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机器人开车不是梦,国内首个智能车研发测试中心落户江苏常熟

澎湃新闻记者 龚菲
2015-11-16 11:52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无人驾驶智能车在真实道路交通环境下进行实际应用性能比拼。  图片来自网络

当你驾驶疲劳时,会有智能系统帮助你驾驶车辆,保证行车的安全;当夜深人静时,智能车可以开始工作,充当小区的物流,为客户送货……这一幕并非是空想。

1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描绘了未来智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场景。

当天,“智能车未来挑战”在江苏常熟举行。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等在内,汇聚了国内无人驾驶智能车辆的10多个主要研发团队,参与了该测试。

据郑南宁介绍,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也可以称之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

据介绍,对于无人驾驶车辆主要有三大系统支撑:环境感知系统,定位导航系统,控制系统。环境感知系统,先用车上安装的传感器去感觉周围环境,紧接着,感知系统将信息传回“大脑”,用定位导航系统作出相应判断,是否要拐弯、刹车、加速、移动方向盘,随即对控制系统发出指令,车辆则自行完成上述“动作”。

“与往届的智能车挑战赛相比,今年的赛道更接近一个真实的交通场景,特别是障碍物用机器人来代替,因为在交通场景中所出现的地点是随机的,这就要求各参赛队智能车要准确的判断环境。”据郑南宁介绍,在这次赛事中,有城市道路、城郊道路、乡村道路,还模拟了隧道,以增加难度。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智能车都装有传感器,大部分位于车身顶部,也有嵌入式的传感器,有部分智能车在行驶、躲避障碍物、拐弯等过程中速度还较为缓慢。郑南宁表示,7年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启动“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计划时,最初还是学者自娱自乐,后来逐步有企业介入,目前智能车在基础研究、营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不少企业都希望通过智能车的研究,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整个汽车工业的竞争力。

郑南宁认为,无人驾驶不是智能车唯一的发展方向,用智能车完全取代人的驾驶,可能性也不大,“人还有开车的乐趣,智能车的研究可以使有人开的车更加安全”。郑南宁表示,智能车好比现在的混合动力,可以烧柴油、汽油,也可以使用电动机,今后很有可能有一种车,既可以人去开,同时也可以让计算机替代你去开。

为了推进对智能车的研发,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于在江苏常熟落户。该中心希望通过建设研发实验室、静态测试实验室和数据中心等内场设施,构建典型真实道路交通环境和车联网设施等外场测试场地,进而实现智能车测试的智能化和标准化,并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的第三方智能车辆以及智能交通的测评机构,以及智能交通、智能车相关产品研发、测试与生产基地和中国智能车产业的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技术交易平台。

“这个中心就相当于智能车的驾校。”郑南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通过对现有道路、路边基础设施和交通信号系统的改造,构建实际交通测试环境并配套车联网设施,在独特的测试场地实现智能车测试的智能化和标准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