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对话王旭明:3年来深感势单力薄,想当大官推行“真语文”

澎湃新闻记者 徐笛薇 发自广东河源
2015-11-10 10:54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的王旭明。 视觉中国 资料

7年前,王旭明卸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一职,履任语文出版社社长。上任后,他深感“花里胡哨、上蹿下跳”的假语文在教学中愈演愈烈,心急如焚。

3年前,他扛起大旗推广“真语文”理念,马不停蹄地在全国各地宣讲,主张语文教学注重内涵质量,不装、不演、不做作,慎用多媒体设备,使语文回归本真。

2015年10月,在广东河源的“真语文”示范课中,王旭明引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写真文、说真话、诉真情、做真人。他说,现在语文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四不像”,地理、德育、美学什么都教。

如今,每堂课后,王旭明都会上台,用10分钟当堂检测学生是否确有所得,另一方面,也引导讲课者和听课者对教研产生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但是很累,我刚从(北京)怀柔到顺义待了4天,有两天整整讲8个半小时,没歇两天,又到了(广东)河源。”然而,即使高强度地连轴转,面对从14个省份聚集而来的700多名老师,他依然保持精神奕奕,只有在人少的时候,才露出疲惫。

王旭明作为主编参与执行的全国小学语文(语文版)修订版教材的一二年级分册已经进入复核阶段,三至六年级的仍在初审过程中。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部主任郑伟钟介绍,已经做好了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的准备。新版中,小学古诗文的比重将从原先的大约25%提高到40%,教材也更强调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同步推进。

11月3日,王旭明在微博上给语文老师们提了十一条建议。其中写道:一定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开展逻辑训练,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他鼓励老师们把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学习表达,“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说话、写文,把学生的表达欲望‘撩拨’起来就是好老师。”

“本来没有这么深的认识,”接受专访时他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些年来,自己对“真语文”的理解不断深入。但在“求真”路上,他也需面对和化解来自行政、学界、教师以及社会四个方面的阻力,“只能从我做起,慢慢做起。我做故我在”。

【对话王旭明】

“小学语文教材80%都是大人写的文章”

澎湃新闻:这次语文版的修订教材中你花了很大的心力。最后呈现的结果与你理想的还有多少差距?

王旭明:对,最后呈现的是一个经过团队磨合,经过审批之后的结果。这不是王氏教材,是职务行为,因此受很多限制,要做很多妥协,但我们尽可能有所为。其间,不知吵了多少架,酸甜苦辣都不说了。周杰伦那首《蜗牛》的歌词写得多好啊,配上音乐是多好的一堂语文课,但我只能(把它)放到课本的一个链接上。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主张在可为处,为;在不可为处,躲。不过,现在了解比较下来,这仍是一套特点鲜明的语文教材,在很多地方我还是持基本满意的态度,大致呈现了“真语文”的思想。

澎湃新闻:在整个统筹修订教材的过程中,在哪方面体会最深?

王旭明:通过这次的教材编写,我痛感小学语文教材最难编,小学老师最难当,小学生最难学,小学语文最难教。

因为其实很少有人专门为小学生写作。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80%都是大人的文章,作者起码和读书的孩子存在至少30岁的年龄差,而且原本写作的读者也不是孩子。孩子读这样的内容,还要体会作者的感情,说出作者的思想,写出类似的语句,你说多难呐!

我一直强调不要掰开揉碎讲课文,这样挖掘深层次的解读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是一种超越。

“深感行政力量之强大,想做大官推行真语文”

澎湃新闻:“真语文”推行到第3年了,你觉得到目前为止效果怎么样?

王旭明:3年来,我深深感到势单力薄,也感到行政力量的强大,所以我说,想做官,越大越好,来推行“真语文”。

但我们是有成果的,“真语文”引起了社会上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浪就是好事啊。而且这3年走下来,每到一处,我确确实实看到老师们的如饥似渴。有好多老师的主张和“真语文”是一样的,但他们的教学理念仅仅被认为是一种流派,而我们的目标是语文老师都得有这种信念。我只能从我做起,慢慢做起,“我做故我在”。

澎湃新闻:据你观察下来,当下这个阶段,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何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环境?

王旭明:当前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整个国民使用本国语言文字的素养和能力亟须提高。回看我们的历史,我们曾有多么丰富的表达。现在,看看公开场合人们的谈吐和姿态,我们的下一代如果再不重视语言的学习和训练,怎么办呢?

就拿语文教育来说,不少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部门,树立的一堆教学明星、拿出来学习的课文、语文教师的培养等一系列中,不少都出了问题,导致了现在学校里上的语文课五花八门,应该说奇形怪状,还被认为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元。

有老师因为参加评课没有安排PPT的素材,竟然连参加的资格都没有;有的地方安排几千人规模的会场请名师讲课,就是典型的假语文课。

我说这话得罪很多人,但看看我们现在语文课的现实:大部分的语文课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没学到应该学到的,也没提高能力,是荒废了。对现有的问题看得不深,甚至不愿意看,是对语文教育最大的伤害。如果还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依然自我感觉良好,那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了。

“学术界现在(对语文)谈出什么来了”

澎湃新闻:很多人喊你斗士,你也说得罪很多人,阻力很大,遇到困惑、艰难,你怎么去化解?感觉能坚持得住吗?

