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看厦门港送王船:闽南人怎么过海洋狂欢节

陈瑶
2015-11-19 09:5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2012年11月初的某天,我从厦大去大学路菜市场买菜,偶然看到厦港附近挂着一条横幅,写着“‘闽台送王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厦港疍民习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厦港龙珠殿、台湾基隆龙珠殿、台湾基隆夫子庙海峡两岸复办第七届送王船典礼”,这一内容丰富的横幅把我引到位于中华美术馆附近临时搭建的王船厂,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阮过水老先生。当时,阮先生和他的朋友、儿子正在船厂泡茶,讨论送王船的事,他们的语言比一般的闽南话更难懂,但他很热情地跟我介绍了一下送王船的习俗,而他的伙伴则向我简单地讲述了80多岁的阮先生渡台还乡的生命历程,他们让我观看贴在船厂两壁上前几年送王船的老照片,听说我住在附近,便邀请我来观摩他们的活动。

2012年11月11日的沙坡尾避风坞(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什么是送王船

地域社会的民俗活动和仪式展演对于每一位参与者和围观者来说具有不同的意味,就我而言,这是一次观察沿海渔民社会的学习机会。虽然看过两届送王船活动,实际上,我只能告诉大家我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无法面面俱到并且准确的给“送王船”下个定义。

2012年11月11日早晨8点多,天下着微雨,我先来到避风坞绕了一圈,讨海人在贩卖各种海鲜,靠近避风坞出海口的龙王宫很清静,龙珠殿上的旗帜则迎风飘着,空气中弥散着海水和海产的咸腥,大多数周围居民一天的生活由此开始。

2012年11月11日早晨的海鲜市集

走到港湾另一面的王船厂,附近很热闹了,表演者都各自装扮起来,民警和协警在附近巡逻,王船从船厂搬出来摆在船厂前坪,据说早晨7点多做过一场仪式了。10点左右,阮先生与他在台湾收的徒弟开始降乩做仪式,仪式在神棚和王船之间进行,主要的仪式专家还有从漳州龙海请来的五位道士,他们主要是配合两位乩童作法。整个送王船仪式由两位乩童引导,道士则主要负责社区孤魂超度的仪式。观看者都领会得到,阮先生是整场仪式活动的中心人物。

2015年11月15日的仪式现场

上午最重要的仪式是祭祀社区孤魂和海上亡灵,以及奉请池府王爷与诸位神明登上王船。在王船前,来帮忙的男女老少从早晨开始,陆续把一碗一碗丰盛的祭品摆满两条四五米长的桌案,各式海鲜制作的食物散发着腥鲜味道。并另外摆设一桌祭品,这桌祭品在仪式进行过程中由乩童散发给四面八方的群众。这一仪式是上午活动最高潮的部分,仪式专家与正在休息的表演者、围观的群众互动起来,几乎在场所有人都能接到糖果、花生、米粒、硬币,气氛十分热闹。这场仪式与从早晨就一直提供面线糊的“粥厂”共同传递社区福利分享的意味。

2015年11月15日送王船出发

下午1点半左右,送王船的队伍从沙坡尾船厂出发,池府王爷王船开始“代天巡狩”。88岁的阮老先生在龙珠殿前降乩,到理工学院附近站上神轿,押在王船后面。长队的尾部是数个表演方阵,浩浩荡荡地在厦门市老城区狭窄的双向单行车道上游走,由大学路转向博物馆,再沿思明南路到厦大西村,这相当于围着厦门港社区转了一圈,然后折回大学路往白城方向直至珍珠湾。八个年轻人抬着池府王爷的神轿时而呼啸飞奔,阮老先生立在轿子上岿然不动。沿途的店员、学生、巴士上的乘客、中外观光客驻足观看,或加到队伍中来,陌生人互相交流,大家随着队伍的节奏边走边看边聊。大家在这场仪式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关注自己所关注的,我们都在看热闹,看热闹的人变成了城市的风景。

