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北京:本地人,外地人

小芽、小浪 (数据:金金、毛利小六郎等)
2015-11-17 17:23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在各大城市,“外来人口”都是一个随时可以引起争议的话题。

毫无疑问,外来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运行注入活力,同时也是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在人口、资源、环境等压力之下,城市的拥挤、无序、污染、不文明等往往被当地居民归咎于“外地人”。

互联网自媒体和各个地方论坛上,“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抱怨和“外地人”对“本地人”的反击非常普遍。在这些争论中,我们时常见到本地人指责外地人对原有城市生活环境、文化、语言等方面造成冲击。近日澎湃新闻发布的《2.7年:外来者扎根上海、迁向市中心的一种代价?》一文也算是这个话题的延伸。

那么,首都的情况如何?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面积的扩张和旧城人口的疏解,北京的本地论坛里也出现“北京首都化的过程就是外地人进三环,北京土著出五环的过程”这一说法。这些观感究竟是带着情绪的抱怨,还是某种程度上的事实?本文无意介入具体的争论,这里仅基于数据,从常住外来人口、外来青年人才以及短期来京外来人口等三个视角,分析一下北京外来人口的分布情况。

视角一:常住外来人口分布

北京的“外地人”,到底住在哪些地方?是不是真的把原先的老北京“挤出去”了呢?我们先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看,北京常住外来人口数量的分布图如下所示:

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分布

常住人口指的是,“全年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总共有702.8万,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五环之外,具体数字是375.2万。

我们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统计单位,考察常住外来人口总数,发现大量外来人口集中在五环以外(颜色越深,常住外来人口数量越多):北五环至六环之间的回龙观、东小口、北七家;南三环与南五环之间卢沟桥、新村、大红门旧宫十八里店;以及东五环外平房和永顺街道。

北京各环路间常住外来人口比例概况

通过“外来人口所占单元总人口比例”数据观察本地外来人口分布,我们发现,在各环路之间,五六环之间的常住外来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例最高,达到61.8%,而四环内常住外来人口占比仅约为32.1%。

我们还发现了部分区域明显出现“倒挂”现象:单元内外来人口比例超过50%的乡镇街道办(图中深蓝色块),重点分布在从西北五环内顺时针至东南五环外的 “倒C”状地带。其中倒挂最显著的乡镇街道办是位于西北四环外的万柳地区(82%),以及位于东南四五环之间的十八里店(77%)。

而浅蓝色块代表的以本地人为主的乡镇街道办,则主要分布在四环内以及西南四环外的区域,与图1反映出的特征一致,甚至更加显著。

小结:

与《2.7年:外来者扎根上海、迁向市中心的一种代价?》一文所反映的现象不同的是,北京本地人(拥有北京户籍的人口),还是比较住在繁华的“城里”,尽管存在人口疏解措施,但截至2010年,四环以内北京本地人为主的人口结构,并没有改变。

视角二:“外来人才”分布

对于特大城市的政府而言,在对外来人口限制的同时,对所谓“外来高端人才”通常持欢迎态度。那么,是否意味着,“外来高端人才”会住在北京靠近市中心一带?

由于缺乏“外来高端人才”的官方统计口径,为了观察他们的分布,我们用“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来分析。根据某电商的用户画像数据,我们分析了20-30岁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工作人群在京的分布情况。

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单元,笔者统计了在外来人才在京居住和就业分布(排除样本量过小的单元):颜色越绿代表外来人才比例较高,越红代表本地人才比例较高。

外来人才在京居住、就业比例分布

总体上看,没有本地人才绝对主导的区域,却有一些居住单元或就业单元,青年人才里90%以上是外地人。

我们发现,外来青年人才大量安居(或租住)在海淀东部北部、朝阳、顺义、通州、亦庄、大兴等区域,在城市北、东、南三个方位形成一个倒C的包围圈。

尤其是,在回龙观、天通苑、沙河、宋庄以及黄村等部分区域,如果你遇到一个有大学以上学历的青年人,那么他/她有90%以上的可能会是个外地人。

在北京,外来青年人才平均通勤距离近20公里,他们从事信息技术、软件、互联网、新材料、新型制造业等高新技术行业工作。而本地年轻人才更多居住在东城、西城、海淀西南部、丰台东南和河西、门头沟、房山等区域,呈带状分布。

