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陈志武:当货币化市场撞上儒家秩序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15-10-25 13:0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金融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在时隔5年之后,推出了《金融的逻辑》第二部——《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

《金融的逻辑2》将焦点落在了“自由”之上,陈志武强调,金融不是富人和金融从业者的专利,而与每个人的安全、自由、发展、幸福息息相关。10月23日,陈志武在上海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专访。

一名“经济金融学的普及者”

陈志武

陈志武觉得自己是一名“经济金融学的普及者”,多年来他的书一直位列金融畅销书榜单。通俗易懂是不少读者喜爱他的原因,但也有诸多读者认为陈志武一向提倡的“制度改革、公有资本平分、权力有效监管”等口号过于“简单粗暴”,澎湃新闻记者询问陈志武如何看待这一评论?

陈志武回答:“社会上许多人评论我和张维迎等学者总是提一些不现实的看法,有读者留言说‘这也批评那也批评,那你来做’,其实‘你来做’这句话完全是搞错了逻辑。”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学者不一定要首先考虑在目前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下,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不能以此为先决条件决定自己可以研究什么、思考什么内容。我作为学者,应该从客观、职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个社会如何运作才会使得老百姓获得最大的福利。我们提出建议、看法,体制内的决策层应该做的,就是考虑现行政治、文化制度下如何指定可行的方案。任何一个社会的知识分子、智囊阶层应该把所有可能的选项都提出来,我希望在中国社会更多人能认识到这一点。”

从2014年到今年,中国的金融市场发生着不小的波动,在陈志武看来,这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过去两年的经济走势、股市动荡波澜我并不感到意外,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隐含了内在的逻辑,国有经济体制、驱动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架构不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必然靠投资,特别是大的形象工程。”陈志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在2009年写了一篇科幻式的预测文章:“这是我写的唯一一篇预测文章,假设时间到了2049年,从2049年看中国。”

陈志武说:“我当时预测,中国度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改革动力快速退化。国企强势、民企被挤、财政税收占GDP之比继续上升、国内民间消费需求继续下降。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开始的‘再国有化’以及‘铁公基’运动的后遗症,到2015年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不仅社会失业严重,而且许多基建项目完工后使用率低。”

陈志武认为,1978-2008年是“经济”改革开放时期,2019-2049年也是三十年改革开放,只是侧重点在体制上。在2019年前后中国社会经历一段时期的阵痛后,将会开始真正的国有资产民有化改革、土地产权交易市场改革、征税权制约机制改革、财政民主化改革等等。

“市场经济把个人从工具中解放出来”

从1986年到耶鲁大学攻读金融学博士至今,陈志武说自己接触金融近30年,而接触研究金融的时间越长,他越觉得金融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从长远讲,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让GDP增长更快、使资源更有效使用之外,更重要、更根本的贡献是,市场经济把个人从工具中解放出来,让个人更有权利和尊严。”

2004年开始,陈志武和经济学研究学者彭凯翔、袁为鹏开始合作,收集明清以来的民间借贷交易信息,包括借贷双方的身份、财产与家庭背景、借贷金额和利率等等。在整理这些历史资料中,陈志武偶然看到了清代女婢的交易价格。“在一个徽州家族18、19世纪的商业账簿中,其中一项是那年花7两银子买了个女婢。虽然在小说中看过历史上买卖‘人’这种物种的描写,但是实际看到‘人’作为物品被记录在账单上还是给了我很大冲击。”

这本帐薄让陈思武思考:人像商品、资产一样地被卖掉、被交易,这种现象有多普遍呢?价格一般是多少?其定价的逻辑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女人或男人会被买卖呢?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社会因素是什么?它跟金融市场的缺失有没有关系?

