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虎妈蔡美儿的方法不可取,“海豚式”教育才完美?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实习生 宋浩
2015-11-17 11:22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加拿大温哥华市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医学主任希米·康医学博士

2011年,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的一本《虎妈战歌》引起人们关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这位虎妈会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

而加拿大温哥华市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医学主任希米·康医学博士(Shimi K. Kang, M.D.)却对虎妈教育不以为然。她毕业于哈佛大学,现在也是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临床副教授。正是她于2014年在《海豚育儿哲学》(The Dolphin Way: A Parent’s Guide to Raising Healthy, Happy, and Motivated Kids)一书中提出了“海豚式教育”的概念,并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又一轮教育探讨。今年11月,该书中文版也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1月16日,希米·康接受澎湃新闻专访。已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的她表示“老虎式教育”或“海蜇式教育”都比较容易,前者一味控制孩子,后者一味放任孩子。但只有“海豚式教育”能让孩子在慢慢引导中获得“自我激励”:“只要把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激发出来,其他方面也就水到渠成了。”

老虎式教育

蔡美儿的老虎式教育让两个女儿早早就获得瞩目

有不少人羡慕蔡美儿的教育成果:两女儿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姐姐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卡内基音乐大厅、妹妹年仅12岁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

“蔡美儿的成功其实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有经济实力,蔡美儿本人是耶鲁大学的,爸爸也常带着孩子去各种课外活动。因此蔡美儿的个案成功并不能证实老虎式教育的成功。”更关键的是,在长期精神健康研究中,希米·康发现老虎式教育存在诸多不良后果:孩子易患焦虑症、药物成瘾、有自杀倾向等。

她告诉澎湃新闻,在老虎式教育中,父母更倾向于帮助孩子选择个人项目或独奏乐器,而不是参加运动队、乐队或者是社团。因为这样可以更容易通过自己“获胜”。

“老虎式教育都关于自我,要求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取得第一。但第一是拿不完的。”希米·康说,若孩子成功取得第一,就会焦虑“第一能不能保住”;而若孩子没取得第一,就会产生深深的失落甚至抑郁感。“因此老虎式教育下的孩子,总处在焦虑和抑郁中。”

希米·康援引弗吉尼亚大学一项研究发现,20%的大学生承认至少因非医学原因服用过一次如阿得拉和利他林等刺激性药物,最常见的原因是“可以提高学习成绩”“让学习更有效率”以及“能更加清醒”等。其他研究数据还表明,到了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西方世界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处方药滥用位列发达国家健康问题之首,而高校里的年轻人是处方药滥用群体中增长最迅速的次群体,死于自杀的年轻人要比他杀和战争加起来的还多。

令她感慨的是,最聪明、最有才华的年轻人,往往是自我伤害和自杀风险最高的。她认为在年幼的时候就在学习、运动以及音乐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孩子们,被挑选出来,被班级、老师等的期望所压迫。他们的自我意识依赖于成绩,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失败——本应是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但他们从不允许失败。

除了孩子“受罪”,希米·康表示虎式家庭也需要为此付出很多代价。首先,所有的培训和辅导都需花费大量金钱,而支付这些费用会带来很大压力。而且,父母带着孩子们到这里、那里参加各种比赛或辅导课都需要时间,这意味着放弃了赚钱的时间,做家务的时间,处理其他关系、婚姻、家庭的时间,以及属于“自己”的时间。还有最为重要的,和孩子有效相处的时间。

海豚式教育

《海豚育儿哲学》

“蔡美儿现在也在转变,也推崇‘海豚式’教育。”希米·康告诉澎湃新闻,相较老虎式教育或海蜇式教育,她坚信“能温和又权威地引导孩子”的海豚式教育才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教育强调玩耍、社会生活、利他主义。

