劳力从事二、三产业。

12月25日  达成铁路全线通车。达成铁路东起达川市襄渝线三汇镇,西至成都东站,全长386公里,新建351公里,由铁道部和四川省合资修建,是国家“八五”“九五”期间重点工程,于1992年6月29日开工。到2000年设计输送能力为客车6对,货运780万吨/年。

12月  省政府印发《关于在全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1999年,四川180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对象19万人。2001年10月,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2002年,保障对象增至143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

1998年

1月5日—9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之后5年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全面完成“九五”计划,用新的实绩,为实现2010年的远景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4月15日  省委、省政府公布《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办法(试行)》,决定设立一次性奖金为40万元的“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此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获奖人数不超过5人。

5月8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防范风险,规范管理农村合作基金和供销社社员股金的实施意见》。该意见要求本着“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谁举债,谁偿还;谁担保,谁负连带责任”的原则,采取坚决降息、降红、控制规模、调整结构、催收借款、充实备付金等措施,逐步解决“两金”问题。同时要制定防范方案,及时处置挤兑事件。

5月21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简称“两保”)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最迟从当年7月1日起要确保“两保”金的足额发放,各级财政要按照“一保吃饭,二保稳定”的原则,千方百计确保资金到位,同时加大社会筹集资金的力度。

5月28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

5月  省委、省政府公布1998年决定为全省人民办的十件实事,包括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民族卫生扶贫工程、解决1.1万名教师的住房困难、解决1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等内容。

6月1日  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植成四川省的支柱产业的决定》。

6月8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四川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的筹集;调控总量,有计划地实施下岗;企业确定职工下岗要符合程序,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强化再就业服务;做好下岗职工的建档工作;完善社会保险,解除下岗职工的后顾之忧。

6月  四川省“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取得可喜成绩,据统计,截至当月已救助失学儿童6万人,其中失学女童2.9万人。

8月20日  省政府发布《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的布告》。省政府决定,从9月1日起,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雅安地区全部停止天然林采伐。9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从10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所有天然林资源一律停止采伐。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平衡、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到2020年底,森林覆盖率由24.23%升至40%。

同日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强调,要乘势前进,加强领导、加大力度,确保当年100万贫困人口和20个县整体解决温饱问题的目标任务实现。

8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到茂县考察。茂县被列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县”,工程投资400万元,连续实施13年。

10月5日  成都府南河工程荣获“1998年联合国人居奖”,该奖属联合国在人类居住区发展领域设定的全球最高奖。1993年3月,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工程集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道路和管网改造于一体。1997年12月29日,工程竣工。此后,2000年,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先后获得2000年度亚洲唯一一个“地方首创奖”、联合国授予的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12月11日  省委、省政府宣布双流等16个县(市、区)为“小康县(市、区)”。它们是:双流、郫县、都江堰市、彭州市、大邑县、崇州市、新津县、成都市龙泉驿区、绵阳市涪城区、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市、峨眉山市、乐山市市中区、眉山县、彭山县和达川市。

12月20日  省委提出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明确继续深化改革,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调整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夯实农业基础,搞好治水兴林改土,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1998年  省委、省政府印发文件,要求各地在清理整顿农村财务的基础上,将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干部选举、财务收支、农民负担款收缴、使用与管理、计划生育指标分配与处罚、宅基地审批与处罚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全省农村村务公开制度基本建立。

1999年

1月17日  成都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进入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1月20日  《四川日报》报道,经国务院批准,四川新增加28个对外国人开放县(市、区)。开放日期自1998年12月29日始,截至当日,四川共有169个县(市、区)对外国人开放,占全省市县区总数的94%。

1月29日  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

3月1日  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1999年为全省人民办十件实事的通知。12月,省督查办宣布,省委、省政府承诺的1999年为全省人民办十件实事已全部兑现。

4月22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李帮发等178名同志“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并从1999年1月起至2004年12月由省政府发给每人每月50元津贴。

5月18日  被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都引水一期大型项目工程全线开闸放水,该工程完成投资13亿元,历时11载,建成渠系总长1138公里,控灌面积200多万亩。

7月1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从即日起,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攀枝花、乐山两市和雅安地区,停止天然林木材和木制半成品运输出境。

7月14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完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推动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完善粮食补贴办法,促进顺价销售,继续加强市场管理,处理陈化变质粮食,探索工农商结合等具体政策。

9月6日—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四川考察工作时强调,要下决心在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恢复植被、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力争5年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朱镕基强调,保护天然林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要把停止天然林砍伐同退耕还林还草、治理荒山荒地结合起来;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天然林一律禁伐,关闭木材交易市场;同时,对农民毁林开荒种植的坡耕地要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恢复林草植被;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会同地方政府抓紧提出总体规划和相关的扶持政策,报国务院批准后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10月19日—20日 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退耕还林试点工作会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在四川先行启动的战略部署,布置1999年至2000年退耕还林20万公顷的工程任务。至2017年底,四川完成退耕还林1336.4万亩,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646.33万亩,涉及21个市(州)178个县(市、区),惠及620余万农户2200余万农民,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屏障基本形成,被誉为德政工程、民生工程和扶贫工程。

10月29日  《四川省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对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条件、出售程序、上市交易的税费、房屋售后维修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11月20日  浙江省对口帮扶四川贫困地区工作座谈会及捐赠仪式在成都举行。川浙两省在会上签署了《关于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会议纪要》。浙江省出资500万元,以小额信贷形式,支持四川贫困地区;同时捐赠建设扶贫越温示范村资金1800万元。

12月28日  四川省“九五”重点建设项目成都至雅安、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成雅公路全长125公里,成乐公路全长123.02公里。至此,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00公里。

2000年

1月1日  四川出入境管理实施新举措,个人出国旅游,只需要提交户口簿、身份证、所在单位证明和2000美元资信担保证明,即可申办护照;归侨、侨眷、离休和退休公民,60周岁以上的公民和随父母(或监护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因私出国,不再提交国外材料和证明;公民申请出国探望国外居住的子女、父母、配偶,不再提交国外亲属的邀请信和居住证明;省内学生自费出国留学,只要符合法律、规章的规定,出入境管理部门就提供办证服务。

