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谓中国论坛: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

澎湃新闻记者 赵振江
2015-11-02 16:00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从景山公园俯瞰紫禁城。 吴子熙 澎湃资料图

何谓中国?突然有人问你这个问题,你作何回答?

10月31日,由中信出版集团与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举办的2015京城国际论坛中就有这样一个分论坛“何谓中国——中国的生长方式。”

“生活在中国的人,认为中国是一种天经地义的存在,很少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中国就是母亲祖国,我自己的国家。”论坛的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黄平如此回答这个问题。

黄平介绍,“我这代人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学界大量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社会,把中国作为一个不重要的存在。对中国而言,考虑更多的是怎么摆脱贫困、改变现状。当时觉得耗尽一辈子的精力,组织再多专家学者也做不完中国的问题。”黄平进一步指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学者在中华书局出版《中国作为方法》一类的书,才让黄平感觉到其实中国不只是研究对象,不只是西学理论方法学科范式的附庸。

黄平在该书中学到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当我们以西方理论为方法看中国和世界的时候,中国和世界是一个样子。当我们以中国为方法去看世界的时候,世界是另外一个样子。此后,从事社会学研究的黄平开始包括涉及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的维度中,黄平对中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在他看来,中国既是一种生长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中国作为活着的历史和多种文化并存共生共融的现实还在继续生长和发展着。

北京,天安门广场摆放出巨型大花篮迎接十月一日国庆节。 李坤 澎湃资料图

“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

当天参加分论坛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则有不一样的看法,他刚刚写完关于中国的书《中国作为一个神性的概念》。

在当天的主题演讲中,赵汀阳分享了他的观点。“中国到底是什么?有过西方解释也有中国人自己的解释。但是大多数的解释都是描述中国到底是长什么样,却没有解释说中国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赵汀阳试图解释中国为什么长成大家描述的样子。

在《中国作为一个神性的概念》一书中,赵汀阳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这个漩涡做着向心的运动,不断把周边各个地方各个文化卷到一起。形成一个极其丰富的、巨大的时空存在。“你只要进入这个漩涡就无法脱身,中国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赵汀阳表示。

为了找到答案,哲学家赵汀阳试图重构中国的历史。“这样一个工作我把它理解为是一个祭祖工作、祭祖行为。为什么中国需要重构它的历史性?在现代之前,中国有独立发展的历史,但是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已经萎缩、蜕化为西方征服世界,现代史的一个附属或者分支部分,已经失去了以自身的逻辑来讲述自身故事的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

赵汀阳指出,关于古代中国,一般来说有三个共识:一是中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文明,二是中国具有兼容性,三是中国是非神性的一个国家。“当我重新面对问题,那么又重新开始工作。”此时,哲学家赵汀阳又称要化身为侦探来讲故事。

“我就是要追问,何处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的信仰?”赵汀阳表示,做侦探要排除偏见。第一个要排除的就是自现代以来,被迫地使用一些由西方知识生产提供给中国人的一些概念和知识。赵汀阳指出,比如帝国、朝贡体系、东亚、民族主义、殖民主义,这些都是西方用来解释中国的东西,在他看来都是不符合事实、不靠谱、和中国的对不上的。“这些概念不仅误导事实,还有政治的附加值,把中国描述成一个很丑恶的故事。”

然而,侦探赵汀阳自己也常常被困在西方制造的这些概念中,“当年我写《天下体系》就用了帝国这个概念。过了好几年,突然有一天我觉得不对。我们中国是帝国吗?帝国的标志就是迷信武力的征服,并且是向外看,是一个向外拓展的国家。中国不是这样的,其实古代中国只不过是君主制,所以我后来在新的书里面进行了纠正。”赵汀阳也承认,没有纠正过来的还有很多。“因为这一百年我们已经被西方重新塑造。如果有这些不靠谱的概念,也请大家原谅,我一个一个地改掉这些偏见。”