王旭明:困惑、矛盾、痛苦、妥协、退缩,这些都有,也有勇气和斗志来前进,至少到目前还算坚持下来。说实话,我不知道能不能扭转过来,我不敢说为“真语文”奋斗一生,坚持到死这样的话,因为我也是活生生的人,一个人肯定有各种思想变化,也许忍到一定程度就全线崩溃。人到了极度痛苦时就往两方面走,一边可能像李叔同一样完全超脱了,另一边就可能寻短见了。

澎湃新闻:现在支撑你费尽心力的动力是什么?

王旭明:假语文太多了,很多都把假的当真的了。当年鲁迅认为弃医从文能救中国,现在一钻进去,我发现语文能救中国,真的。

有人说,语文本是学界内部的事,你为什么老是直接扯到社会上去?我何尝不想在学术界谈,但请问学术界现在(对语文)谈出什么来了?不就是现在这样吗?我每看一批材料,每培训一批官员,深深感到都是语言的问题。

澎湃新闻:近些年你感觉中国现行的教育环境有什么变化?

王旭明:没有太大本质上的变化。教育在硬件上的投入都很好,但重点是我们的教育内涵和质量的提高,这绝不是投钱就可以的。

教育要进步,最关键的是教育者,包括老师、校长、教育局长这些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打个比方,在语文教学中,“我跟学生是平等的”、“让学生掏心窝子地说出真心话是我为人师者的一种责任”,这样的观念就是现代化。

“希望有更多文化人当教育局长、校长”

澎湃新闻:你认为未来语文教学改革方向在哪里?

王旭明:在任何国家,母语教育都应该是摆在首位的,也是最应该学好的,没有之一。法国人为了保护法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而我们现在做得非常不够。我主张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问题就是“四不像”,地理、德育、美学什么都教,但我们特别强调应该突出语文性,而将人文性融带其中。语文课的方向是回归到“语”和“文”,就是教孩子说真话、写真文、做真人。

而且,除了考试答卷,还要培养口语交际,鼓励学生张开嘴,学会在适合的场合下贴切地表达,培养“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的概念。同时也要加强传统语文学习方法的继承,对低幼年级来说,如果做不到活记活背,死记硬背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未来5-10年,语文教育的根本走向是要解决如何由规模扩大转变为内涵提高,包括教材、教师、考试评价等各方面,特别是应该加快对语文教材的改革、调整和完善。在未来改革的大方向中抓住课程、重视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澎湃新闻:在语文出版社7年了,你觉得自己的想法和体会和原先有什么不一样吗?

王旭明:每天不断消化、酝酿、吸收,我对语文的认识不断升华、深刻。比如,现在课后检测的小环节,3年前我想不到,也做不好。我在成长、成熟,从另一方面来说,斗志不是有所减了么。所以总的来说是痛,并快乐着。

以前由于自身经历的限制,我对基层老师缺乏理解,现在我更理解一线的老师们。他们今天收到一个通知,明天筹划一个表演,这个领导好这口,跟着调整完,新的局长又好那口,校长换得更勤,在各种瞎指挥下,确实不容易。说起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局长、校长这一层的领导,以前在中国是最儒雅、超脱的一批文化人在担任,所以我现在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人当官

“开国学班不如将国学融入语文音乐美术”

澎湃新闻:最近, “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学生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等多家单位联合启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将为中小学培养“国学教师”。你怎么看专门培养国学教师这个事?

王旭明:我不赞同专门开设国学课、培养国学老师。请问那我们语文老师干什么去?我认为应该将国学融入到现有的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美术等教材和教学体系中。我理想中,能分开古代语文和现代语文课是最好的,现下教材中可以增加古诗文比重。

社会上一定要警惕重视一件事,就要成立机构,培训一帮人,弄一笔钱,新开一批课的行为,老有些人在里面浑水摸鱼、有利可图,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澎湃新闻:对于语文教师队伍的培养你有什么建议?

王旭明:我们的语文老师平时是不是阅读,是不是写作?会不会写繁体字、背唐诗三百首、背古文名篇、写象形字?这是基本功,可是现在的语文老师普遍都达不到。老师对文字不抠到这种程度,怎么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小学是孩子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受到基本训练最好的时期。语文课不是让为了孩子认多少词,写多少应试作文,而是经过长期训练,他们有能力自然、完整、准确地表达。

而对优秀的、有一定名气的老师,我担心两个问题,一是他们可能流失到海外;其次,有的好老师会满足于一定层次上的所得,但我认为,成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不断攀登的过程,一些优秀的老师当了领导、教研员、专家学者,(离开了一线)非常可惜。

澎湃新闻:即将接近退休的年龄了,对未来你有什么畅想?

王旭明:我现在非常想离开一线岗位后到一所学校去,从小学到中学12年,我就带一个班。赌上我一生最后的十几年,赌上这一届学生,看看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人,从而证明,在现有条件下中国人也是可以学好母语的,关键是有没有这么多人肯付出。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