2月22日  全省交通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西部大开发中全省交通建设的主要目标。公路建设目标为:用10年时间,重点实施并建成三大工程——通达工程、联网工程、通乡工程。建成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各市(地、州)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和进出川主通道;基本完成各市(地、州)之间和各市(地、州)到县(市、区)的二级路网改造及其与主骨架的联网建设;基本实现乡乡通公路。水运建设目标为:以建设嘉陵江水运主通道为重点,用15至20年时间,基本建成干支相通、港航配套、水陆衔接的水运网。到2010年,打通嘉陵江、岷江两条支流到长江的出海通道,建成通江达海的水陆联运网。

3月14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4月10日  省委、省政府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面清理1990年以来(少数延至20世纪80年代)由省委、省政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单独或联合制发的近800份文件。这些文件和条款主要是有关抑制消费、行业准入限制、收费的政策规定。同时重申,以后未经省委、省政府同意,不得再出台此类政策规定。

5月27日  “川电东送”工程正式合闸运行,标志着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取得重大进展。

6月19日  省委、省政府和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在米易县攀莲镇举行《中国农民基本常识读本》赠送首发式。这套通俗读物由省委、省政府拨专款购买5万多套,赠送给全省每个村。

6月20日  雅安地区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通过达标验收,成为全国第四个、四川第一个通过达标验收的初级电气化地区。

8月14日  全省实施支援贫困地区教育“两个工程”动员会在成都召开。根据安排,成都市、德阳市、自贡市、泸州市、绵阳市、资阳地区、内江市、遂宁市分别对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的845所学校进行对口支援。

9月24日  四川省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会议在眉山召开。会议提出“十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任务确定为“六六”目标: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占需要治理面积的6%,发展节水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人均建成0.6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森林覆盖率年递增0.6个百分点,年修建农村道路6000公里,新增提水控灌设备6万台套。

9月25日—26日  四川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指出,年内全省除甘孜、阿坝、凉山3个自治州外,各地要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覆盖一定人群;除“三州”外的各地要在年底开始启动城镇卫生体制改革,力争用2至3年时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新机制。

9月28日  四川省“打击人贩子、解救被拐妇女儿童”(简称“打拐”)专项斗争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四川省“打拐”专项斗争,共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5938件,打掉拐卖妇女儿童团伙939个,打击处理人贩子和犯罪嫌疑人6600名,1167名不法买主受到法律制裁。四川省“打拐”专项斗争受到公安部的表彰,荣获全国一等奖。

10月22日  乡城—得荣通信光缆顺利调试开通。至此,全省县以上城市通信传输实现了光纤数字化。

11月23日  四川省村村通广播电视总结表彰会暨全省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宣布,截至2000年国庆节前,全省共建成开通广播电视盲村13310个,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使全省已通电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

12月1日  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四川天保工程实施范围从过去的“三州三市”扩大到全省21个市(州)、174个县(市、区)、28户重点森工企业和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月10日  省委、省政府转发省教育厅、省民委拟定的《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标志着四川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截至2009年底,四川民族自治地方51个县(市、区)中已有50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比2000年增加了44个县(市、区),幼儿园和各类中小学校达到3853所,在校生达128万余人,学生总规模比2000年增加了40余万人。“普九”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19.83%提高到99%,实现了民族地区教育由初创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12月12日  安岳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柠檬之乡”。

12月26日  广(安)邻(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此为标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00公里,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

12月  省级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启动。

2001年

1月11日  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蜀南竹海、海螺沟和三星堆9家旅游区(点)通过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认定,并获得国家首批AAAA旅游区证书。

3月28日  全省地税系统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这标志着农村税费改革在四川正式启动。改革后,农民只承担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和部分农户所交社会公益金,以及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收取的生产性、服务性收费,其他50余个收费项目将一概取消。

6月9日—1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甘孜州考察工作,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朱镕基指出,两年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特别是进一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措施是完全正确的。要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实施办法,严格标准,讲求质量,坚持不懈地推进这一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朱镕基还就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加大对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力度、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等作出指示。

6月14日  广州市资助四川省民族地区“扶困助学”专项基金捐赠仪式在成都举行。广州从地方财政中拿出1亿元人民币捐赠给四川省,设立“扶困助学”专项基金,以支持四川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学,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发展、繁荣和进步。

7月21日  《四川省失业保险条例》发布实施。

9月22日  《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发布实施。2014年3月20日修订后重新发布。

10月9日  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对外办公,有50个省级部门的589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中心集中受理。

12月4日  西南公路出海通道正式全线建成通车。西南公路出海通道是国家规划的国道主干线“两纵两横三条重要路段”的组成部分,起于四川成都,止于北海,全长1709公里,由高速公路、一级和二级公路组成,整个工程概算总投资高达254.24亿元。其中,四川境段总长451.8公里,由289.8公里高速公路和162公里二级公路组成,工程总投资46.83亿元。

12月16日  成都绕城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

12月24日  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就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和销售区的各自优势作出安排。

2001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省政府在四川最缺水的南充市、资阳市部署3000余眼红层供水示范井,成井率达90%以上,为找水打井积累了经验。至2010年底,完成105个县(市、区)的地下水调查工作,打井213.5万口,解决近800万人的饮水困难。

2001年  中英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在资中县开展,探索出的“艾滋病社会关怀服务模式”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人类同艾滋病作斗争的灯塔”。

2002年

1月  德阳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含“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月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该意见提出21世纪初的5到10年,要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经济跨越式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坚持一切为了老百姓,确保农牧民生活达到宽裕型小康;坚持以稳定为保障,确保社会局势长治久安。

3月28日  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宣布这项改革正式在全省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第三次重大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

5月10日—14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贫困地区整体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实现脱贫;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较大改善,大多数城乡居民过上较宽裕的小康生活。

5月12日  内昆铁路全线通车。铁路全长872公里,北起四川内江,南到云南昆明。

9月30日  四川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21世纪的扶贫重点:扶贫人口的重点是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1041万人,重中之重是纯收入625元以下的308万人;地区的重点是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的重点是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12月5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此后2014年6月和2018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