送王船的仪式意涵在于收集这几年积累在厦港社区中的不洁秽物,送到珍珠湾海边焚烧清理,以及悼念海上遇难的英灵,祭祀海神,祈求渔获丰收。珍珠湾位于现在的环岛路书法广场,应该是属于厦港社区之外的边缘地方,离曾厝垵圣妈宫的地域范围也还有一定的距离。下午3点半左右,送王船队伍到达珍珠湾,阮老先生向海起乩作法,引领社区成员进行祭拜,并将祭品投向大海,4点半左右焚烧王船,完成整个送王船的仪式活动。

今年的送王船活动,虽然地点稍作变动,改在龙珠殿正对面的避风坞另一岸,但乩童和道士等仪式专家的仪式安排基本相同。一些细小的变化在于贡品的数量明显增多,参与人员中年轻人承担了大部分体力和联络的工作,戏班在没有观众的时候也不停歇地表演给神棚中诸位神明观看,而最大的变化在于,另一座华丽的舞台在距离王船百米之外靠海的一端被搭建起来,文化局官员、地方文史工作者、大学学者与表演团队、社区民众在那一头进行着另一出典礼。

沙坡尾避风坞麻石地板中一块民国廿六年坟碑

谁在现场?

每个在现场的人都会同意,用“热闹而有序”来形容自己当时身处的环境是妥切的。而在现场的人可谓是“三教九流”,乩童、道士、文化局官员、地方文化研究者、民警、社区居民、大学生、电视台、摄影发烧友齐聚一堂,各自观看着,也各自表演着,在自己的脑海中记录下在中国大多数传统社区已然消失殆尽的文化活动。在王船与神棚之间,乩童和道士在做着敬神祀鬼的仪式,告示“男女孤魂知悉”,“今则是夜设甘露斛食赈恤无祀孤幽”,祈求社区安宁。与此同时,官员和学者则在远处的舞台上向另一部分观众讲着他们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典礼”的理解。

2015年11月15日送王船典礼现场

今年沙坡尾经历着巨大的社区改造变动,避风坞的渔船全部被清理,渔民全部上岸居住转业,一时间,沙坡尾成为这个城市的热门文化议题。沙坡尾居委会新增这一处舞台,请来厦门市方志办、非遗保护中心、思明区文体局、民宗局等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厦门市民俗学会等地方文史研究机构的研究者,阵容颇为可观。

文化局领导关于送王船民俗重要性的讲话相当有价值,他说道:

“厦港龙珠殿送王船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是一项闽台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送王船的传播地域很特殊,它是我们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所独有的,是两岸交流的一个平台,送王船的仪式,风格非常独特,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项目,是闽南人的海洋狂欢节。送王船的文化十分独特,它蕴含着敬畏海洋、珍爱生命、匡扶正义、民族和谐等符合我们现代文化理念的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建设有特色的城市,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如果让送王船这样珍贵的文化遗产消失了,那将是我们这个地方的巨大损失,是我们一代人的严重失职。厦港送王船是我市惟一在闹市区里面举办的送王船的活动,也是台胞回乡恢复、两岸共同主持的一项活动。

“当前,我们厦港送王船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因为历史的原因,厦港片区正在进行改造,厦港送王船现在没有固定的供庙,没有活动场所,我们的渔民在逐渐地分散,这些都将是我们送王船传承的致命的很不利的因素。还好我们送王船活动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有一批固守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老人,还有一批新出现的热心的有思想的年轻人的加入,所以送王船可以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下个月开始,由我市新任的裴市长上任以来签署的第一个法规,《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在下个月1号正式实施,相关部门也正在酝酿着将厦港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海洋文化的重点保护区域,推动两岸共同申报送王船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共同来传承厦港送王船,来留住我们的乡愁。”

