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何黄永玉将沈从文说成战士,而不是文学家?

张文江、周毅
2015-11-05 10:0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沿着无愁河到凤凰》(芳菲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9月)是一本讨论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书。《无愁河》已在《收获》杂志连载了将近七年,七年里,我们看到黄永玉先生持续不断地在写这个故事,越写越好。

在不久前的一次《沿着无愁河到凤凰》读书会上,该书作者周毅和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青年批评家黄德海共同讨论了凤凰的武功与文脉。

在张文江先生看来,“陈渠珍是黄永玉和沈从文通向古典世界的接口”,而周毅也表示,她是在理解陈渠珍以后,才明白黄永玉给沈从文先生题的墓志铭,他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如果你不太理解他们的源头,就不明白为什么黄永玉会把沈从文说成一个战士,而不是一个文学家,不是一个诗人。”

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读书会部分相关内容。

张文江:周毅这本书的直接缘起,来自黄永玉先生。黄永玉先生的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非常奇特,难以用现成的观念来概括,将来文学史如何评价,我相信也会有一些困难。周毅是非常敏锐的,以读者的直觉感应了这本书,然后以她的热情来写作,这才有了我们今天要推荐的书。周毅完完全全地被黄永玉先生所感动,而我呢,愿意更退后一步,在远一点地方看,从陈渠珍到沈从文到黄永玉的整个路径。然后,再往上推推,再往下推推,看看会出现什么景象。

早就期待周毅这本书,其中大部分文字,我当初都读过,还提出一些意见。我想说,到目前为止,这是她写得最好的书。好在哪里?第一,题材相对重要,人物的性格——其实,我更想说人物的品格——相对鲜明,对现代人有思想上的启迪。第二,在文体上有所探索,就是我一直讲的,文学批评自身也是艺术品,和批评对象形成竞争关系,并且尝试有所超越。这本书布局相对巧妙,文体散落有致,部分语言的节奏像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歌唱性。但是,我觉得光说好话没意思,一片赞美声或许会淹没人。我想从另外的角度来拨弄一些弦外之音,重新阐发一下这本书的意义,这样构成别一种形式的推荐,以此来显示我的诚意。

刚才周毅说明了书名的来历,《沿着无愁河到凤凰》,她很满意这个书名。这个书名比较文艺,比较清新脱俗。“无愁河”是文学作品创造出来的形象,凤凰是真实的地方,两者连缀包含了虚实互动。如果我能够提出建议的话,我更愿意采取的,是这次讲座的副标题——“从陈渠珍、沈从文到黄永玉”。甚至更加赤裸裸,直接用三个人的名字:“陈渠珍、沈从文、黄永玉”(想象一下,图书检索的效果!)。当然,我的推荐过于直白,不要说别人不同意,我自己大概最后也会推翻。不过,我想讲的是,即使提出来后再减去,只要提出过,对此书的认识就会有所两样。

我要讲的其实也来自作者,作者对此并非不认识,只是还比较隐约。把三个人并列,其中的沈从文、黄永玉,现在人人都知道。关于他们的事迹和形象,我暂且代作者卖一个关子,请大家读手头的新书。我想重点谈谈陈渠珍,沈、黄两个人大体有定论,而他近乎没有定论。为什么这三个人我愿意并提呢?我认为沈从文也好,黄永玉先生也好,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对陈渠珍有所认同。

相关的表述,本书中多处出现,比如说43页,214页,216页,225页。这本书的18页上,作者写到自己的惊奇和不平静,提出了疑问:陈渠珍“究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旧式军人,还是在时代中脚跟立定、不随波转的修道苦行僧?他毕生的努力,是可以扫进历史废纸篓的无用功,还是仍保有未散发尽的积极能量?他究竟是不东不西,不古不今的半吊子,还是试图兼容东西古今造福于民的志士”?而最后一句话是:“很难回答。”在37页上,作者又提出类似的问题,她说,陈渠珍在凤凰和平举义,“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湘西的平安。在他的思虑中,必是以后者为大,这是他一生贞吉不死的关键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哪一点对头处’?我尚不得知。”当然,这里的“很难回答”,“不得而知”,非常可能是写作上的修辞,其实是不用回答的。我姑且把它看成疑问,来尝试作出解释。