图中本地青年人才居住比例(即青年人才中,本地人比例)最高的单元,是长辛店的63%和苹果园的55%;在中心城区,本地青年人才居住比例最高的单元依次是新街口55%,右安门54%,景山52%,以及大栅栏50%。就业方面,本地青年人才比例最高的单元依然是长辛店的56%和苹果园的55%,三环内中心区域本地人才就业比例较高的单元有交道口54%、大栅栏53%、白纸坊52%、东铁匠营52%和展览路51%。

大体上看,在国家部委、机关事业单位、文化、医疗、商贸等岗位密集的区域,本地人才比例稍高;在金融、教育科研、文创产业等行业密集的区域,本地与外地人才的比例相似。

可见,尽管政府欢迎“外来高端人才”,但“人才”中的大部分却并未进到城里。

*本视角观察的“本地人”和“外来人”并非是城市的全部人口结构,而是20-30岁已毕业的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群体。此外,与常住外来人口的户籍区分方式不同,此处的“本地”、“外地”主要按照出生地来分辨。

视角三:短期来京者的分布

以上两个视角观察的都是定居北京或在京长期就业的外来人口分布,至此,我们并未发现显著的“外来人口主导北京城”的现象,尤其是,在东城区和西城区的常住人口和就业人群里,北京本地人占绝大多数。

但是,为什么在很多人印象中,北京城里四处都是操着异地口音的“外地人”?实际上,北京城的活动人群中,有大量短期外来人员,比如游客、探亲访友者、来京出差的商务人士等。他们并没有出现在我们前面的统计之中。

为了观察这类人群的分布特征,我们利用“人迹地图”大数据平台,基于2015年某普通工作日定位数据,对北京东城和西城区,以及短期外来人员较多的热门吸引点,以交通分析小区为单元进行了分析,识别了常住地在北京的人和常住地不在北京的短期来京者,观察他们一日内(上午、下午、夜间)在北京的分布情况。这些热门地点可分为办公、商业、景点、对外枢纽和批发市场五大类。

从整体上看,排除短期外来人员集中的机场、火车站等对外交通枢纽,白天的国贸区域是短期外来人员最密集的区域,共观测到近3万人,密度约0.8万人/平方公里。国贸区域是北京的商务中心区,在工作日,有大量出差来京的商务人士前往。此外,同时这里也是重要的公共交通节点。据报道,国贸地铁换乘日均人流量可达30万人次,故该区域观测到的人口数据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铁、公交客流影响。

八达岭全天观测到1.6万短期外来人员,不过由于占地面积广阔,八达岭长城的人员密度并不高;天安门区域虽然观测到的短期外来人员绝对数量不算靠前,却是短期外来人员密度最高的区域;王府井则在数量和密度上都位居前列。

代表性吸引点全天短期外来人员观测数量和密度

进一步按照上午、下午和晚上对各类吸引点单元做详细分析。

1、东城,西城

从东城区、西城区全区看,在该工作日的上午,东城区总共观测到约127万人,其中短期外来人员约占16.7%,西城区总共观测到约140万人,短期外来人员约占18.9%;下午与夜间的比例相似。也就是说,工作日在北京旧城出现的人当中,每五个人就有一个是短期外来人员。

2、办公类

国贸区域上午观测到人口21万人,下午则增加至 23万人。如果你这个工作日白天出行目的地是国贸,那么在这边碰到的人里,有13%的概率是短期外来人员;到了夜间,短期来京者比例增加至23%,这是因为在京定居的商务精英下班离开CBD,而不少外来的商旅人士则选择在CBD区域的商务酒店里度过这个普通的夜晚。

国贸(底图为人迹地图热力图)

3、景点类

天安门向来是外地游客必去的景点,在我们观测的33个热门吸引点中,这里是唯一出现过短期外来人员比例高于本地人的地点。在这个工作日的上午,这里观测到1.4万人,其中有52%是短期来京者。到了下午,在天安门区域的可识别人数减少了4千人,短期来京者的比例也下降到了38%。天安门是游客游览故宫的入口,大多数游客会选择早上进入故宫。此外,这里早上有万众瞩目的升国旗仪式,毛主席纪念堂也只在上午开放。所以,如果你这天早上来到天安门,你遇到的路人里,TA是外地游客的概率会大于TA是北京市民的概率。