2015年11月15日的沙坡尾避风坞

洪卜仁老先生一辈子整理、记录、研究厦门地方文化与历史,他年近九旬,但对厦门地方文化保护仍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关切,他登上这个舞台,说到主办送王船活动的龙珠殿的一段历史:“厦门港是在渔民集中的生活区和生产区,在龙珠殿曾经办过一所学校,就叫做渔民小学,创办于1922年,校舍就是宫殿,这是厦门在闽南渔民文化和海洋文化方面很特殊的、值得宣扬的方面。渔民小学一直办到解放后。到抗战前夕,我们看到报纸报道渔民小学,1938年2月的《江声报》就报道渔民小学曾经培养了大学生2个,还有中专学生7、8个,另外还有中学生。也就是说,渔民也要文化,而且这个文化也一直传承下来,出了一些人才。送王船,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过去所谓的‘迷信’,其实不是,这个原由我就不再多说了。我想再说一个事,就是关于厦门港的改造,我想,中央是一再强调要留住一些记忆,让乡愁有地方寻找过去的一些遗迹。很好,刚刚听到领导说到下个月新市长签署的新办法,是一个大好事,大喜事,值得大大宣扬!希望我们厦门港这个渔民的发源地,也是我们厦门历史的发源地,能够保留下来。我借此机会也呼吁一下,有关的开发商或单位,能不能为厦门市民留一点值得记忆的地方!”

钱从何来?

2012年送王船典礼捐款

我们知道,举办大型的社区活动需要经费,而经费的来源与数额能够反映社区的内部经济状况及其与外界的交往关系网络,从而也折射出在这个大变动大危机的时刻,社区成员的活力和外援的力量能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什么契机。两届送王船活动的经费全部来源于民间的捐资。2012年的送王船典礼接受本港和台湾的捐资,用于仪式和典礼筹备和举办的各项开销。到11月11日当天早晨8:45截止,龙珠殿接到台湾基隆龙珠殿、夫子庙1万元,并共献戏一天,醮一天;阮碰金(闽厦渔90188号船)1.4万元,并献戏一天,醮一天;张国平(闽东渔62679号船)1.5万元,并献戏一天,醮一天;陈宣楷1万元,并献戏一天,醮一天。这几个组织和个人是捐献最多的,所以主办者特地为他们制作横幅挂在举办醮仪的船厂坪地的上空。闽厦渔船、闽东渔船、福远渔船的几艘渔船也各捐了二千到五千元不等。另外,本港龙王宫捐资两千元,台湾基隆龙威殿也捐了一万台币。除此之外,就是本地居民信众的捐献,阮姓、张姓、陈姓等诸多姓氏的个人捐款从数十元到数百上千元不等。

2015年送王船典礼捐款

今年的捐款来源与数额大大超过上一届。除了上届捐款的宫庙、闽厦渔船、闽东渔船及个人之外,新增来自黄大仙协会(香港)捐献一千元、鼓浪屿兴贤宫捐献一千二百元,以及来自金王爷宫的个人捐献。渔船合船捐款也增多,张国平此次捐献二万五千元,阮碰金则提高到一万八千元。以家庭为单位的捐献数额超过万元的就有三家,其他个人捐款数额也都有所增加。捐款数额与活动的隆重程度成正比,今年这一届送王船活动被称为“厦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送王船活动”。而捐款来源的扩大也说明厦港送王船活动的影响力提升,龙珠殿与外界的交往关系日益复杂化。

2015年11月15日珍珠湾焚烧王船

变与不变

焚烧王船时,金纸随着火势窜向空中,大小四台无人机在上空盘旋航拍,成为围观者的另一关注对象,也宣告最新的技术设备投入日常生活的记录中。传统民间信仰习俗的展演,由现代科技手段进行360度全方位纪录,这是今天送王船活动留给后人的又一个礼物。实际上,在这三年中,我经常会带朋友去沙坡尾看看,关注跟它有关的微信公众号。我不再是因为偶然才得知送王船的活动时间和具体安排,而是无法不知道它的消息。这些新的信息记录和传播的方式,已然悄无声息地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随着时间流逝,感情增进,围观者也不再转身走开。跟着巡游队伍一路同行,看着神轿上的乩童,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想着同样一件事:三年之后,阮老先生就91岁了,这个渔民社区与这项传统仪式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