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林部落〡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叶海林
2015-11-03 17:5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俄罗斯一架民航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上空坠毁。“伊斯兰国”宣称“击落”了这架飞机,如果说恐怖分子们所说的“击落”指的是利用沙姆沙伊赫机场的安检漏洞携带炸弹登机或在飞机上安装炸弹或在起飞上对飞机设备进行破坏,那么,俄罗斯飞机被恐怖分子“击落”的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而如果“击落”指的是人们一般理解的用地面防空火力或战斗机将飞行在巡航高度的航空器击落,那么,“伊斯兰国”恐怖分子显然是在吹牛。

西奈坠机

无论如何,假如事故调查最终证明这架载有200多人的民航飞机的确是因为“伊斯兰国” 的活动而失事,这无疑将对俄罗斯总统普京以及全体俄罗斯国民提出尖锐的挑战,是延续“战斗民族”对别斯兰事件的处理风格加大打击力度,为这200多人报仇,还是像马德里恐怖袭击后的西班牙政府那样迅速宣布从伊拉克撤军以避免再次遭到恐怖袭击?

在这两个假设性选项中作出选择,对俄罗斯来说,应该没有任何难度,实际上也不会有片刻犹豫。俄罗斯绝不可能在恐怖分子面前退缩,不论其国内经济形势如何,也不论“伊斯兰国”会不会在这次得手之后——假如他们的确要为俄罗斯客机失事负责——深入俄罗斯腹地发动袭击,普京都只会继续沿着既定的策略在叙利亚对“伊斯兰国”武装进行轰炸,而且不能排除其以其他手段对恐怖分子头目进行定点清除或应伊拉克政府的邀请将轰炸有限度地扩大至伊拉克境内的可能性。

这不但是因为俄罗斯素有对敌人进行严厉报复的传统,更是因为以眼下的叙利亚乃至整个中东的局势来看,俄罗斯只有采取更加坚决的军事手段,才能保住并且扩大其已经收获的地缘政治成果,后退一步的空间是不存在的。

首先,美国国务卿克里日前的谈话表明,美国将巴沙尔•阿萨德排除在叙利亚战后政治安排范围以外的立场已经有所松动。这一松动完全是在俄罗斯强力介入并扭转叙利亚战场态势之后才取得的。这既证明了俄罗斯之前军事介入的有效性,也实际上为俄罗斯和叙利亚政府争得了此前没有的回旋空间。俄罗斯没有理由在自己处于战术优势的时候改变其强硬立场。

其次,美国目前的态度软化远远没有达到俄罗斯的期望。美国并没有接受巴沙尔•阿萨德作为合法且平等的参与伙伴与美国支持的所谓“反对派”共同安排叙利亚的战后秩序。美国的立场仅仅是把巴沙尔离开叙利亚的时间表向后推移了一小段而已,即允许巴沙尔的下台过程和叙利亚的战后安排过程出现短暂重叠,根本立场还是要巴沙尔交出权力。这样的立场叙利亚政府肯定不会接受,也不符合叙利亚人民自主决定叙利亚政治事务的基本原则,自然也不会被俄罗斯所承认。俄罗斯对“伊斯兰国”动手,可不是为了安排巴沙尔体面下课。如果是那样的话,莫斯科在两年前的夏天就会在叙利亚化武危机期间作出相应安排,用不着等到现在。

再次,假如最终证明“伊斯兰国”的确就是俄罗斯民航客机失事的凶手,那么无论这一恐怖袭击是以怎样的方式完成的,俄罗斯在叙利亚动武的理由都会变成俄罗斯强化军事打击的义务。俄罗斯是以帮助叙利亚合法政府反恐的名义动武的,不存在恐怖分子真杀到俄罗斯人头上,莫斯科反而转身逃跑的可能性。

对于目前的俄罗斯来说,美国态度的有限转变证明了此前强力介入的正确性,同时也意味着这种介入只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而客机的意外失事又将俄罗斯推向了墙角,不打出个更大的威风来,很难向被激怒了的俄罗斯人民交待,更将使一个多月以来俄罗斯高涨的大国形象威严扫地。这种前景对于某种意义上已经衰弱得只剩下格斗技能——这样说好像有些自相矛盾——的俄罗斯而言,显然是不能接受的。这个军事传统悠久、军事文化深厚的国家决不会允许出现这样的局面。

俄罗斯空袭叙利亚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

那么,俄罗斯会不会像某些分析家所预言的那样,因为客机失事或者其他原因——比如美军特种部队进入叙利亚境内与恐怖分子交战——而失去镇定,放弃此前以强烈姿态但有限力量介入战场的原则,大规模向叙利亚增派武装力量,从而重蹈苏阿战争的覆辙呢?