12月19日—21日  省委八届二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决定》。

12月23日  成都至南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南高速公路全长215公里,总投资为63.6亿元人民币。成都到南充的车程由过去的6小时缩短为2小时,标志着川中腹地从此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12月28日  绵阳至广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北上经广元出川的快速大通道全线贯通,从成都至川陕交界处的车程缩短至3个半小时。至此,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1500公里,标志着四川省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已基本形成。

2002年  国家安排四川136个县(市、区)建设农村户用沼气项目,规划至2005年国家投资2.17亿元,建设农村户用沼气21.67万户,每户实施“一池三改”。2010年12月16日,四川农村能源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宣布“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63万户,相当于前5个“五年计划”的总和,累计达到520万户,占适宜建池农户的56.8%;全省沼气建设总量居全国首位,资金投入量是“十五”的12倍。

2003年

5月19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的通知》,决定从当年6月1日起,全省从事农业特产生产、收购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再缴纳农业特产税及其附加,四川在全国率先停征农业特产税。2004年,四川农业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同时免征57个民族县(含民族待遇县)农牧业税及其附加,兑现到户粮食直补资金5.2亿元。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税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6月7日  “四川·青城山2003年登山健身活动”启动。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全民健身,抗击非典”。

6月9日  全省退牧还草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从2003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在川西北牧区沿江、沿河、沿路及其两侧草原退化突出、生态脆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通过禁牧、休牧等手段,实施退牧还草1.6万亩,使试点区草原植被得到基本恢复,逐步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6月18日  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以建立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旨在建立可以使农民无病体现健康体检、小病体现自筹自用、大病体现统筹补助的农村就医机制。首批试点县(市)包括彭山、武胜、叙永、金阳和都江堰等5个不同类型的地区。至2018年9月,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98%,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5%。

6月26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7年10月26日,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秦巴山区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2012年11月9日,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 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通知》。全省约有100万中职学生享受该项政策,各级财政在2012年秋季学期和2013年春季学期安排免学费资金约20亿元。四川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省。

9月12日  全省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从2003年到2005年,全省要努力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2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万人,确保在“十五”期间,实现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9月  四川省“村村通”数字卫星电视工程全面完成。

10月20日  九寨黄龙机场正式通航。

11月5日  教育部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在成都正式启动。全省包括九寨沟在内的28个县(市、区)获得2700万美元资助。

11月24日  全省卫生工作会召开。会议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

12月6日  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攀枝花民用机场通航。

12月8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三州”交通建设大会战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议。“三州”通县油路建设从2001年6月开始,到2003年9月结束,历时2年零3个月,共建成通县油路4276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8.5亿元,使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州府到38个县(市、区)和4个相邻省(区)通过油路连通。

2004年

1月5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失地无业农民安置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对符合条件的因国家征地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都要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

2月5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就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职工队伍素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5月8日—9日  四川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验交流会在绵阳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稳步实现“完善组织、创新机制、自主管理、共同受益”的目标。截至2003年底,全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53个,成员118万人(户),分别比2002年增长18.3%和31.1%,带动农户32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6.3%。

5月  全省粮油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不再下达粮食定购任务。

8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在广安举行的“健康快车”“广安经贸光明行”开诊仪式并讲话。“健康快车”活动由香港同胞发起捐赠,7年多来,这项活动共募集善款1.5亿多元,列车开行到44个贫困市(地),免费为4万多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8月13日—17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川在南充市仪陇县、南部县等革命老区考察工作,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扶贫开发,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让老区群众尽快过上小康生活”。

8月23日  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确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2005年2月4日,再次印发《关于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相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规范。从2008年春季开学起,全省投入近60亿元,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此举惠及2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近千万学生和家庭。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学杂费;同时,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因地震灾害造成家庭困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此前,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已免除学杂费,并在广安、甘孜、阿坝、凉山4个市(州)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试点免除学生学杂费。

10月10日  四川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目标采购合同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全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正式启动。

10月14日  全省环保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重点研究部署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的污染治理问题。会议强调,要重点治理工业污染源,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杜绝新的工业污染源产生;重点治理城镇生活污染源,按照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重点整治农村污染源,从第一车间抓起,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人民饮水安全。

12月8日  四川省“三州”农村移动通信扶贫工程全面启动。按照工程计划,四川移动将用两年左右时间解决“三州”486个不通电话乡镇的通信问题。

12月23日—24日  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现场会在自贡召开。会议提出,2010年前,实现还“三江”清水于民,主要江河段水质达到III类以上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80%,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II级以上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0%。

2005年

1月1日  当日起,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停止征收农(牧)业税及附加,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农业税零赋税。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四川农民每年减负总额超过20亿元。

4月1日—2日  省委、省政府在成都隆重召开全省体育发展大会,正式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奋斗目标:2010年,全省体育人口达到40%以上,竞技体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体育场地设施具备举办全国性综合运动会的条件。

4月23日—25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强调要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6月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全面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在城乡落地落实。至2006年底,全省符合条件的165.3万城市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城市低保,农村共有155.5万困难群众享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的41.9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城市有22.3万人次、农村有34万人次得到了医疗救助。

11月24日  2005年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召开。会议明确,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必须封闭运行,从2006年起,全省在原有2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基础上,新增51个试点县(市、区)。

12月24日  涉及全省130个县(市、区)、1000万亩土地的“金土地”工程启动仪式在金堂县栖贤乡向前村举行。该工程在2006年至2015年10年期间投入150亿元,通过土地平整、增加肥力、沟渠配套,改善农田道路,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该工程实施后,全省新增耕地100万亩,建成60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受惠人口达800万。

2006年

1月1日  全省2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全部建立起医疗管理信息系统,600余万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从此可以网上报账。