陈志武开始系统地从史料中搜集买卖人口尤其是买卖妻妾的交易历史数据。陈志武告诉记者:“有许多朋友在强调中国特色,强调我们与别的民族有多少不同。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如果以金融的逻辑作为一副眼镜,去看待社会和个人、历史和现状,你会发现其实各个社会、种族、民族都是相通的,相同为主,相异为次。”在研究中陈志武发现,不仅中国长期有买卖妻妾、租妻典妻,而且印度、泰国、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非洲也都曾经有过,甚至今天还有买卖妻子的习俗。

“你会看到,当面临风险冲击时,比如饥荒、疾病、灾害,通过嫁卖妻子来缓冲风险并非稀罕之事。粮价上涨冲击时单身家庭的死亡率更高,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有妻子的男性能够通过卖妻更好地缓冲风险,同时女性通过嫁卖,可以让自己从一个高风险家庭转到低风险家庭,从而降低灾荒冲击下女性的死亡率。”

陈志武认为,之所以人类社会曾经普遍存在甚至迄今个别地方还有买卖妻子的习俗,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的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从前的社会没有充分发达、完备的金融市场。“如何规避灾荒风险、季节性风险以及其他意外事件带来的生存挑战,恰恰是金融市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金融市场发达,专项保险品种应有尽有,那么农民和社会其他成员只需要花一点点费用,就能未雨绸缪,规避各类可以想到的未来风险,而不至于等到灾害发生时被迫卖妻鬻女以求生存。没有金融市场的社会里,不仅仅是人被工具化地使用,而且与我们个人幸福切近的婚姻、家庭等关系也会被利用。”

当货币化市场撞上儒家秩序

在《金融的逻辑2》中,陈志武把不少篇幅落在了儒家文化的金融基础这一内容上。陈志武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过去10年时间中,他对各个国家文化、价值、道德伦理体系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兴趣。

“很多行为伦理的形成都是为了帮助社会中不同的人更好地应对风险而推演的,是很重要的一点。在中国历史上,过去几千年里政府权力只到县这一级,不渗透到‘大社会’的生活层面,资源配置等民生内容主要由行政权力之外的体系确定,就是主要由基于儒家‘三纲五常’”的差序格局来规范,这样的纲常规则体系不仅把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固化住,而且把人们对彼此的义务责任确定下来,由此实现资源、权益在人与人之间的配置。”

当整个社会都像儒家主张的那样依据血缘、代际、年龄、性别分配和分享资源时,一种基于非货币非野蛮暴力的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秩序就形成了。

陈志武认为,儒家秩序是有许多朋友都认为的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的主流,“孔家店”是中国社会的秩序基础。正因为此,基于货币化的市场秩序要想替代儒家秩序,当然会处处碰壁。

“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们也能理解基督教是如何在中世纪限制欧洲社会里的个人自由,以及十四、十五世纪开启的商业化、货币化进程是如何让个人在西方社会崛起的。”陈志武说,“到最后,十四、十五世纪商业革命的发展让欧洲人看到基于货币的市场交易更能解放个人,货币化带来的是个人自由。钱就是钱,无情无义,但也因此保护、尊重了每个个体的私人空间和自由尊严,那些非货币化的交换安排附加了太多的约束条件,要么是‘三纲五常’,要么是宗教教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货币化了的市场经济社会是不顾身份、不管亲疏、不认贵贱的机会平等的社会。”

陈志武认为,五四运动时期,几代中国学人的认知盲点在于:如果不是基于货币价格的自愿交易,也不是基于儒家秩序配置资源,那么,社会必然要找其他非货币化的方式组建社会并配置方方面面的有限资源,比如20 世纪50 年代引进的基于行政权力、行政级别的计划经济体系。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虽然号召“打倒孔家店”,却依然排斥货币、排斥市场经济,还是标榜“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结果中国只是从一种不自由的体系进入了另外一种不自由的体系。

“今天什么都‘向钱看’,我们感到很不舒服,好像昔日温情脉脉的人情世界被失落的金钱世界代替。可是我们要承认:是货币化的过程推进了人类文明,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