除了这些由西方知识生产提供给我们的一些概念和知识产生的偏见,赵汀阳指出,还要注意“理解古代历史的时候以现代的事实倒影为古代的事实”产生的偏见和地方主义的偏见。

“排除这些偏见之后,我理解的中国就是一个自古以来连续动态博弈的游戏。我把中国作为一个博弈游戏去理解。就可以进一步追问大家为什么有热情参加一个博弈游戏?”赵汀阳表示,“我相信我这个漩涡模式能够解释这个问题,能够解释中国变大是因为各方力量不但被卷入这个漩涡,所以中国才变大的。”他指出,这个漩涡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中原地带拥有当时最好的物质条件,还拥有最丰富的精神世界。各个部族到中原来,抢的不仅仅是土地,更主要是抢夺物质生产的能力以及知识生产的能力。拥有了知识生产能力可以把自己合法化,并且能够支配整个中国。所以漩涡的吸引力就来自于此,它是最大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

“这个侦探故事的结尾,我想告诉大家,我经历了一个骑驴找驴的故事。”赵汀阳解释,因为我们把中国当成一个不假思索的东西。赵汀阳过去一直没想通中国的信仰是什么。

“一个民族一个文化不可能没有信仰,可是中国的确没有一神论的宗教?我们中国的信仰是什么?经过分析,我发现中国的信仰就是中国本身,中国的存在这个实体,这个巨大的时空存在就是中国的信仰。所以我们信仰的就是中国!也可以换一个角度,中国存在的时空,中国的整体性,都是中国的神庙。我们就住在中国的神庙里面。”赵汀阳考虑,未来是否可能由中国建立一个世界的秩序?“当然这个事儿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梦想,也许更正确的说法,我想引用一下吕不韦的说法‘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那么世界就是世界所有人的世界。”赵汀阳总结道。

赵汀阳新作《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及《天下的当代性》将于近期上市。

“研究中国需要双向的校勘学”

如何概括中国,北京大学教授李零也认可赵汀阳强调的漩涡理论。他介绍,现在考古学家都在讲漩涡理论。所谓的漩涡是一种高压槽不断把周围东西吸进去的状态。“其实这是抓住中国概念的核心问题。这个漩涡是一个财富、资源、人口、技术形成的中心,吸引周围人往这边跑。”李零介绍,此前学者们讨论何为中国经常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还有一种办法是从一个过程探讨中国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不要从一个简单定义看待中国,因为定义像一把刀,你定义这个是中国,前面不是中国,后面都是中国,用定义解决问题可能是这个结果。”

在李零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个中心怎么形成的?他指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古学家都在谈论的农业的因素。“因为农业使它形成一个中心,把国民都变成农民。所以我们考虑到这个漩涡的向心力的时候,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中心有排斥性。它不扩张,但是拒绝太多人,所以我们对于漩涡的理论,也要考虑到这个方面。”

此外,李零指出,我们研究中国的时候也要关照汉学家讲的解构永恒中国的问题,我们需要面对的很重要一个问题是解构现代国家的问题。李零认为,我们现在在思考或者说话的时候,已经离不开中国和其他地方的对话的语境。“赵汀阳刻意想抛弃很多一些所谓的西方的概念。但他在新书中却用了‘神性’这样的概念,大家看到题目以为是谈宗教问题,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李零指出,每次这种对话以后,会形成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里面既掺有我们自己的理解又有外部的观念。

“所以现在中国社会哲学都是一些概念,怎么办?我们需要对话,我们需要校正。我们需要有一种双向的校勘学,这种校勘学使我们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李零表示。

面对复杂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选择用大一统的理论来解释中国,他认为这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可操作概念。

杨念群指出,大一统有三个层面,第一就是政教关系有非常大的转变,第二个问题就是断裂延续的关系。“有人认为中国是一种断裂,基本上把中国的边界,只集中东南,这是不正确的。可以从大一统的疆域和道德的政教关系的互动里面得到说明。”杨念群认为,大一统的第三个层面是历史书写控制。

“我们一直讨论用什么概念描述中国,解读中国。有一种看法,用非常简短的话来说,我们能不能用自身的历史脉络、自身的语言来描绘我们自身的历史观?”除大一统之外,杨念群在论坛现场举了一个例子。

“我一直在琢磨。比如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词汇就是文治。文治就是讲循环论,但是按进化论的角度,用西方标准来说,这种循环论是应该被清除掉。”杨念群指出,如果从历史角度来说,文治的转变是一种辩证关系,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演进框架。这种框架很大程度可以弥补我们受进化论等西方整体价值观和理论的制约和塑造。“这是我们未来逐渐要从事的一个工作,我觉得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整个历史观的探索上升到一个相当新的阶段。”杨念群总结道。

2015京城国际论坛“何谓中国——中国的生长方式”讨论现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