2月  省委成立四川省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由共青团省委牵头,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13家职能部门在全省启动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至2012年7月,全省有留守学生368万余人,共建留守学生之家5053所,参与志愿服务46万余人,结对留守学生98万余人。2016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童伴计划”项目,在全省21个市(州)的165个村落设立“童伴之家”。2016年12月5日,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努力实现全省90%的乡(镇)、80%的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活动场所和必要的关爱设施,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建立。

3月6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4月12日  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在成都市开幕。在开幕式上,成都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

4月30日 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十一五”全省人口目标任务是年均人口增长率控制在3.6%以内,到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8900万左右。会议强调,要依法管理,建立“ 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生工作机制。

6月7日  四川省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大会在泸州召开。会议确定,对待农民工,企业要从雇工转向员工管理,城市要从限制转向服务,居民要从排斥转向接纳。2005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37.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2.9%;劳务收入722亿元,农民工人均实现劳务收入4410元,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劳务收入总量居全国第一。

6月15日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工商局联合印发《商品房买卖合同》《商品房认购书》,于7月1日起统一使用。2015年4月28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工商局联合印发《四川省商品房买卖合同(预售)示范文本》,从2015年7月1日起推行使用,全面规范商品房销售市场。

6月25日  国家电网公司与省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四川省电力公司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确定到2008年底,完成国家电网供电营业区内农村无电户“户户通电”任务。至2007年9月25日,总投资17亿余元,解决无电户79762户、无电人口267755人通电的“户户通电”工程提前完工。

7月12日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在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熊猫栖息地成为中国第三十二个、四川全省第五个世界遗产。

8月21日 四川省“农村书社”授牌暨出版物启动仪式在成都举行,首批“农村书社”挂牌运行。2008年,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意见》。至2017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9月21日  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从即日起,《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实施,此举标志着四川在西部地区第一个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至2018年底,全省建成自然保护区166个,面积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7.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0.5%;建成国家级生态县(市、区)15个、省级生态县(市、区)5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5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

9月  四川完成21个市(州)、246个城市和3472个农村建制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依法划定工作,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完成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的省份。

11月2日  四川科技馆正式开馆。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决定将省展览馆改建为四川科技馆,并明确提出将科技馆建成“四川特色、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四川科技馆是四川确定的“十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

11月30日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农办等部门共同发起的全国农民读书节在朱德元帅的家乡南充市仪陇县盛大开幕。开幕式当天,主办方共向仪陇县等革命老区1000多个村赠送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图书及图书室设备。

12月20日  成都正式获得“国家园林城市”授牌,成为西部首个获此称号的省会城市。

12月26日  四川省“十一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签定会召开。2006年8月9日,国家环保总局与四川省签定的“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和二氧化硫总量削减两个目标责任书明确要求,到2010年四川省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将分别削减5.0%、7%、11.9%,即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74.4万吨、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6.2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14.4万吨。

2006年  四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元,达到10371元。

2007年

1月16日  四川首部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一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提出,到2010年,四川省社会事业发展达到西部领先、全国中等水平,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事业发展需求。

1月23日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对国家已核定给予补助的四川“十一五”81213个20户以上自然村“盲村”和其余应由四川自行解决的70230个自然村“盲村”的实施方案。

1月28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提出2007年要实现粮食恢复性增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

4月23日—24日  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提出,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方向,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促进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加快四川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5月13日—16日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动员四川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为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5月14日  四川省社会文化工作会召开。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启动,这是“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打造“十里文化圈”惠民工程中的一项,在城市,则要打造“十分钟文化圈”。至“十一五”末,全省文化事业政府累计投入50.31亿元,加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投入86.47亿元,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县县有品牌、月月有亮点、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态势。

5月18日  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推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措施。7月,全省18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至2007年底,全省县级以上城市率先在全国建立廉租住房制度。2008年1月16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物价局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贯彻〈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的实施意见》,首次界定新建廉租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首次对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价格实行最高限价。这也是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后,全国出台的第一个贯彻实施意见。

5月23日—6月10日  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这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第四个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品牌。文化节期间发表了世界上首个国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宣言》。此后,非遗节定点成都市,每两年举办一届。

5月31日  省商务厅与四川电信、四川移动分别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国率先搭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电子商务平台。此后,全省农村电商持续发展。至2017年底,累计建成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46个、乡镇电商综合服务站299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12941个,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2%、70%、27.4%。

6月9日  成都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成都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6月19日—20日  国务院在成都市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2007年,省委、省政府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大惠民行动”,省、市(州)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4亿元。全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74个,覆盖城区居民近1000万人,初步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7月27日  《四川省全民健身条例》发布实施。2010年5月28日再次修订后发布实施。

7月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甘孜州启动富民安康工程。9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富民安康工程的意见》,从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难题、加强政策支持等方面细化目标,制定措施。2009年至2012年4年间,共投入各类资金133.6亿元,规划建设牧民定居点866个,完成57301户260685人的定居任务。

10月29日  四川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相互衔接机制,形成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多部门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2009年至2017年,全省排查受理矛盾纠纷312.9万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03.9万件,成功率97.1%。

11月25日  资阳市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试点。

12月13日  全省定点扶贫工作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总结定点扶贫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12月21日  商务部和财政部在山东烟台召开财政部、商务部家电下乡试点工作会议,确定从2007年12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在四川、山东、河南3省开展实施家电下乡试点工作。农民在购买彩电、冰箱(冰柜)、手机三大类197个中标产品时,国家对农民购买补贴类家电产品给予13%的补贴,补贴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12月27日—29日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在成都召开。全会提出了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0年、2015年、2020年“三步走”的目标,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接近或达到当年全国水平,建设成为富裕四川、和谐四川、文明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全会要求,要创造和发挥优势,努力把四川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2007年  国地税征收税款共计1218.7 亿元,税收收入突破1000亿元。

2007年  四川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达到1056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达到11098.3元。

2007年  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突破2000万人大关,劳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8年

1月26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2月21日  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启动仪式在阿坝举行。

2月29日  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上明确,2008年农村要实现新农合全覆盖,两年内筹资水平提高到100元。

3月20日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水利部、商务部等方面合作开展的“改善中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管理和饮水安全试点项目”启动。该项目为期4年,在四川、黑龙江、新疆和辽宁4省区建立示范点,总投资为679.2万美元。