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一则,俄罗斯现在根本没有能力对叙利亚进行大规模地面干预,严重缺编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根本不可能从其实际上和巴基斯坦国防军规模差不多的军队中抽调前往叙利亚进行大规模地面作战的足够兵力。即使俄罗斯统帅部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俄罗斯军队也无力在盛怒之中大举南进与“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寻求地面作战。

二则,俄罗斯惩罚恐怖分子根本不需要出动地面部队。老旧但可靠的苏24、苏25的对地攻击能力,足以帮助叙利亚政府军夺回对恐怖分子的战场优势。一些人为俄罗斯计算了其库存的精确制导武器数量,并由此对俄罗斯空袭作战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俄罗斯对此的回答则是用米35武装直升机直接向地面目标投掷自由落地炸弹,这种富有俄罗斯军事传统的简易“精确”打击,虽然不能完全解决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的可持续性问题,但显然从实用的角度否定了业余战略家的算术结论。

既无能力,也无必要在叙利亚部署大规模地面部队,显然俄罗斯不需要经过太周密的战略运筹就可以避免在叙利亚重蹈阿富汗战争的覆辙。因此,可以预言,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武装力量第一次在远离本土的地方展开的军事行动还会顺利开展下去,确保巴沙尔•阿萨德不受胁迫地参与叙利亚所谓“战后安排”这一目标,俄罗斯实现起来至少在眼下很难遭遇重大挑战。应该承认,身处逆境的俄罗斯对同样身处逆境的盟友叙利亚的果断支持,迅速扭转战局,确立有利态势,迫使明面上的对手“伊斯兰国”进一步暴露其反人类本质,同时也迫使暗地里的对手美国匆忙调整策略,这一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完全符合“如果剑短,就多冲一步”的博弈原则。

不过,不要以为俄罗斯只会“亮剑”,用“武器的批判”来应对挑战,必须看到,俄罗斯在敢于用武器进行批判的同时,也非常善于使用“批判的武器”。来看如下的“虚拟”对话。

R国:“以反恐的名义,应S国的邀请,我们已经对I恐怖分子进行打击”。

U国:“………”

R国:“打击取得了初步成果,摧毁恐怖分子设施若干若干”。

U国:“不对,你打的多数不是恐怖分子,而是S国反对保证的反对派自由军”。

R国:“我们打的就是恐怖分子,如果有自由军,请告诉我们,我们不会攻击,请问他们在哪里?”

U国:“无可奉告,军事机密”。

R国:“那我们愿意为自由军打击对面的恐怖分子,请自由军派代表来和我们接洽,并提供对面恐怖分子的坐标”。

S国“自由军”:“………”

显然,这段对话谈不上精确,但综合一个月以来俄罗斯与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打的“嘴仗”,过程大体如此。在这一个月的外交折冲中,俄罗斯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其外交人员鲜明的语言风格,而是对国际话语权的娴熟把控技巧。莫斯科始终牢牢抓住反恐的道义制高点,正是这一点,保证了俄罗斯可以在叙利亚放开手脚,一步步帮助自己和盟友夺回军事以及政治主动权。这种话语权的取得相比起俄罗斯航空兵掩护下叙利亚军队夺回战场主动权,要更加困难。因为西方集团所把持的国际话语显然不像恐怖分子那样有可能通过“武器的批判”而仓皇退却,他们更善于运用“批判的武器”围剿自己的对手。俄罗斯能从中突围而出,其对国际规则的熟悉以及运用能力,明显高出被难民问题搅得焦头烂额的欧洲和无心在中东兑现诺言的美国一筹。

2012年,一名叙利亚妇女亲吻印着普京的海报

“武器的批判”和“批判的武器”作为两手,是任何大国在进行国际政治博弈的时候都必须娴熟运用的。就此而言,俄罗斯的做法有许多值得其他大国借鉴之处:

一、任何时候,如果想让自己对敌手“批判的武器”能够产生效果,而不显得像怨妇一样,就要以“武器的批判”为支撑,嘴炮是世界上最没有价值的武器

二、不可过高估计对手的意志和能力,除非对手和自己的技术差距是弓箭和机枪的区别,否则,不要轻易被对手的气势所迷惑。国际关系史同时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训,过高估计对手和过低估计对手的后果都很严重。那么,如何能跳出具体的器物层面算术计量而看清楚对手的真实意志呢?不妨参看对手在其他类似情况下与第三方博弈时候的表现,到底是果断彻底还是狐疑不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要善于运用国际法和道义原则,而不是回避国际法和道义原则。纯粹的力量展示或者说使用武器进行批判,在大体上的和平时代,很难为本国实现利益诉求提供帮助,即使短期内实现,也会付出长期代价。因此,重要的是在准备用武器进行批判的时候,充分动员起批判的武器。这种批判必须基于某种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道义或法律原则,并且用别人能听得懂的语言来加以表示。同时,不要担心自己的某种主张和某个具体的国际法准则相敌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这句话所蕴含的政治意味科要比《纸牌屋》深刻多了。

唯一遗憾的是,我不记得这句话是谁说的了,但我记得很清楚,说这句话的人,他找的律师,可不是用来替自己进行有罪辩护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