先引用书中沈从文讲述的陈渠珍,看看陈渠珍的品格在哪儿?20页引沈从文说:“使我很感动的,影响我一生工作的,却是他那种稀有的精神和人格。天未亮时起身,半夜里还不睡觉。凡事任什么他明白,任什么他懂,而自奉常常同个下级军官一样。”还有一处在34页,讲到陈渠珍以王阳明、曾国藩自许,作为自己日常修身的榜样。

我说陈渠珍是这三个人中间通往古典世界的接口,在他身上有中国主流传统的那一套学问,那一套人格。而沈从文和黄永玉对此都有所截取,完成了他们的传奇事业。中国学问的核心在哪里?它的核心在我看来就是做人做事情的学问,而不是文字上打转的功夫。如果我来理解中国文化的话,首先要从王阳明开始,然后逐步上溯。不得已次一等,从曾国藩开始;再次一等,也许要关注张之洞,他的《劝学篇》和《书目答问》,对传统作最后的系统性整理。陈渠珍的一生实践,全都由做人做事情而来,这才是中国最内在的命脉。书中引用陈渠珍说的话,“一个人要晓得,从早到晚,从生到死,总要劳动,总要做事”(44页),这些话他用在自己身上,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在中国的古典学问中,这就是《尚书》的《无逸》,我因为喜欢,也曾经讲解过。

这本书43页,提到治国、护国、生产三种阶级,陈渠珍都已经兼及,而沈从文和黄永玉还缺治国一项。各大文明系统的古学,在中国孔子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治国、护国在政事和言语这一路。当然,《论语》以君子作为言说对象,那么同时也包含和生产者或劳动人民的关系。相对于古希腊呢,就是所谓的理性、血气(或激情)和欲望,治国、护国在血气(或激情)层面。在印度的四种姓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治国护国呢,大致相当于刹帝利。陈渠珍本人的德行几乎无亏,但是,古典学问还有更高的要求,不仅本人要有德行,而且对德行要有所认识。陈渠珍已经下接地气,没有人知道他,不是他的错,他本来不追求这些。但是,如果从修养的层面来讲呢,另外还有上接天气,而这条路永远可以扩展。

打开周毅新书的第一页,扑面就看到“艽野尘梦”这四个字。“艽”有两种读音,在《诗经》中大概是读成“qiú”的,“艽野”是远荒的意思。那么这个“尘梦”呢?古典世界浩瀚无垠,在中国可以有三个方向。陈渠珍把居所题为“寥天一庐”(34页),出于《庄子·大宗师》,和道家有关。“尘梦”则来自佛教,陈渠珍自己有解释:“大地河山,一虚妄境界耳,非宇宙真实之本体也。”(45页)看破人生如梦,依然在其中努力,这才是大乘菩萨行。而“艽野”来自《诗经》,算是和儒家有关吧。从“艽野”用词的精细不苟,可见他的古典修养并非一般。这个词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陈渠珍的用典,应该从这里来。

为什么说它贴切呢?他本人是将士,“徂西”往西走,“艽野”相应西藏。《诗经》中有正风正雅,也有变风变雅。《小明》是“变雅”里的一篇,对应的是周幽王时代。将士为国家出征,没有得到领导阶层的支持和理解,抒发忧苦和怨。陈渠珍出征在宣统元年(1909),对应清末这样的衰落时代,孤军深入西藏,出发时一百十五人,回来时只剩下七人。《诗经》中和这一篇变小雅对应的正小雅是《采薇》,我相信大家都读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非常美丽的词句,我们读《采薇》,一般都会被写杨柳的诗句吸引,但这首诗总体的意思是写将士的怨。同样是做事情的人,正小雅在文王的时代,君王体谅出征将士的辛苦,而在变小雅的时代呢,将士在外边的辛苦,居于中枢的领导已完全不关心了。所以说,做领导的人,要知道将士的辛苦和牺牲。上下连同一体,这就是正小雅。上下的接通断绝了,这就是变小雅。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谢谢周毅带来的好书。