3月25日  成都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成立,它是一个辐射云、贵、川、渝、藏5省(市、区)的现代化粮食交易平台。

3月  四川2008年实施8项民生工程,涉及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等8个方面。

4月1日  邓小平故居纪念馆、朱德故居纪念馆暨朱德铜像纪念园、陈毅纪念馆等12家博物馆、纪念馆首批实行免费开放。至2016年底,全省248家博物馆、纪念馆有89家对公众免费开放。

4月2日  全省医疗保险工作座谈会召开。省政府同意乐山、绵阳、自贡、内江、德阳、南充、眉山、阿坝、甘孜、资阳10个市(州)为2008年新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要求10个市(州)在4月底前公布试点方案,最迟于6月1日进行参保登记缴费,7月1日进行待遇支付。

4月23日  全省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指出,未来5年,全省要力争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2年实现旅游收入2500亿元。会上出台了《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

4月  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四川要全面完成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基本建设,建立起长效的妇幼卫生补助机制,全省城乡基本实现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1/10万和13%以内,妇幼主要健康指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5月6日  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在红原县麦洼乡正式启动。当年投入资金69078万元,重点解决8个县26个村实施13个易地搬迁建设安置项目,并配套实施易地育人、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调整结构、卫生防治、科技攻关等8项工程。

5月12日  14点28分,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里氏8级地震,最大烈度达11度。地震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4667个乡(镇)、48810个村庄。地震造成6.88万人遇难、1.79万人失踪、37.5万人受伤,1510万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多元。地震灾情发生后,党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举全国之力投入抗震救灾。省委、省政府统一指挥、迅速行动,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各路救援大军不畏艰险、顽强奋战,全国党政军民倾力支持、患难与共,全力以赴抗击特大地震灾害,先后打赢了抢险救人、安置攻坚、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范次生灾害、恢复生产“6场”硬仗。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

5月22日  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地震重灾区过渡安置住房建设工作会。由建设部牵头发起的对口援助四川的100万套过渡安置房行动启动,按照一户一套的规划,可安置100万户灾民,计划分3期完成:第一期25万套,6月25日前完成;第二期35万套,7月20日前完成;第三期38万套,8月10日前完成。

5月30日  全省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在成都召开,标志着全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正式启动。随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建立对口支援联系机制,推进18省(市)对四川18个重灾县(市)(山东—北川、广东—汶川、浙江—青川、江苏—绵竹、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河北—平武、辽宁—安县、河南—江油、福建—彭州、山西—茂县、湖南—理县、吉林—黑水、安徽—松潘、江西—小金、湖北—汉源、重庆—崇州、黑龙江—剑阁)的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决定,省内要按照无灾区和轻灾区帮重灾区的原则,组织13个市(州)分别对口支援13个重灾乡镇,开展为期3年的省内对口支援,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多种形式的支援。

6月18日  省委、省政府决定,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无家可归的农户重建住房,在中央平均每户补助1万元的基础上,由地方政府给予平均每户1万元的补助(按家庭人数多少适当予以区别,对困难农户适当予以照顾)。同时,对自建过渡安置房的农户按原政策给予每户2000元的补助。

6月22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6月30日  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座谈会召开。会上,19个对口支援省(市)和广东省深圳市与四川、甘肃、陕西省签订了20份就业援助协议,支援省(市)承诺9月底前,向灾区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帮助17.5万人实现就地培训就业。

7月13日  省委九届五次全体会议在成都召开。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扎实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的决议》,提出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

8月26日  省政府第十三次常务会议议定51个重灾县(市、区)实施后续生活救助的时间为2008年9月至11月,共计3个月,具体标准为: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每人每月补助400元,受灾的原“三孤”人员每人每月补足到400元;生活困难的遇难(含失踪)及重伤残家庭人员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异地安置的受灾人员(含集中安置人员)和因灾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且生活困难的受灾群众每人每月补助200元。后续生活救助为现金补助,不再发放口粮。

9月1日  四川地震灾区339.99万名学生(包括计划招收新生64.68万人)100%实现复学复课。51个重灾县(市、区)中共有19369名中小学生在异地复学复课。

10月7日  省委书记刘奇葆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涉藏地区发展和民生问题。会议决定,投入资金50亿元,在四川涉藏地区实施牧民定居计划,到2012年基本解决未定居牧民群众和仅有简陋固定居所牧民群众的定居问题。

10月8日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成都市、松潘县、峨眉山市、什邡市等11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市、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试点从2008年10月起,用两年时间,分3个阶段进行,基本达到城乡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体系标准,使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明显改观,基本建成能够承载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环保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支撑体系和运行管理系统。

10月10日  全省涉藏地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召开。会议明确在全省涉藏地区牧区大规模开展牧民新村建设,实施帐篷新生活行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10月24日  省委印发《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决定》,从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等方面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出要求。

12月31日  西昌至攀枝花、攀枝花至田房(川滇界)、邻水至垫江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

2009年

1月29日  石渠县牧民新生活帐篷首发仪式在海拔4300多米的俄多马乡举行,2000余名牧民群众领到可防风避雨的新帐篷,标志四川省实施的“帐篷新生活行动”开始让涉藏地区牧民受益。

1月  省农劳办披露,2008年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仍达2023.4万人,比2008年增加21.4万人;全年劳务收入突破1200亿元,达到1228亿元,比2008年增加151亿元;全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234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左右。

2月4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2009年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意见》。

2月6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四川涉藏地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总体规划,提出用4年时间,总投资180多亿元,在29个牧区县规划建设1409个定居点,建成定居房9.9万套1043.96万平方米,并辅以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涉藏地区牧区9.9万户、48万未定居和仅有简易固定住所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12年底,全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完成定居房建设100139套,占规划的100.88%。