此前,拥有来自全球60个不同机构250名研究者的组织“21世纪技能评估与教育计划”定义了21世纪人才的四项基本技能: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交流、协作。由于这几项技能的英文字母开头都为C,希米·康把这些技能统称为“全商”(CQ,complete quotient),并把CQ视为海豚式教育下孩子所能具备的能力。

“一开始我们都说IQ,但其中并不包括协作、沟通这些技巧。后来EQ被提了出来,但也不完整,比如没有批判性思维等。所以我提出CQ这个概念,当一个人具备CQ,他就可以选择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全身心投入。”

希米·康把芬兰视作海豚式教育的典范。“芬兰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给孩子目标并告诉他们能够超越自己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芬兰父母看到孩子的个性,正视玩耍的重要性。学校也没有‘分层教育’——根据成绩把孩子分等级。”

而在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该测试对70多个参与国的15岁学生的知识进行测试,每三年举办一次,成绩结果通常被各国政府用来作为衡量与比较本国教育水平的依据),人们会发现在中国上海、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这样的亚洲国家与地区中,芬兰作为一个“异类”出现在“科学”和“阅读”的世界前五。

而且在芬兰,学术最强和学术最弱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是所有国家中最小的。另一边,在每一千万人中诞生的诺贝尔奖得主里,芬兰的数据是7.6,相比之下日本为1.49、韩国为0.205、中国仅为0.06。

“海豚式教育下的孩子不自我,会从更多方面进行考虑。即使一件事失败了,也不会没有安全感,还有进步空间。即使成功了,也不会焦虑自己是否能永远第一,而是注意到其他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希米·康认为,如此教育下的孩子拥有很强的内心力量,懂得“自我激励”,所做所想都不为外界所逼。

21世纪的父母

希米·康更关注孩子的内在。她的大儿子(10岁)学习足球、游泳和吉他,小儿子(8岁)则学习足球和吉他,女儿(5岁)在练习体操。

而现实是,现在多数父母在努力为孩子“打造外在”、为他们的简历镀金,而非关注孩子的内在——包括个性、价值观,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认识。

这是否完全归咎于父母?希米·康告诉澎湃新闻,如今父母所要承受的压力确实远远大于过去。父母教育成功的首要标准是健康,但如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过去没必要担心的因素却时刻牵动着父母的心。

又比如在中国,因为父母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父母自身也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如今生活与社交软件越来越密不可分。大家爱‘晒幸福’、‘晒娃’,周围的父母也就跟着相互比较。”

“讽刺的是,这是生活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孩子、父母面临压力最大的时代。”

希米·康也向澎湃新闻坦言,自己会和很多其他父母一样,经常感到直觉和担忧之间的冲突。“当我听到孩子的同伴、同学赢了地区拼写大赛,我的恐惧会驱使我把正在明媚的阳光中挖蚯蚓的儿子拽到房间里为学习能力倾向测试(SAT)做好准备,尽管我的直觉告诉我不要这样做!”

“所以父母要记住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健康’,是能幸福地成长。当然,‘跟别人家孩子比’这种心态是避免不了的,但是父母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此外,希米·康强调送入名校并不是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哈佛是不是没有学生碌碌无为?孩子进了清华是否依然优秀?我想教育的成果,要把眼光放得长一点。”

希米·康还提到,如果是“老虎式”父母,一听到别人家孩子优秀,就会感到很大压力,甚至当面质问孩子“你怎么没有怎样怎样”。“这种控制欲,其实是由父母自身的压力造成的。”还有一种“海蜇式”父母,听到别人家孩子很优秀后马上有很强的无助感,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海豚式父母会首先评估孩子能够做到哪样,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应对。”

而对于中国刚开放二胎政策,希米·康表示如今对全世界而言养育孩子都是越来越昂贵的选择。“如果‘老虎式’教育是你顾虑有二胎的唯一因素,你可以试着做一些减法,比如少去一些补习班、少买一些昂贵但不必要的东西。当然可以比较一下,这些成本和孩子在成长中多一个兄弟姐妹的陪伴,哪个更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