周 毅:(抢话筒,笑)德海,让我先来回应一下张老师的话吧。张老师的话,对我有一个点醒,我虽然把这三个人的序列说出来了,但是我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张老师说“陈渠珍是黄永玉和沈从文通向古典世界的接口”,这个说到我心里去了。我们从现代以来和古典世界有一个断裂,这个断裂我们自己未必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不知道怎么去联接。沈从文先生前半辈子是文学家,到了后半生——去年张新颖写了一本很精彩的书,就是《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如果是放在刚才张老师说的古典的定义里面其实就会很清晰。古典对人的要求是做人,做事。不是说做一个文学家,文学家不是最高的,古典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看你做人做事。沈从文完全是按这个路子走的,最后成就的是他这个人。

我觉得我也是在理解陈渠珍以后,才明白黄永玉给沈从文先生题的墓志铭,他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其实不容易懂。如果你不太理解他们的源头,就不明白为什么黄永玉会把沈从文说成一个战士,而不是一个文学家,不是一个诗人。对我个人来说,要明白他们这个系统,才知道黄永玉为什么把沈从文说成一个战士。我重复一下刚才张老师的话,他刚提到治国者、护国者、生产者这三种身份,这个说法是陈渠珍的划分,对人三种“天职”的划分,士兵就是护国者吧。在凤凰这地方,我觉得人的天职非常清晰,而我们都市里的人往往在这个问题上是很迷失的,是没有天职的,到底你这个人生来是干什么的,寻求快乐?或者自由、幸福?但是,在那个地方,我觉得他们对人的所有的定义是从天职开始的,你必须承担了这些天职,去完成这个天职你才可能是一个人。

陈渠珍除了《艽野尘梦》之外还有一部很重要的书,《军人良心论》,这部书写在《艽野尘梦》之前,是他在湘西搞自治的时候写的。我说《艽野尘梦》是一部情感之书,而《军人良心论》是一部信仰之书,是凝聚了陈渠珍的信仰所在。这本书看名字是“军人”良心论,其实这本书里面几乎没有写军队,就是良心论,就是讲做人要讲良心,就是刚才张老师谈到的大乘佛法。你要对这个宇宙的本体有一个认识,然后你要在这个世间做事,是这样子一个思路。黄永玉和沈从文他们没有治国,没有做一个行政首领,但护国和生产,黄永玉和沈从文都做了。像沈从文先生晚年,像黄永玉先生现在,“耄耋之年仍劬劳不止”,人生百年,完全不偷懒,每天必须做事,才能成就一个人。

刚才张老师说,说古典的核心是做人做事,这个意思真重要。这些年我觉得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和这个是有点脱离的,和做人做事的关系有点隔开来了。我在看“无愁河”的时候有一个比较,不比好坏,就是做一个比较,和《红楼梦》做一个比较,我书里有简短的比较。中国四大名著里面,只有《红楼梦》是写日常生活的,这一点“无愁河”和它很像,它那么长,但写的是日常生活,但是我说《红楼梦》比“无愁河”缺了一点,它没有生产性劳动,它是写园子里面一个贵族的生活,这个是不是有缺失呢,我觉得是有,就是说天气有了,没有地气,没有接到劳作这个层面。而不管是沈从文还是黄永玉,在他们的写作里面,他们最核心精彩的形象是劳动者。