3月2日  涉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启动仪式在康定举行,甘孜州首批300名藏族农牧民子女赴内地中职学校免费就读。6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涉藏地区免费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至2015年10月,承担“9+3”教育任务的学校覆盖了“三州”以外的18个市,先后有内地90所中职学校、5所高职院校,共招收涉藏地区“9+3”学生4万余人,再加上州内就读中职享受资助的学生,两类受益学生合计近7万人。2014年,比照涉藏地区“9+3”免费资助政策,全省“9+3”免费教育计划的实施范围扩大到大小凉山彝区的13个县(凉山州10个县、乐山市3个县区)。从2016年起,四川再将“9+3”免费教育计划的有关资助政策逐步惠及全省其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3月20日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部署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动城乡环境面貌加快改善,为广大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4月2日  四川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召开。

4月20日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峨眉山市召开。

5月9日  四川博物院新馆建成开馆。

5月14日  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启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启动首批统筹城乡发展科技项目,展示全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成就。

5月18日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正式出台。根据规划,从2009年到2020年,四川估算总投资10866亿元,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到2020年,全省力争铁路运营里程达到8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00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水运四级以上航道2381公里。这是四川历史上第一次编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

7月17日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成都召开。

7月  商务部、财政部联合发文部署,从2009年起,包括四川在内的9个省区首批开展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试点。省商务厅会同省财政厅印发了《四川省推进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工作方案》,在全省正式启动了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

8月3日  全省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8月17日  省政府和商务部共同召开了四川省“村村农家店”建设工程攻坚动员会议。省政府和商务部确定,在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前4年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再用两年时间,使农家店覆盖全省除甘孜、阿坝、凉山州外的所有县(市、区)的乡镇和行政村。

9月6日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行动现场会在成都召开。

9月13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

9月22日  省政府常务会通过《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2010年,全省开工建设11个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面70余万亩。2011年省委1号文件再次提出,用10年时间再造“两个都江堰灌区”,即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到2020年再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

10月28日  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公布,到2008年底,全省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777.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336.4万亩、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441万亩。工程惠及全省21个市 (州)、176个县 (市、区)、2266万农民。

同日  为满足藏族聚居区群众收看电视节目的精神文化需求,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在四川设立的康巴藏语卫视频道在成都举行试播仪式。

11月19日  省民政厅与省财政厅预拨中央冬春生活救助资金3000万元,用于地震灾区、高寒山区和民族地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过冬御寒物资采购。

12月18日  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工作现场会在都江堰举行。

12月25日  全省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

2009年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0年,全省着力推进完善城乡基本医保、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重点改革。2011年,全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建立了公益性管理体制、多渠道补偿机制、规范性药品采购机制、竞争性用人机制和激励性分配机制。2014年,全省开始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出台20多个配套文件,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格局。2016年,四川被列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纵深推进。

2009年  全省大规模开展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至2016年底,累计在21个市(州)、144个县(市、区)累计投入资金174.2亿余元,新建整治小型渠道6.8万多公里,整治塘堰泵站6.1万余处,新建蓄水池窖8.2万余口,新增灌溉面积564万余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35万余亩。

2010年

1月12日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表彰大会召开。会议总结2009年度工作,表彰先进,进一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1月17日  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全省2010年实现粮食增产5亿斤、力争超过10亿斤,努力实现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60元、力争超过100元,努力实现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月20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

1月31日 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县城所在地永昌镇举行成立大会,永昌镇党委和政府正式挂牌办公。此举标志着“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国唯一整体异地搬迁的新县城驻地永昌镇正式成立。

1月  四川全省电话用户突破5000万户,达到501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55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467万户,成为全国第七个、西部第一个电话用户超过5000万户的省份。

2月27日  全省涉藏地区牧民定居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进一步研究分析牧民定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进一步抓好2010年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4月16日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卫设备配送仪式在成都举行。由省委、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购置的5300多辆环卫车辆正式配送给21个市 (州)、115个县(市、区)的乡镇。

同日  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要求,迅速启动“持续治‘五乱’、整洁迎五一”攻坚月活动,大力推进“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从4月到12月分4个阶段,重点治理乱扔、乱吐、乱倒等不文明、不卫生行为。

4月29日  成都市宣布启动覆盖全市1100多万城乡居民的免费体检,在全国率先尝试迈入“全民免费体检时代”。

5月5日—8日  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召开。会议集中展示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总结交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验,促进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研究部署灾区下一步发展产业、扩大就业、扶贫帮困等重点工作,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心有序转向加快发展、持续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上来;表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营业收入上台阶的大企业、大集团。

5月10日  四川召开首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涉藏地区行动”动员暨培训会议。首批选派的1257名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来自省直部门和内地13个市,将到四川涉藏地区开展为期2年的挂职服务。

5月12日  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正式通车。这是四川第一条建成投运的高速铁路,开创了四川高速铁路建设的新纪元,标志着四川与东部地区同步进入了铁路高速时代。

5月14日  成都军区抽调驻川部队2000余名官兵,约800台运输车辆,计划在1个月内向石渠、德格、色达、甘孜4县运送水泥等建材约2万吨,为涉藏地区牧民定居点建设抢运建材。

5月19日  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成都版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这是继上海、深圳之后全国第三家、西部第一家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所。

7月21日  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现场会议在德阳市召开。会议学习交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经验,总结上半年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

7月24日  《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发布实施。

8月5日  资阳市印发《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开放、零门槛”的城镇落户政策。

9月1日—2日  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提出后10年奋斗目标,即全省经济总量2015年完成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到2020年比2008年翻两番。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9月10日  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推进工作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听取了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总体思路和新村建设等10个专题工作方案实施情况的汇报。规划明确,要经过11年综合扶贫开发,有效解决大小凉山群众面临的突出民生问题,实现“家家住房改善、户户就业稳定、人人保障到位、设施大幅提高、经济较快发展、生态明显改善”的目标,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不断普及,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9月13日  四川全面启动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消费者可在全省21个市(州)中心城区进行家电以旧换新。经省商务厅审核,至9月10日,四川苏宁、成都创维、绵阳家福来等15家双中标企业共备案家电以旧换新回收网点1835个、销售网点1926个。

