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乐黛云:《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那代知识分子的交往史

澎湃新闻记者赵振江 实习生陈柯芯
2015-11-16 15:05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我们三代人》

11月15日,已故哲学家汤一介唯一自传《我们三代人》在汤一介生前担任过院长的北京什刹海书院发布,汤老遗孀、什刹海书院文库总主编乐黛云,北大哲学系教授王博等人出席了当天的座谈会。

汤一介先生于2014年9月9日晚病逝,由于与会人员多为先生生前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会上不免提到一些先生生前的往事,本以为这会触碰年过八旬的乐黛云先生的悲痛之处,但二十位专家学者发言后,一直静静聆听的乐黛云先生却绽放出一抹如冬日暖阳的灿烂笑容,开始对每一位有所付出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在众人对汤一介先生的追思、对汤家三代的传承的讨论之后,乐黛云先生总结道:“这书的价值在于真实记录它是汤一介同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心态史、知识分子交往史。”

汤老遗孀、什刹海书院文库总主编乐黛云  曾辉 供图
汤家16字家训

事实上,《我们三代人》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经整理后首次出版。全书42万字,以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作者的祖父、父亲,以及作者自己的身世经历、人物关系、学术著述等内容,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在书中首次披露了汤家的16字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遇而安。

“我写这本《我们三代人》只是想通过一些具体的事,写出我们这三代不过是众多的‘诗书之家’中的一家,而且我们这一‘诗书之家’到我之后就不能再继续了。虽颇有些感慨,但也无可奈何,时代不同了嘛!”

汤一介在书中介绍,“我祖父虽是一位能淡泊名利者,但也希望能‘立功立言’;虽是一位清朝的进士,但却也对“新学”有所留意;虽是一位身在衰世的知县,但却有忧国忧民之心。”

汤一介父亲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作者细致地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在书中,对于自己,汤一介先生更以力持客观、自我解剖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尤其提到在“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梁效(即“两校”的谐音,是“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的事情。

1957年全家福,右起依次是汤一介、汤用彤、汤丹、乐黛云、汤用彤夫人张敬平、汤一介弟弟汤一玄,左起一次为萧萐父、杨祖陶、肖静宁、杨辛。

汤一介的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立华认为,《我们三代人》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三代人传承的传奇。杨立华介绍,在文学批评里面有一个词叫影响焦虑,当上一代出现伟大人物时,对后一辈学者、文学家都有巨大笼罩性影响,也构成巨大压力。“但在汤门三代人的传承关系里面,我觉得没有构成影响的焦虑。这个传承过程才是了不起的传奇,在于它是一种影响滋养,没有构成焦虑。”杨立华认为,在书中可以看到汤家三代人当中既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又有不断扩展知识发展的领域。“到第三代汤一介先生,学术思想格局极度扩大,汤先生思考的问题是全人类最大的问题。”杨立华说。

杨立华指出,这种传承和汤门家训有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遇而安”这16个字可以说是儒门世家的传承。这16个字可以在《中庸》的相关段落里面直接找到根据。为什么一方面义不逃责,另外一方面事不避难。如果能够真正扩展,天地万物一体制,你的承担是不断的向外承担,在承担过程中才能找到内心当中真正的承担,随遇而安跟承担的紧张是有完美解决。“在汤氏家训里面非常清楚看到这种表达。当我们不去承担自己责任时候,不去向外承担时,躲闪和逃避是不可能带来真诚的安宁的。”杨立华总结到。

汤用彤给汤一介、杨辛讲课。

提供了理解百年学术史和文化史的线索

“《我们三代人》提供了我们理解百年学术史和文化史的线索。” 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学院教授干春松在会上表示,整个100年中国的学术史和文化史与中国政治史是分不开的,这本书提供了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百年政治史的线索。

干春松指出,该书主要涉及到汤用彤先生和汤一介先生。汤用彤先生从哈佛回来以后,思想倾向和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倾向有一定区别,作为学生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汤用彤提出了中西融合精神。汤一介先生在书里也大篇幅回忆了一些交往经历,强调跟胡适新文化运动系统、包括持政派这样一些人的交往,也描述了汤用彤先生的学术生涯和主持北大的经历,对汤用彤先生的回忆可以说是对100年前半段学术史的回溯。第二个就是汤一介先生对自己的描述,在书中能看到汤一介先生1949年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是如何接受马列主义的,也能看到汤先生对梁效班子的那段经历的描述。

乐黛云在会上表示,“我们今天来谈《我们三代人》的价值,首先对我来说是真实历史事件的记载。书中还提到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梁效的事情。这本书首先是对事件的真实记录。”乐黛云指出,“其次该书是关于汤一介及其同时代人的精神史。第三我觉得是一个心态史,老汤写这个书的时候并没有很多避讳,还是把自己的心态很忠诚地写下来了。此外,本书写了知识分子交往史,里面记了他们那个时代很多同学、同时代的朋友,以及他们之间的来往,这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

“不管是事件历史、真诚的历史、心态的历史,朋友之间交往的历史等等,虽然没有《世说新语》那么丰富多样,但老汤把我们知识分子的心态、骄傲写得很清楚。”乐黛云说。

汤一介夫妇的一次散步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