《边城》里面翠翠和她的外公,《长河》里的一些人物形象。黄永玉“无愁河”第一部“凤凰城”,里面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个人物形象,是他的保姆王伯。无愁河中写了很多,像保姆,厨师,船夫,很多手艺人形象。他写的这种民生百年长勤,这样的日常生活,是《红楼梦》里没有的。和《红楼梦》还有一个比较,“红楼梦”这三个字其实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相”,“无愁河”这三个字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相”,“红楼梦”是在一个大观园里面的故事,最后的人生观是有一点点虚无的。好像是顾城说过,中国有两部作品是写过人间天国的,一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有一个是《红楼梦》,它们把中国文化里面非常精妙的东西写出来了。我觉得“无愁河”这三个字里面也有,接触到了一个本原性的东西。

我以前以为我跟无愁河的缘分,为什么我会被这本书感动,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很接近的故乡。我是四川人,湘西凤凰是四川话语系,不是湖南话语系。他们的地理环境和我家乡的地理环境也有接近处,有山有水,人就是在这样的天地间出生成长。我开始以为就是一个故乡的概念,后来,其实也可能是这几天才明白过来,不仅仅是这样,而是因为其中有一种本原性的存在。巴金先生、鲁迅先生他们对故乡的态度是要去拯救的这么一种态度,但是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来说,我觉得肯定有几年,我们童年的成长,和故乡的山水融合在一起时候是非常完满的。我们的人生在那里其实有一个本原性的存在和支持,对你的一生是有这么一个支持的。这个支持在我后来的学习和求学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对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大学这样的知识系统里面,把这个东西失落了。我后来读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读到后来都有一种不尽意的感觉,感觉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没有得到完全的表达。一直是到“无愁河”,才觉得,如果你说它是一个文化的根也可以,是我们人的一个根也可以。人被天地所生出来,还是要有感恩心的。就是你童年获得的那些美好的东西,你长大后不能一直去批判它,其实这样把自己的根弄没了。

我书里面谈到过一个比较,在很相似的一个经历前,黄永玉和鲁迅完全不同的反应。这个经历就是家道中落。鲁迅先生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吗?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这真是对人间一种很势利的解释,好像看清了人生,是这样的势利。黄永玉小时候,在比鲁迅更小的时候,他的家道也中落了,他的中落更惨烈,父母突然成为像通缉犯那样的人,要抓起来枪毙的,父母都逃走了,一瞬间就逃走了,他成了一个没有父亲母亲的人。然后他就被他的很侠义心肠的保姆背起来到山里去躲了两年。如果要说家道中落的话,他的家道也是中落了。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态度真的不一样,黄永玉在家庭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以后,他不是用一种很凉薄的心看待这个世界,他说他获得了更大的一种支持,就是在那个保姆带他去的乡下,就是在大自然里面,天地给了他一种东西。这个东西是黄永玉一辈子碰到大事,都会重新想起来的。

包括最近这一期《收获》里面写到他要去杀人,他只用一句话描写他的内心状态,他那个时候浑身发抖,心里想的是,“王伯,要出大事了”。这个王伯就是他两岁到四岁时候的保姆。这个没有知识,没有读过书的人,给了他一辈子最大的支持,就像最强大的一个定力,让他碰到什么事情都会想到这个人,让他知道怎么做人,他不是从读书习得的,而是说人要有天良,你有了天良很多东西就都不怕了,能在这个世间无所畏惧地生活。这是我对张老师讲的话的一个呼应。做事做人是古典的核心。

刚才张老师说很难定义“无愁河”,我们受这个现代文学教育的人,确实很难给它一个定义。因为它的源头已经到我们现在的文学之外去了,它是写于当代的现代的文学,不仅如此,它还是古典文学!它把我们中国古典的一些精神,以前我们拥有的一些很高贵的东西,通过人物的形象写出来了。这个我觉得是“无愁河”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作者: 芳菲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芳菲

出版年: 2015-9

页数: 226

定价: 38:00

装帧: 精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