9月17日  《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区域合作基本医疗保险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成都举行,成都经济区8个市实现医保服务同城化。根据协议,从10月1日起,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个市的参保人员,在8市中的任何一地均可享受同等的医疗保险服务和快捷的医疗费用结算服务。

9月27日  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地铁——成都地铁1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

10月28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奋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就推动全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要求。

11月8日  《四川日报》报道,截至10月底,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累计确权面积16283.9万亩,颁发林权证面积达15090.7万亩,确权率、颁证率分别达到99.1%、91.8%,标志着历时3年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顺利完成。

11月9日  邛名高速公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是四川首条建成的BOT高速公路,也是全省交通重点项目三年集中建设攻坚活动启动以来建成的第一个重点项目。邛名高速公路起于大邑县王泗镇,止于雅安市名山县新店镇,总投资25.28亿元,全长52.67公里。

11月16日  成都市公布《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提出到2012年,成都实现统一户籍,城乡居民可以自由迁徙,并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这是成都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又一新突破。

11月18日  省直机关向凉山州彝区群众捐赠板凳仪式在西昌举行,116个省直机关单位现场向凉山彝区群众捐赠了15万条板凳。2010年,凉山启动为期3年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并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力求以小板凳推进大工程、促进大转变,努力建设新家园,积极倡导新生活,不断塑造新形象,使彝区群众增强了现代文明意识,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提升了社会文明和谐程度。

11月19日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普及学前一年双语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达1∶1。

11月23日  《四川日报》报道,11月中旬,四川首家牧民定居点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江巴村揭牌。根据规划,未来4年内,全省将在涉藏地区牧民定居点建设1409家青少年活动中心。

11月24日—25日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会议在南充市召开。会议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新形势,交流新经验,研究谋划新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

12月1日  全省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召开。会议提出,到2015年,全省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20年,全省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全省毛入园率达到75%以上,逐步做到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到2020年,全省新建、改建、扩建300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同时,改、扩、建部分城区幼儿园,满足人民群众入园需要。为此,全省从2011年开始,启动实施城乡幼儿园建设工程,每年开工建设、改建400所城乡公办幼儿园。

12月21日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这是21世纪四川省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该规划纲要确立了全省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在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2020年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等发达地区在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欠发达地区到2020年初步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

12月21日 四川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建设情况发布会召开。自1998年率先在全国试点天保工程以来,至2010年底,四川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落实常年森林管护责任面积3.23亿亩(包括灌木林和稀林地)。1998年至2010年,全省天保工程的实施范围覆盖除成都和自贡7个城区的176个县(市、区)、22个国有重点森工采伐企业、3户木材水运企业、3户林业筑路企业以及卧龙、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省累计营造公益林808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870万亩次;全省森林面积由工程实施之初的1.76亿亩上升到2.5亿亩(不包括灌木林和稀林地),森林覆盖率由24.23%提高到34.41%。

2010年  四川国地税征收税款共计2162.8亿元,税收收入突破2000亿元。

2011年

1月6日  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会议公布5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累计实现6438亿元,旅游总人数突破10亿人次,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8倍、2.23倍。

1月7日  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工作现场会召开。会议参观考察绵阳市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三乱”宣传工作现场、德阳市罗江县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设施建设现场,学习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设施、体制和机制建设工作。

1月29日  《四川日报》报道,四川圆满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全省2010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4.07万吨,比2005年下降5.43%,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08.4%;二氧化硫排放量113.08万吨,比2005年下降12.95%,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08.81%。总量减排促进了全省环境质量的改善。

2月10日  全省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努力实现2011年粮食总产再增5亿斤,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月18日  四川203个文化馆及40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即日起逐步全面免费开放。

2月22日  全省扶贫移民工作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发布消息,2000年到2010年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00亿元以上,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1041万人减少到2010年的145万人;贫困农民的收入从2000年的1662元提高到2010年的4209元。

3月8日  《四川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四川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全省新、改、扩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84个,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268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750个,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3月25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涉藏地区民生工程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将富民安康工程整体纳入全省民生工程,内容包括涉藏地区“三大民生工程”和原富民安康工程涵盖的其他项目两大部分。

4月6日  四川省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成都签署《共同推进质量兴川,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合作备忘录》。“十一五”期间,四川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8.7%,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3年排名升位,创建中国名牌产品3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2个。2010年,全省抽查食品24700批次,合格率93.5%,比2005年提高12.5个百分点。

4月13日  全省惠民帮扶中心工作推进会在遂宁召开。会议发布消息,全省在21个市 (州)、153个县 (市、区)、823个乡镇 (街道)、1186个社区(村)建成惠民帮扶中心。

4月22日  全省医疗保险工作座谈会在南充召开。会上通报,截至2010年底,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63.1万人,占应参保人数的90.25%,加上部分地区城乡统筹后纳入人社部门管理的726万新农合参保人员,全省医保经办机构直接管理的参保人员达到2800万人。全省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到90%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确定的参保扩面目标。

5月1日  成都东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式竣工。成都东站是成都铁路枢纽主要铁路客运站之一,占地1306亩,共设14个站台26线,站房总面积10.8万平方米,设计日均旅客发送量20万人次。成都东站是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点工程,也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综合交通枢纽。

5月5日—6日  全省“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工作现场会召开。会议明确,力争通过5年努力,实现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会议发布消息,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完工92.8%、完成投资91.1%,灾区发展振兴的步伐加快。2010年,39个重灾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6%,增幅分别比全省高1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5%,增幅分别比全省高3.4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3年来,全省共帮助170万灾区群众就业,登记失业率从震后的7.5%降到4%以下。

5月6日  省政府新闻办发布四川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全省登记户籍人口为89981705人,常住人口为80418200人。户籍人口总数名列全国第四,常住人口总数名列全国第三。

5月30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支持成渝地区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6月5日  《四川日报》报道,省环保厅发布消息,四川省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2006—2010年)11项目标任务已超额完成: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3%,超过生态省建设2015年目标(5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接近生态省建设2015年目标(85%);森林覆盖率达34.8%,接近生态省建设2015年目标(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等其他8项指标的阶段目标任务也全部完成。