跟天安门相反,南锣鼓巷下午更吸引游客,且更吸引本地游客,短期来京者比例并不高。该日上午共观测到2万人,下午增至2.5万人,短期来京者的比例也从14%增至15%,到了夜间,短期来京者比例进一步增至17%。

颐和园占地面积较大,游客往往要花费一整天时间才能走完。因此上午和下午可观测的人数浮动在1.6万人上下,并没有太大变化。其中短期外来人员比例也很高:与你擦肩的游人中,有40%的可能是外地游客。

而前文提到的八达岭长城,白天观测到4.2万人,外地游客比例同样在40%左右。

景点1:天安门(底图为人迹地图热力图)

4、商业类

西单商圈作为老牌商业中心,同样是吸引短期来京者的重要地点。在该工作日的上午,我们在西单观测到3.4万人,下午增至将近4.8万人,其中短期来京者的比例保持在18%左右。到了夜间,随着北京市民离开西单回家,短期来京者的比例增至28%,可以推测,很多来京出差、旅游的人,会选择住在生活和交通都很便利的西单附近。

王府井共观测到4万人,上下午总人数基本没有差异,其中有40%是短期来京者,这一比例远高于西单。到了夜间,依然有30%的短期来京者住宿在这里。由此看来,同样是国家级商业中心,王府井对外地人的吸引力比西单更高,后者还是以服务本地市民为主。

商业1:西单(底图为人迹地图热力图)

5、对外枢纽类

在对外交通枢纽中,首都机场、北京站的短期外来人员比例在30-35%,北京西站略高,约在45%左右;而北京南站的情况则比较特殊:我们发现,这里的短期来京者比例非常低,全天都维持在15%,与其他火车站以及首都机场相比相差甚大。这是否说明,北京南站这个价格稍高的高铁站,更多是为进出北京的北京市民服务?不过,北京南站我们观测到的人口数量相比起其全天吞吐量而言样本量太少,未来我们会寻找其他数据源来验证这个结论。

对外枢纽1:首都机场(底图为人迹地图热力图)

6、批发市场类

在很多人印象里,批发市场是外地人密集的区域。动物园批发市场区域在上午观测到近2.9万人,下午增至3.2万余人。这里短期来京者的比例并不高,而且从早到晚比例变化都不大,仅在20%左右。

位于西南四环外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白天观测到3万人左右,短期来京者约占1/4,比例高于动物园批发市场;到了夜间,短期来京者的比例则增至29%。因为从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6点之间,北京才允许外地车辆进城,新发地作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都有很多外地车辆在夜间送货到这里。

从数据来看,这些批发市场服务的对象仍是北京市民——尽管我们目前还难以分辨这里面有多大比例是北京户籍。

批发市场1:动物园(底图为人迹地图热力图)

总结:

经过以上分析,“北京首都化的过程就是外地人进三环,北京土著出五环的过程”这个说法并不正确。无论常住外来人口还是“外来人才”,他们都主要集中在城市北、东、南三个区域的四环、五环外围,四环以内仍以本地人为主,“外来人才”从事的行业与城里的本地人才从事的行业也开始产生了一定分化。可见北京的新城和边缘集团建设还是明显起到了对外来人口的截留作用——当然,城里高昂的房价和房租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但在二环以内、商务中心区以及主要旅游景点,有相当比例的人是短期外来人员,基本在20%以上,在某些时刻某些区域甚至超过50%。这些短期来京者,使北京市民产生某种错觉——北京城里外来人口太多。

近来,北京开始疏解城六区的“非首都功能”,但在城里的居住者和就业者主体上还是北京本地人。而旅游景点、商业中心和商务中心区是搬不走的。那么,当北京本地市民随着他们的安置房以及岗位而被疏解到新城和北京周边,那些留在北京城里的人们就会有更高的概率与来自祖国各地的同胞擦肩而过,届时他们或许会想——是不是疏解力度还不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