6月14日  四川省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命名大会召开。会议命名全省2010年度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及优秀环卫工人;通报表扬2010年度争创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先进单位及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6月23日  《四川日报》报道,省林业厅发布消息,截至当日,全省已有4231个乡镇、42823个村完成集体林确权颁证,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确权的集体林已达1.63亿亩,确权率99.1%;配套改革逐步深入推进。

7月5日  全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工作会召开。会议提出,要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公益林建设和森林经营。2011年至2020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将投入逾252亿元用于四川天保二期工程,到2020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积将达1600万亩,净增森林蓄积量1.6亿立方米。

7月6日  省政府专题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万源市大竹河片区的3年连片扶贫开发规划,涉及万源市庙坡、大竹、庙子、白果4个乡镇的15个村,共4743户、19011人,其中贫困户1404户、贫困人口5615人,贫困发生率29.54%。规划区行路、饮水、上学、就医、住房、增收“六难”问题突出,农户居住的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土墙房,2010年人均纯收入296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80元。

7月12日  《四川日报》报道,截至2011年6月底,四川保障人数已从2005年的61.9万人增加到398.1万人,增长超过6倍;每人每月平均补助水平从16元提高到77元,增长近5倍。新农合制度实现全覆盖。参合率由2003年的69.65%提高到2011年的97.88%,提高了28.23个百分点;农民受益人数由2003年的175.14万人提高到2010年的4905.80万人。

7月23日—25日  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参观考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现场,交流经验,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战略作全面部署。

7月27日  全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启动会在成都召开,标志着四川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由“规划层面”进入“实施层面”。四川将用10年左右时间,基本满足民族地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使当地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状况达到或接近全国民族地区平均水平。

7月29日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发布实施。2019年11月28日修订后发布实施。

8月1日—2日  省委、省政府在凉山召开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家新寨建设现场会。2011年,四川计划投入44.7亿元资金开展彝区扶贫,其中彝家新寨建设计划投入24.4亿元,启动404个彝家新寨建设,涉及住房建设30776户15.4万人。

8月5日  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省政府印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对全省39个极重灾和重灾县(市、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作出规划。规划明确,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新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振兴。

8月19日  四川省召开“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工作推进会。2010年,“挂包帮”活动实施帮扶项目4.6万个、总投资147.5亿元,组织培训党员干部37万人次,帮助化解矛盾纠纷近5.1万起,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23元。

同日  四川省2011年工会“金秋助学”资助仪式在绵阳举行,为100名来自成都、自贡、德阳、绵阳、广元、乐山、宜宾、遂宁、南充等地的特困大学生代表发放了助学金。“金秋助学”活动自1995年开展以来,到2010年底,累计筹资2.8亿多元,资助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28.7万余人。

8月31日  秦巴山连片扶贫地区和民族地区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工作专题会议召开。秦巴山连片扶贫地区和民族地区8个市(州)、78个县(市、区),涉及乡镇2462个,占全省的55.8%;村23658个,占全省的49.3%;农业人口2676.8万人,占全省的40%。

9月9日  四川省涉藏地区“9+3”免费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听取涉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情况汇报,与“9+3”学校校长、教师、涉藏地区驻校干部和涉藏地区学生代表座谈,总结交流涉藏地区“9+3”免费教育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下步工作。

9月22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从抢抓重大发展战略机遇、推动成渝经济区率先发展、促进攀西地区加快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快涉藏地区跨越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等方面对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全省各区域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提出要求。

9月30日  成都东站汽车客运站开通试运营。

10月15日  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现场会在攀枝花市召开。截至9月底,四川提前完成2011年开工任务。截至2011年底,全省全年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新开工39.18万套,占国家下达计划的111.17%,竣工16.2万套,超额完成国家规定的15万套的目标。

11月11日  四川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彝家新寨建设工作和彝家新居室内设施实施方案。

11月15日  《四川日报》报道,记者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协调会议上获悉, 1月至10月,全省已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8亿多元,获贷人数达1.5万多人,带动近7万城乡妇女创业就业。

11月21日  国务院第五督察组抵川,就四川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情况进行督察。四川农民工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制度建设逐步突破,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十一五”末,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00余万人;全省每年实现劳务净收入1000多亿元,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由2003年的3459元,提高到2010年的7827元,增长126.3%;农民工就业素质整体提升,文化结构由2003年中学以上文化占53%,提高到2010年的61%;权益维护得到重视,2010年全省处理劳务纠纷3万余件次,挽回经济损失5亿多元。

11月30日  省政府新闻办发布《四川妇女儿童发展纲要 (2011—2020年)》,通报《四川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成果:全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从2000年的73.4岁提高到2010年的77.2岁,提高3.8岁;全省婴儿死亡率从2000年的43%下降到2010年的12.02%;截至2010年,全省共有幼儿园9483所,在园幼儿人数达188.7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2.47%;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6.55年提高到2010年的7.56年,女性成人识字率达90.6%;省、市两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分别达到58.14%和54.56%;10年来,全省妇女就业比重始终保持在45%左右,超过40%的目标水平。

12月10日  四川省接受国家“两基”督导检查工作汇报会在成都举行。1986年至1990年,全省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1年至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1年至2010年,实施“两基”攻坚,实现“两基”人口全覆盖。到2010年,全省18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两基”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实现了“两基”的历史性目标。

12月31日  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该纲要指出,全省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全省将以国家扶贫新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为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对象,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该纲要提出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建设新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新村建设,每村总投入不低于300万元,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同日  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南充至阆中段、纳黔高速公路纳溪至叙永段、达陕高速公路徐家坝至普光互通段3段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通车。至此,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2011年  从2011年起,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在全省推开,每年对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开展测评。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群众满意度指数由2011年的81.71逐年提升至2020年的86.34,实现“九连升”。2018年该项工作荣获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是全国省级纪委监委唯一获此奖项的创新项目。

2011年  四川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达到21050.9亿元。继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以后,全省经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形势下,仅用4年时间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实现翻番。

(执笔人:谢海彬  刘海燕)

来源:川报观察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执笔:谢海彬 刘海燕

配图:方志四川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